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暫時將你眼睛閉了起來,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
聽說,看了這個劇,腦子裡就會如同中毒一樣循環播放伍佰的這首《Last Dance》。
這個劇就是最近大熱的《想見你》,上周末剛完結,豆瓣評分高達9.2分。
「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我們很容易忽略青春期少年的煩惱,覺得他們還這麼年輕能有什麼大不了的煩惱,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嚴重。」
正如《想見你》編劇林欣慧所言,這部劇的內核是「青少年自我認同」,而承載這一內核的關鍵角色就是陳韻如。
封閉世界,沒有光和愛
陳韻如17歲,是名高中生,明明正值青春年華,可在她眼中自己是暗淡無光、一無是處的。
她沒有朋友,走在路上總是低著頭,避開人群,整個人都散發著陰鬱的氣息,同學也不想靠近她,在學校裡,她的存在感很低,幾乎如同空氣一樣。
家人也對她缺乏關注。父母離異,她和弟弟跟著媽媽生活。弟弟對她愛搭不理,母親是陪酒女,晚上工作的緣故,平時很少有時間陪伴在她身邊。
她喜歡的男生拒絕了她的告白。
對於陳韻如而言,這個世界,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不被關注、認可,似乎突然消失也不會有人察覺。
無助的她在無人的天台上吶喊:「我討厭這個世界!」
悲傷的她在日記裡寫道:「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的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後等待我的,卻只有墜落,隕落的那刻,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當周遭把她逼到崩潰的絕境時,她拿著破碎的玻璃,試圖結束這無光悲涼的一生:「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為什麼?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望中的樣子嗎?我真的覺得好累喔……」
世界討厭我,我也討厭自己。
沒有人天生孤僻,不合群,都是後天而為。
陳韻如的悲劇主要來源兩點,一個是原生家庭影響,另一個是缺少自我認可。
陳韻如的家庭問題很多。
父親欠一屁股債,長期不在家,漠視家庭,還重男輕女。
母親做陪酒的工作,這種低自尊的職業會讓子女尤其是女兒感到沒面子,傷害自尊。而且這種日夜顛倒的工作,母親也很少有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早上,陳韻如看到宿醉的母親妝容未卸、躺在客廳的沙發上不省人事,白天去學校,晚上又不見母親的蹤影。
夫妻彼此相厭,互相看不起對方,最後以離婚收場。
在談孩子歸誰時也完全沒在乎陳韻如的感受,當著陳韻如的面問她想跟誰,卻不給她選擇——父親只想要兒子,母親都想要,但因為表達不清,讓陳韻如誤以為父母都重男輕女,只想要弟弟陳思源。
不論是陳韻如的父親還是母親都沒有愛的能力。身為父母卻沒有履行應有的職責,雙方都缺席孩子的成長。陳韻如和孤兒無異,如同海上的一塊飄蕩的浮木,無依無靠。從來沒有人告訴她愛是什麼,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
家庭明明應該是如同避風港的存在,但對於陳韻如而言,最劇烈的風雨都是家庭帶來的。
陳韻如自卑,缺少自我認識,也和她常常在意別人的看法有關。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提出「鏡中我」的觀點。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於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態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黃雨萱與陳韻如的性格截然不同,她陽光外向。當黃雨萱魂穿了陳韻如,陳韻如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家庭變得和睦,和同學也能融洽相處,還得到了心上人李子維的愛。
陳韻如得到了好多她想要卻不曾擁有的東西,她就認為所有人都喜歡外向開朗的黃雨萱,如果她也像黃雨萱那樣,別人也會喜歡她了。
於是,她產生了「如果當黃雨萱可以擁有這一切,我為什麼要當陳韻如」的想法,模仿別人,拋棄自我。
可裝別人裝的再像,也不過是東施效顰,別人感到奇怪,自己還會心累無比。
後來她又做回了原來內斂的陳韻如,可周圍人卻都在告訴她,不要變回以前的樣子,那樣超討厭的。
弟弟說:
「好不容易才開始喜歡你。
拜託,
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
好不好?」
同學說:
「我拜託你,
你不要再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
以前的你,超級討厭的。」
在陳韻如眼裡,黃雨萱不見了,全世界都在找她,而她消失了,不會有人問津。
周圍人傳達給陳韻如的信息是你不好,真實的你很讓人討厭。所以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她也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會令人討厭的,被外界否定,也讓她失去了自我肯定:別人覺得我不好,那我就是不好的。
這只會讓她在自我否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自己不被需要、不值得被愛的認知更加深信不疑。
在劇中,被社會邊緣化的,除了陳韻如,還有曾經的莫俊傑和王詮勝。
莫俊傑天生患有耳疾,因為戴著助聽器,從小被人另眼相看,別的小朋友都嘲笑他,不願和他一起玩,一度導致他孤僻不自信。
王詮勝因為喜歡同性,被同學欺凌嘲笑,鼓起勇氣向喜歡的人表達心意,卻被回應「噁心」。最終,他不堪重負,跳海自盡。
把陳韻如、王詮勝逼上絕路的,其實是每一個期望他們是別人的人。
接納自己,陽光普照大地
陳韻如受其原生家庭和社會認可的影響,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當我們以上帝視角去看陳韻如這個人物,就會看到陳韻如並沒有她自己想像中那麼難堪,無可救藥。
相反她很好。
她有優點——學習好,自律,遵守紀律,不惹事生非,勤工儉學,低調溫柔,內心世界豐富,喜歡聽歌,喜歡通過文字記錄生活,她的文字總是充滿詩意和細膩的感情。
同樣也有人發現了她的閃光點,愛著陳韻如本來的樣子。能在她消失的時候,第一個發現異樣,在她回來的時候,感到欣喜若狂。在她對世界失去希望,想要自我了斷時,告訴她,他需要她,喜歡她。
當今的社會環境,鼓勵人們外向陽光,而對於內向的性格,人們總是抱著偏見去看待,認為像陳韻如一樣內向的人是弱勢群體,認為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在西雅圖,有個小男孩,日常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反覆翻閱厚重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喜歡一個人在地下車庫,專心搗鼓自己的事。別的小朋友圍在一起遊戲,而他總是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的事。
他的媽媽忍不住問他,你到底在做什麼。
他回答道,在思考。
媽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以為兒子患上了心理疾病,便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而心理醫生經過觀察後,提醒這位母親最好不要幹涉他。
男孩得以順其自然長大,成為了一個世界名人。
這個小男孩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除了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史匹柏、愛因斯坦、村上春樹、羅斯福、甘地……這些得以在某一行業展現價值的名人都屬於內向性格。
心理學家榮格說,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們之於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當中。內向者會在他們獨處的時候為自己充電,而外向者則會在社交活動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時候為自己充電。
飾演陳韻如的柯佳嬿在拍攝過程中忍不住落淚,她說,陳韻如就像曾經的自己。以前念書的時候,因為性格內向,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還遭到過同學的欺負,給她悠鞦韆悠到好高,讓她害怕得不敢下來。
她也曾像陳韻如一樣,差點丟掉了自己,努力假裝開朗的樣子,迎合周圍。可勉強過後,她發現一點都不快樂。
後來,因為演員的工作接觸了很多人,才學會擁抱自己的全部,好好探索自己的內心。
現在的柯佳嬿事業有成,光彩照人,最重要的是洋溢在她身上的那股強大的自信。她說,「你原本是向日葵的話,你何必要一直去想要拼命開成玫瑰的樣子。」
尹建莉老師說過,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
當我們擁抱自己,陽光便會不請自來。
祝願每個人都能勇敢接納自己,獲得自由。
藍皮,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關注細節的金牛座,專注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