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原因,我已經在家待了一個多月了,一邊工作一邊做家務一邊帶娃的日子十分辛苦,幸好有竹爸分擔。多年來,我們起早貪黑通勤,回家後累得連飯都顧不上做。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過上了普通人本應最該有的柴米油鹽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竹子,這種朝夕相處的光陰也是得來不易。竹爸每天會對竹子進行「體能訓練」,而我和竹子一起堅持的就是讀書,還有每天的童謠誦讀活動。
從竹子在月子裡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說童謠、唱兒歌,我先是把小時候學過的那些全都複習了一遍,接著又開始學習英文的。在一遍遍的誦讀吟唱中,我自己也享受著那些歡快、鮮明的節奏和韻律,樂在其中。屢屢感慨,童謠真是人類語言的寶庫。恰巧最近總有朋友跟我聊起英語啟蒙的話題,這篇文章就來說說英文童謠吧!
因為文章篇幅比較長,我將分上、下兩期發布。在(上)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對孩子為什麼要讀童謠、什麼是好童謠這兩個問題的一些思考;在(下)中,我將分享一下我給竹子讀童謠的一些方法,並推薦一些親測很棒的童謠素材。
一、孩子為什麼要讀童謠
1. 美和快樂的體驗
懷孕的時候,我讀了日本繪本大師松居直先生的著作《幸福的種子》。在這本書「豐富的語言體驗」一節中,松居直先生寫道,在他做圖畫書編輯的時候,有一次回想起自己三五歲的時候,母親給他念過的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心裡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快樂的情緒。他非常驚訝,經過了二十多年,那些字句仍然清晰地留在他的記憶中。他記憶中最鮮明的語言體驗,就是搖籃曲、兒歌以及母親念給她聽的圖畫書雜誌《孩子國》中的童謠,而進入幼兒園之後看過的畫冊,反而沒有什麼印象。
松居直分析為什麼會這樣,他發現「快樂」與否可能是問題的關鍵。兒歌是和朋友、兄弟姊妹邊玩耍邊唱的歌,圖畫書中的童謠則是母親在床前念給他們聽,陪伴他們入睡的曲調,都是孩子沉浸在快樂時聽到的。當時的快樂與喜悅,隨著年齡的增長,印象卻越發深刻,清楚地留在記憶之中。如果不是伴隨著心靈的滿足,不論歌曲或詞彙都很難留下記憶。
由此,松居直先生得到一個結論: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而且一本圖畫書愈有趣,它的內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裡,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長大成人之後,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這些文字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一邊閱讀,耳畔一邊響起小時候姥姥和爺爺給我念童謠的聲音:「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東西路,南北走,出門看見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磚頭,又被磚頭咬了手」。兒時聽過的童謠,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歷久彌新。我每每想起,總會還原依偎在姥姥懷裡、坐在爺爺對面聽他們念童謠的場景,那畫面是那麼溫馨、那麼美好、那麼快樂、那麼幸福。正是無數次那樣美好的午後時光,構成了我充實富足的童年,讓我長成一個內心充滿愛的成人。而如今,我給自己的兒子重新念起那些熟悉的童謠,濃濃的親情和愛就這樣在一代一代人之間傳遞。
2. 語言的啟蒙
童謠的語言,富含修辭手法,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擬聲詞豐富,表達方式凝練,重複性強,讀來朗朗上口。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可能聽不懂童謠的內容,但是他們可以感知其中的節奏和韻律,感受到語言的神奇和美。押韻的童謠,就像是開在孩子語言沙漠上的花。經過大量押韻語言的輸入,孩子說話的按鈕一定會被打開。
2017年,美國馬裡蘭州公立學校持證教師海嵐老師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語啟蒙家教類指導書——《全兒童英語啟蒙——北美二語教育啟示錄》,我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在這本書中,海嵐老師反覆提出她的觀點——「音素意識」的培養是英語啟蒙的第一步,其作用至關重要,它是學習自然拼讀和分級閱讀的前提和基礎。
音素是什麼?它是最小的語音單位。童謠中的押韻詞,往往就是具有相同音素的詞,甚至是minimal pairs(只有一個音素差別的最小對比對),例如hickery dickery dock、the itsy bitsy spider、humty dumty、eney meney miney moe等。
童謠中還經常包含豐富的擬聲詞,例如baa baa、woof woof、chug chug、toot toot等。這些擬聲詞以單音節詞、疊詞為主,發音簡單,發聲形象,便於孩子模仿,可以說是語音學習的起點。
學童謠,是我們辨識音素、掌握韻律規則、練習語調、培養語感的一種最好方式。
海嵐老師在《全兒童英語啟蒙》中也提到,北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都非常重視詩歌類體裁(包括歌謠)的閱讀,主要原因就在於詩歌注重押韻,對於培養孩子的語音和音素意識必不可少。
海嵐老師還提到,孩子對韻文具有神奇的掌握能力。在她工作過的加拿大幼兒園裡,有的英裔孩子不太會說法語,卻能流利地唱出法語歌謠;有的法裔或越南裔孩子剛入園還不太會說英語,但很快就能大段大段唱出英文兒歌。這些例子都可以證明孩子對童謠的興趣和天賦。
二、好童謠有什麼特點
總結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童謠,我認為它們大多具有三個特點。首先,它們的語言優美而凝練,富含押韻和其他修辭手法;第二,它們往往有一個故事情境,讀完一首童謠,也就聽完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第三,它們常常還會在結尾揭示一個道理,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教會我們勇敢、堅持、愛等等。(當然,也有一些無釐頭、無意義的童謠,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講道理,只是為了傳遞童趣,讓孩子感受快樂,這也同樣有價值。)
下面,我就用兩首童謠來舉例說明。
第一首耳熟能詳——
The Itsy Bitsy Spider
The itsy bitsy spider went up the water spout.
