杜甫最悽涼的一首詩,令人感慨萬千,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2021-01-17 塵世曉書僮

杜甫,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密切關注社會的最底層,而且寫得無比的細膩,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他被後世稱為「詩聖」。要知道「詩聖」這個稱號,可不是一般隨便能夠獲得,只有那些靈魂高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才能夠稱為「聖」,例如孔子他作為儒家創始人,於是被封為「孔聖人」,畫家吳道子,由於他的畫好,於是便被封為「畫聖」,書法家王羲之那是「書聖」。這些那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杜甫也是同樣的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而且他的詩歌,正如前面如說的那樣,始終是在關注當時那個社會最底層的民眾;從而展現了他作為「詩聖」,最為真誠的一面。讀杜甫的詩,那就是猶如在當一部悲慘的歷史,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一片赤城。

小編為要大家介紹一首杜甫最為悽涼的一首詩,可以說是他最為令人感動的一首詩,讀了令人感慨萬千,那便是他的《登嶽陽樓》。相信很多的朋友,那都是有讀過這首詩,這也是杜甫非常經典的代表作。

《登嶽陽樓》唐代: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在這首詩裡,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的一片赤城,詩人一開篇便是非常的驚豔,「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以前就聽說過那波瀾壯闊的洞庭湖,今天終於是有實現了內心的這麼一個願望,那就是登上這嶽陽樓,一覽這洞庭湖的景色。這看似在寫景,但是詩人並沒有這樣的閒情逸緻,於是他又寫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浩浩蕩蕩的江水,把吳國和楚國兩個地方分割了開來,那天上的日月星辰好似都漂浮在了水。從這一句中,可以看得出來,詩人是在寫景敘事,以一種層層遞進的方式來書寫。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可以說是這整首詩最為經典的一句,身邊親朋好友全都沒有了音信,現在的我老弱病殘,只能夠是一個人乘舟隨波逐流。這兩句極富感染力,給人一種非常寂寥的感覺,也談到了詩人到時的一個處境。

詩人不愧是偉大的詩人,他並沒有停留在對於自身悲慘處境的現狀中,還是想到了自己的國家,想到自己那個民族,於是他又急忙寫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聽說北方的邊關戰事又起了,可是我呢,只能是這樣倚著欄杆,淚流滿面地望著北方,什麼事情也做不了。

綜觀杜甫的這首詩,以一種非常平緩,但是情感豐富的筆觸來描寫,使得這首詩平添了更為濃重的感情,也正是這一份情感,使得這一首詩,有了不一樣的藝術感染力。儘管詩人的生活不如意,但是他並沒有抱怨,而更多的是想到了自己的國家,想到了北方的戰事,想到了北方的普通老百姓,僅是這一點杜甫,便是值得人們尊重。

