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雲南 看小康
「你孤獨嗎?」「要不你來試試?」「……」
9月23日,「走雲南 看小康」主題採訪團記者一行來到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來研究中心黑水虻養殖基地,與常駐基地專業研究昆蟲的副研究員鍾健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在紅河縣元紅公路附近,有一條盤山公裡蜿蜒至山腳,遠遠望去山脈雲煙繚繞,幾座廠房若隱若現。沿著這條盤山公路開車大約20分鐘,就能到達山窪裡的黑水虻養殖基地。
「真熱!」一下車,熱浪撲面襲來。剛過秋分,山腳的氣溫與山上的縣城相差甚大,恍如盛夏一般悶熱難耐。「今天剛下過雨,已經算是比較涼爽了。」四川人鍾健作為目前常駐基地唯一的科研人員,經常一兩個月才能回一次在蒙自縣的家,與家人短暫相聚後,又匆忙趕赴基地。
烘乾的黑水虻 李吒 攝
吃黑水虻飼料長大的北京油雞 李吒 攝
黑水虻究竟是啥?又是什麼讓鍾健忍受孤獨、紮根基地、熱心養殖黑水虻呢?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倡導節約糧食、反對浪費,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然而有一種方法,能讓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變廢為寶,這就是養殖「環保衛士」——黑水虻。
「很多人認為餐廚垃圾如果拿去餵豬,不僅能讓有機垃圾得到很好的利用,還能省去中間很多處理環節,然而這其中的隱患不可小覷。」鍾健解釋,由於剩飯剩菜中可能含有各類病菌,長期食用養大的豬比普通飼養的豬發病率更高。同源蛋白相食,疫病風險大,比如豬吃了豬的身體組織,很可能誘發豬瘟。還有一些傳統的餐廚垃圾處理方式,比如焚燒、填埋等,不僅汙染空氣,佔用土地,垃圾的滲液也會汙染土質和地下水。
「黑水虻的有機消耗模式正逐漸被越來越多人實踐。」鍾健告訴記者,黑水虻被廣泛應用於無害化、產業化處理畜禽糞便與餐廚垃圾。1噸雞糞可以出產100公斤黑水虻商品蟲,200公斤有機肥。黑水虻產生的有機肥味道很小,很適合用於園藝花卉栽培,而黑水虻本身具有高蛋白,適合用來餵雞餵鴨,用作三文魚、鱒魚等魚類飼料的替代品。「我們的基地之所以選址於此,就因為旁邊就有一個養殖規模在3萬隻左右的養雞場。不過,現在這個養雞場每天產出的雞糞量還達不到我們養殖黑水虻的消耗計劃。」鍾健說。
「我們專門定製的設備快到基地了,有點遺憾你們此行看不到了。」鍾健邊說邊帶著採訪團在基地1400平米的廠房裡參觀。「現在基地計劃在紅河縣利用蟲卵,全天24小時進食,每天消耗10噸餐廚垃圾。未來如果面向昆明處理餐廚垃圾,每天計劃消耗100噸。設備運到後,我們將對廠房進行功能分區,這裡放黑水虻養殖床、那裡放餐廚提油機……」在鍾健的介紹下,一條餐廚垃圾黑水虻處理生產線已經躍然眼前。
鍾健(右二)向記者介紹黑水虻養殖情況 王歡 攝
黑水虻消耗雞糞、豬糞後產出的有機肥 李吒 攝
走出廠房,四周山脈高聳入雲,綠意盎然煥發生機勃勃。鍾健給我們介紹了一個新朋友:「羅姐是我見過唯一配得上『辣燥』(雲南方言「厲害」的意思)這個詞的女人。」羅姐名叫羅澤文,是山地未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她麻利、幹練、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讓大家印象深刻。
今年是羅澤文在大山工作的第5個年頭。無論是山窪裡的黑水虻養殖基地,還是距此一小時車程大山上的山地未來生態扶貧創業中心,羅澤文都是當之無愧的「大管家」,來來回回操持事務不知往返多少次。研究上的事情羅澤文不懂,但生活中出現大大小小的事情,無一例外羅澤文這位「辣燥」大姐全能理得順順噹噹。「年輕人們在這兒工作很不容易,把生活中的瑣事處理好,他們才能安心工作。」在這裡,年輕的科研小夥們紮根大山醉心研究,他們身邊沒有家人的陪伴,而他們視工作中相互陪伴的同事為家人。
有了同事的鼎力相助,鍾健對基地未來的發展也更有信心了。「山地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利用科技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讓可持續發展造福當地百姓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目前基地主要做示範性養殖,我們正在摸索黑水虻規模化養殖處理餐廚垃圾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希望政府也能大力支持,促進基地發展成為黑水虻規模化養殖示範基地,然後,努力把這項技術推廣開來,走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講完這些鍾健笑著說:「對了,我們山地未來生態扶貧創業中心養的北京油雞,就是餵黑水虻長大的,很肥美哦!走,晚上帶你們去嘗嘗!」
雲南網記者 李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