Down came the rain and washed the spider out.
Out came the sun and dried up all the rain.
The itsy bitsy spider went up the spout again.
這首童謠是講的是一隻小蜘蛛爬水管的故事。itsy-bitsy是「小巧可愛的」的意思,water spout是「水管」的意思。
這短短的四句童謠中,用到多種修辭手法。
【押韻】首先,itsy-bitsy就是一個押尾韻的複合詞;spider和spout是一對押頭韻的詞,在第一句和第四句中都有出現;而第一句結尾的spout和第二句結尾的out,以及第三句結尾的rain和第四句結尾的again,也是分別兩兩押尾韻的。
【倒裝】為了使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強調某些重要內容,童謠中經常使用倒裝句,比如這首童謠的down came the rain和out came the sun就是兩個句型相同的倒裝句,能夠起到強調的作用,而且rain和sun又做了後半句的主語,語言非常精煉。
【頂真】第二句的最後一個詞和第三句的第一個詞都是out,使兩個句子語氣貫通,環環相扣,情節更加緊湊,增加緊張感,和這個故事的情景相匹配。
【重複】這四句童謠中,我們發現用到的詞並不多,因為很多單詞是多次出現,句型也多有重複,又在重複中變化,既增加了句子的緊湊感和節奏感,又不顯乏味,而重複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童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一隻可愛的小蜘蛛沿著水管往上爬,這時下雨了,雨水把小蜘蛛衝走了。接著,太陽出來了,把雨水都曬乾了,可愛的小蜘蛛再次沿著水管往上爬。這個簡單的故事,畫面感極強,我們一邊讀著童謠,眼前就閃現出一隻可愛的小蜘蛛、水管、雨水、陽光這些意象,活靈活現,故事簡單卻很有童趣。
那麼,讀完這個有趣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又仿佛看到了一隻不怕困難、不畏風雨、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往無前的小蜘蛛呢?這就是這首童謠的積極的教育意義。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說,孩子現在不必尋找童謠的意義,他會因為有趣而記住,等到他長大以後,再回想起這首曾給他留下快樂記憶的童謠時,自然會體味其中的深意。
第二首有點小眾,但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首童謠——
Little Robin Redbreast
Little robin redbreast sat upon a rail.
Niddle noddle went his head, wiggle waggle went his tail.
Little robin redbreast came to visit me.
This is what he whistled, "Thank you for the tea."
Little robin redbreast sat upon a tree.
Up went kitty cat and down went he.
Down went kitty cat, away robin run.
Says little robin redbreast, "Catch me if you can."
Little robin redbreast jumped upon a wall.
Kitty cat jumped after him and almost had a fall.
Little robin chirped and sang and what did kitty say?
Kitty cat said "Meow, meow, meow," and robin flew away.
Meow, meow, meow, meow, meow, meow...
這首童謠講的是一隻知更鳥和一隻小貓咪的故事。robin是「知更鳥」的意思,知更鳥在歐美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個意象經常出現在歐美的民間傳說中。因為知更鳥的胸前有一片紅色的羽毛,所以在英文中,知更鳥又叫redbreast。kitty是一種口語表達,就是cat的意思。巧的是,robin redbreast和kitty cat剛好都是押頭韻的兩個表達。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這首童謠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押韻】押韻在這首童謠中可謂隨處可見,而且運用十分巧妙。比如押頭韻的robin redbreast、kitty cat、what/whistle、robin/run、catch/can、after him/almost had、sang/say;既押頭韻又押尾韻的niddle noddle(不斷點頭的)、wiggle waggle(搖搖擺擺的),這兩組詞的音和義特別匹配,讀起來很有動感;押尾韻的就更多了,每兩句的最後一個詞都是,比如rail/tail、me/tea、tree/he、run/can、wall/fall、say/away。這首童謠的押韻是其最突出的特色。
【倒裝】這首童謠同樣使用了很多倒裝句,既起到控制童謠節奏的作用,又促成了整個句子的押韻,比如Niddle noddle went his head, wiggle waggle went his tail. / Up went kitty cat and down went he. / Down went kitty cat, away robin run.