相關焦點

  • 杜甫一生的無奈和悲痛全在這首詩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這樣的一種精神,最是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杜甫是榜樣,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那我個人最喜歡杜甫,讀他的詩歌常常讓我感動不已,特別是他晚年的作品深沉而悽美。當他登上嶽陽樓時,更是感慨萬千,寫下了人生中最悽美一首詩《登嶽陽樓》,這首詩感人至深,也是五律中最為出色的一首,通篇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孤獨的心境,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登嶽陽樓》唐代: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筆下的黃四娘是誰?
    杜甫筆下的黃四娘是誰?【子夜讀詩】杜甫詩抄:「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雖然才華出眾,但是,卻仕途坎坷,一生多是生活在鬱郁不得志的流浪途中。他的一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令人吟之落淚。這句詩是出自他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
  • 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末尾兩句蒼涼無奈,道盡人世心酸
    ,讀來總是那麼令人心疼。這些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出自《旅夜書懷》,全詩如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安史之亂,杜甫一路流亡,一直到成都才安定下來。他在好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建立了浣花草堂。
  • 杜甫晚年一首表達孤獨的詩,短短的幾句,卻把孤獨描寫得深入骨髓
    那也正是有著這種深刻的人生體驗,從而也使得他的詩作顯得更為深刻,也更加的令人感動。縱觀整個唐朝的詩人,如果要論品德的話,沒有能夠杜甫相比,儘管他自己生活的顛沛流離,可是他依舊始終保持了高貴的氣節,還把僅有的一點愛全部給予了比自己更需要關懷的底層民眾,這也正是杜甫最為了不起的一個地方,而我們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那一份深沉的愛。
  • 杜甫:一生都在飄零,我心永遠光明
    多年的漂泊和流離,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瘧疾,耳聾,坐痺,肺病,糖尿病,眾病纏身,老境悽涼。他開始頻繁地夢見故鄉,「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官軍已收復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要歸去,回到夢牽魂縈的故鄉,回到日思夜想的長安。  57歲,杜甫把夔州的房舍、田地、柑園悉數送給了友人。開始踏上返鄉路。
  • 杜甫的生平經歷和代表作
    這首詩既寫旅途風情,更感傷老年多病、漂泊無依的心境。首聯寫江夜近景,刻畫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頷聯寫遠景,雄渾闊大,「星垂」烘託出原野之廣闊,『「月湧」渲染出江流的氣勢,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頸聯正話反說,抒發休官的憂憤。詩人的名聲因文章而顯赫,告病辭官,皆是由於遠大的政治抱負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尾聯詩人以沙鷗自比,轉徙江湖,聲聲哀嘆,感人至深。
  • 詩詞丨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末尾兩句蒼涼無奈,道盡人世心酸
    —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 ◆這些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出自《旅夜書懷》,全詩如下:《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比如戰爭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寫生活困頓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有悼亡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都是催人淚下的名句。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這句詩可以改成天地一孤舟嗎?
    杜甫受到好友嚴武的照顧,在成都度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於是攜家乘舟東下,飄泊於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忠州(今四川忠縣)、夔州之間。 此時的杜甫老無所依,前途未卜,因此有」天地一沙鷗「之感嘆。
  • 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杜甫一直被人稱為「老杜」,不同於李白的瀟灑,王維的淡泊,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纏身,故交零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字一句,悲涼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33首古詩詞。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旅夜書懷》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後,在旅途中所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這年正月,杜甫辭去了節度使參謀的職務。
  • 無限深情催人淚奔,詩聖杜甫偶遇老友,寫下了一首最有情韻的唐詩
    唐詩之所以達到歷史的巔峰,因為表達出了人間最深的情感,後人寫詩只能模仿,卻無法超越。有這麼一首詩,少年時閱讀感覺極為平常,似乎就是老友相遇後的客套問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其中包含了無限的深情。這首詩就是詩聖杜甫創作的七言絕句詩《江南逢李龜年》。後人評價,這是杜甫最有情韻的一首絕句詩。
  • 張三丰登嶽陽樓學杜甫寫詩,通篇大氣磅礴,境界之高一般人達不到
    接下來的一首詩,也許會讓大家目瞪口呆,因為這首詩的目標是模仿甚至超越詩聖杜甫。這首水平直逼杜工部的詩,正是出自當年獨步武林的一代宗師張三丰之手。《登嶽陽樓用杜韻》作者:張三丰欲上君山頂,飛吟到北樓。一湖南北限,千裡水雲浮。沙外幾行雁,天邊數點舟。江河口蓄處,廣大不奔流。
  • 李白最動人的一首詩,只有28個字,卻令人倍感悽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著「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
  • 唐代大地主杜甫的死因之謎
    唐憲宗時,北部遊牧民族屢屢侵擾邊境,抱持綏靖主義的大臣們奏議道:「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付北方夷狄的常用手段就是和親,這樣不必因為準備開戰而日費千金,好處大大的。」唐憲宗是「元和中興」之主,性格並不是那麼軟弱可欺。他也不直接評論大臣們的建議,而是把話題一轉:「朕前一陣子一直聽人說,有位才子寫詩極好,但姓氏很偏僻,那是何人?」宰相問:「莫非是包子虛?」憲宗搖頭。
  • 杜甫很悲涼的一首冬至詩,戳中了很多天涯遊子的心,讀完眼中含淚
    日影飛逝,落葉匆匆,時光就那樣老去,轉眼又是一年冬至。也許在現代很多人眼中,冬至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然而在古代冬至卻是宴飲團圓的大日子,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時交通不便,許多漂泊異鄉的遊子根本無法在冬至那日趕回家中與親友相聚。
  • 「斯人獨憔悴」:慕然回首,「小迷弟」杜甫才是最懂李白的人
    很久之前網上有一個段子,說是杜甫一生給李白寫了很多詩,李白給杜甫沒寫多少,反倒是《贈汪倫》流傳千古了。這當然是笑談,李白和杜甫是兩種不同的人,李白是鯤鵬,就算是寫那些俗套的應制詩,也會捻著自己的鬍子,帶著幾分不羈的說出「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的人,一直在路上,交遊的多,懷念的少。杜甫從認識李白的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是李白的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