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tòu」為晉語常用詈語,意為性交,依據讀音,一般多寫作「透」。
逐,《集韻》有直祐切,去宥澄,上古幽部。《漢語大字典》注音zhòu。《集韻•宥韻》解釋說:「逐,牡牝合。」《漢語大字典》進一步解釋說:「逐,獸交配。」
「透」字,《廣韻》他候切,去候透,上古侯部。「透」與「逐」同為去聲,聲調相同。直祐切的「逐」,為尤韻流攝,他候切的「透」,為侯韻流攝,同屬流攝。尤韻的「逐」,丟失介音即讀若侯韻的「透」。
綜合而言,「逐」的義項「獸交配」,與俗寫為「透」字的詞,含義相同。其調韻,中古同屬流攝且同為去聲。其聲母,「透」為透母,「逐」為澄母。依據晉語中不少字知章系讀端系的規則,澄母字或讀為定母,而定母清化後送氣,便讀若透母了。
甚或,今京罵中的「操」或「肏」,粵語中的「丟」,亦由此字變音而來,也未可知。
「逐」讀「操」音,可能是中古澄母清化後,轉讀齒頭清母,尤韻轉讀豪韻了。而晉語的「透」為上古端知未分化的讀音。兩相比較,晉語「透」之聲母源自上古,而「操」之聲母源自中古。兩者走了不同的聲韻演化之路。粵語的「逐」讀「丟」音,正類中古澄母尤韻。
此字,見於史籍中,《史記•殷本紀》有: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歷代注家對「逐」字皆未作釋義,《二十四史全譯》,將「相逐」,翻譯為「追逐戲耍」。《南齊書•蕭赤斧傳附子穎胄傳》:「宮女千餘,裸服宣淫,孽臣數十,袒裼相逐。」《南史•宋廢帝本紀》:「先是,帝好遊華林園竹林堂,使婦從倮身相逐,有一婦人不從命,斬之。」上面的「相逐」,多理解為是追逐遊戲,但是,從行文來看,「男女裸相逐」「袒裼相逐」 「倮身相逐」,都在「相逐」之前,特別強調裸身或脫衣,如僅是通常意義上的嬉戲追逐,似不必定要「倮身」或「袒裼」,這裡的「逐」理解為交媾,似更為順理成章。《隋書•律暦志上》:「若如玄義,陰陽相逐生者,止是昇陽。」這裡的「相逐」,陰陽相配的含義更為明確。
二
雁北稱女陰為「板子」,也叫「板流子」。「板子」本字「屄膣」。「屄」是後起字。
屄字源於「匕、牝」。甲骨文「匕」義雌性動物。牝,《說文》謂「畜母也,從牛匕聲。」明代《金瓶梅》以「牝戶」謂女陰,後作「屄戶」。清代一度牝、屄混用。「匕」上古音 pǐei。「牝」上古音 bǐen,中古音 biěn,皆接近「髕」,或許能說明齊齒音「屄」可以演變為開口的「板」音。這個詞山西垣曲縣音「擺(掰)」,與閩南話、客家話的「掰」音一致。「屄膣」的陝北今音,神木是「扁子」「扁雞」;府谷說「屄」,音類「巴」。許多地方則與普通話「板子」音相同或相近。
三
「㞗」在晉方言中應是底層詞彙,南方亦有傳承。明代《字彙》始收,謂渠尤切,音裘,男子陰異名。「裘」中古音 ɡǐəu。隨著濁音清化過程,「㞗」變為今音。
古代移民南下大潮後,蒙元統治百年時間,漢語中生殖器稱謂發生了明顯變化。元末,楊景賢雜劇《西遊記》中出現了新的男陰稱謂「雞巴」,如「銅筋鐵骨,火眼金睛,瑜石屁眼,擺錫雞巴」,「汗珠一似醬透的茄子,雞巴一似醃軟的黃瓜」。看上去這個詞已進入北方日常口語,廣泛使用了。
四
「倯」,《中華大字典》音松,義為怯懦,畏縮,懶惰。
「倯」字,最早見於揚雄的《方言》。《方言》卷三說:「庸謂之倯,轉語也。」郭璞註:「倯,猶保倯也。今隴右人名懶為倯。」郭璞又註:「㮪(讀窮,應為立人旁)倯」「羸小可憎之名也。」「㮪倯」,罵名。羸即瘦弱。戴震疏證:「懶,即古嬾字。」此字,《廣韻》息恭切,平鍾心,《漢語大字典》注音sōng,作陰平。此詞,在各地方言中都有保留,蒲松齡的《俊夜叉》中即有:「這《西江月》是說的不成人的憨蛋,不長俊的倯種。」在《日用雜字·賭博章》中,又有:「賭博真是倯呆䄻,本人猶說勝如嫖。」
雁北方言裡帶有「倯」的詞有很多,其中有:倯漢、倯包、倯貨、倯骨頭等等,且雁北民間把「倯」和懶、奸、毒並列,稱為人性之四大毛病。