【對仗】還是以這兩句為例:Niddle noddle went his head, wiggle waggle went his tail. / Up went kitty cat and down went he. 它們都是同樣的句型,但又加入反義詞對比,例如head和tail(一頭一尾)、up和down(一上一下)。
【重複】這首童謠的三個小節都用了同樣的句式Little robin redbreast sat/jumped upon a …使整個故事節奏緊湊,前後照應,連續性強,敘述又有氣勢。
【擬人】這首童謠把知更鳥和小貓咪擬人化,尤其是知更鳥,它嘰嘰喳喳地跟作者、跟小貓說話,一個活潑、調皮的形象躍然紙上。擬人也是童謠中經常使用的修辭手法,對孩子來說,動物擬人化使動物形象更加親切,易於接受和理解。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這首童謠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這首童謠一共有三個小節。第一小節是對故事背景的交代和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描述。一隻小知更鳥,坐在鐵軌邊搖頭擺尾,接著他飛到了「我」的窗前,在「我」的窗前喝水,還和「我」嘰嘰喳喳地互動。故事的背後有一個隱形的角色,就是「我」,是這個故事的觀察者和敘述者。
第二小節引入了故事的第二個主人公,小貓咪。這次,知更鳥坐在樹上,小貓跳到樹上想捉住知更鳥,可是知更鳥迅速飛了下去。小貓見勢也跳下樹,還是企圖捉知更鳥,但是知更鳥又迅速飛走了,嘴裡還嘰嘰喳喳地叫著,調皮地挑釁小貓:「快來追我呀!」
第三小節還在繼續小貓捉知更鳥的故事。這次,知更鳥飛到了牆頭。小貓追過去,卻差點兒摔倒了!知更鳥得意地鳴叫著,而小貓只能生氣而又無奈地發出「喵喵」的叫聲,在她喵喵叫的時候,知更鳥已經飛走了!最後一段還用了一個擬聲詞meow,介紹了小貓的叫聲。
這個故事是多麼有趣呀!小貓想捉知更鳥,卻被知更鳥折騰得團團轉。而讀完這個故事,我們也不禁讚嘆知更鳥的智慧、樂觀和勇敢,他不怕比他大的生物對他的侵犯,開心地和小貓玩起追趕遊戲,最後還讓小貓碰了一鼻子灰。這也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
這篇文章到此就告一段落吧。在(上)中,我分享了一些非常淺層的童謠對孩子的意義的理解,以及我對好童謠標準的一些看法。我們還一起賞析了兩首有趣的童謠,我有一種做高中語文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的感覺,哈哈!在(下)中,我將簡單分享幾類童謠的讀法,並推薦一些有用的資源。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在(上)的最後,我來給自己責編的圖書做個廣告吧!這篇文章前面提到北美公校持證教師海嵐老師的《全兒童英語啟蒙——北美二語教育啟示錄》這本書,推薦0-12歲的家長來讀一讀。
海嵐老師從在加拿大攻讀兒童研究碩士,到畢業後在加拿大的幼兒園、美國的小學任教,教授語文(language arts,也就是英語)課,至今已有20年的時間。
通過編輯書稿期間跟海嵐老師的接觸,我看到海嵐老師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無論是對書稿還是對教學。她對自己的教學事業非常用心,一直在教學中觀察她的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教學案例。而且美國的公校持證教師每年都會接受很多專業、權威的繼續教育培訓,還會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論壇、研討會、工作坊。
她長年處於北美教學一線,接受著美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教育理念,而這本書是她十多年來教學經驗的集結。我覺得它可以界定為一部鮮活的教學手記,在其中有大量北美語言教學的前沿理念和方法。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海嵐老師所教授的班級中也有來自各種背景的國際學生,很多孩子的母語並不是英語,這和我們中國孩子學習英語有相似之處。因此海嵐老師提出的英語啟蒙觀點,對於我們中國孩子來說,是很接地氣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因為書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北美課堂中的童謠和詩歌教學,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中引入。但這本書的內容不止於童謠,它對自然拼讀、分級閱讀、項目制學習、高階思維培養等很多熱門話題都有分析。而貫穿全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孩子不應僅僅是學習英語這門語言本身,我們要培養孩子「通過英語而學」,將情緒情感、社會能力、身體、認知力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與英語學習相結合,這也就是「全兒童」的意思。
編輯這本書的時候,是2016年,我和我的領導、同事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這本書上。但那時候我其實對於書中的很多觀點還都是一知半解。現在有了竹子,我再回過頭來閱讀,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我曾經並未挖掘出的寶藏。我推薦圖書一向很負責任,這本書,值得邀請大家共讀。
上個目錄——
購買的話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京東小程序,或者點擊文章最後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最後,感謝身邊的朋友們支持我的寫作,雖然我更新很慢,但一直聽到周圍朋友們鼓勵的聲音,你們的肯定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歡迎你的點讚、批評和指正!如果你覺得有用,歡迎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