《漢語大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收了「㞞」字,釋義大同小異。以後者為例,包含兩個義項,一是「精液」,二是「譏諷人軟弱無能」。
「㞞」字,不見於歷代字書中,即使不是晚近所造,也是僅在民間流行的俗字。作為一個詞,在口語中,其產生可能遠早於「㞞」這個字。但究系起於何朝何代,亦不可考。
依據鄉語,表示「精液」和表示「軟弱無能」是兩個詞,雖然音近,但並不相同,前者是「㞞」,後者是「倯」。表示「精液」意思的「㞞」,讀上聲,不讀普通話標註的陽平,表示「軟弱無能」的「倯」讀陽平,不讀普通話標註的陰平。
所以,依據鄉語,撇開聲調不論,在語義上,《漢語大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是將「㞞」和「倯」混而為一了。不過,現今普通話中讀音和含義的確立和規定,都帶有某種人為強制性,與歷史延續,與詞義字理無關,當然,更與某一方言的音義無關。所以,也不能說錯或誤。但在鄉語中,沒有所謂「㞞包」,只有倯包。
眼下,報刊媒體和一些文學書籍,常用「㞞」字來形容人的軟弱無能。其實,這是一個錯別字,正字應為「倯」。
酒壯倯人膽的生理原理是怎樣的?
據專家說,酒精促進GABAa受體處(腦的主要抑制場所)的反應,還可以阻斷穀氨酸受體處(腦的主要興奮性場所)的活動。促進抑制和阻斷興奮,所以酒精使負責抑制危險行為的一些腦區活動下降。此外,酒精可以增加對多巴胺的刺激。綜上,酒精減少了人們對做出危險行為的抑制,所以「壯膽」。
五
𢺈,《漢語大字典》注音luán,《集韻》盧丸切,平桓來。《集韻·桓韻》解釋說:「𢺈,聚也。」清黃生《義府·冥通記》:「『於時子良𢺈屐,橫在床前。』此似是脫屐之意,用𢺈字不知何義。恐是二屐交搭,故為之聚意也。」按照鄉語中「𢺈」的意思和用法,《冥通記》中「子良𢺈屐,橫在床前」的語義甚明,這裡的「𢺈屐」就是將鞋摶聚收攏在一起,至於是否「二屐交搭」,則並不必然。
「𢺈」也有使物團圝,摶弄使圓的意思。將面或是泥摶揉成球形,說𢺈球,貶斥一個人無能,常說,球也𢺈不成。
六
瘦弱,萎縮,說脙,有脙毛圪蹙,脙毛打蛋的四字格。脙,《漢語大字典》注音xiū,《廣韻》許尤切,平尤曉,上古幽部。《說文》解釋說:「脙,齊人謂臞脙也。從肉,求聲。讀若休止。」《爾雅•釋言》解釋說:「脙,瘠也。」《玉篇•肉部》解釋說:「齊人謂瘠腹為脙。」
七
沒頭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méi tóu guǐ ,指被殺或來歷不明的人。
元·關漢卿 《竇娥冤》第二折:「我做了個銜寃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賊。」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有兩個遊手人戶:一個姓鄭,一個姓李 ,總是些沒頭鬼,也沒個甚麼真名號,只叫做 鄭十哥、李三郎 。」
雁北罵訣人,有時很惡毒:沒頭鬼,不是教人「𠠢」刀碎剮,就是狼吃狗𪘩!
後記:
詈詞:就是罵人的詞。在漢語的書面語裡,也有專門的「詈詞」,但因為經過了文人的篩選修飾,大都比較文明。比如古人罵人,最狠的莫過於「汝母婢也」,意思是說「你媽是小老婆」。古代最常用的罵人話是「豎子」,「豎子」原義是「兒童、童僕」,引申為「愚弱無能的人」。這都算不了什麼。中國最豐富的「罵人寶典」潛藏在方言裡。很多方言都有成套的罵人話,據說有些方言罵起人來,可以三個小時不重樣。浙江某地的方言罵人,還有帶象聲詞的。
偪bī。滿,脹,說偪。也作畐。句如:他今天上事宴,裝的過「偪」。路上一顛一揌的。
偪,《方言》卷六解釋說:「偪,滿也,腹滿曰偪。」《集韻·職韻》解釋說:「畐,《說文》:『畐,滿也。』或作偪。」
雁北稱吃的過多為「裝偪」。不知從何時起,「裝偪」成了一句惡毒的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