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學生在「風箏之美」跨學科融合課上製作風箏
學生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上演出
學校劉驥斌老師上跨學科融合課
高年級學生返校複課後上體育課
如何繼續提高教學質量始終是學校最為關心的地方。提及教學質量,課程與教研無疑是最關鍵的兩架「馬車」。特殊時期,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花家地實驗小學)勇於探索新教研方式,將跨學科融合變成課堂主角,線上研訓「玩」出了新花樣。
教研專家變主播
教師同伴共論道
本學期開學前,花家地實驗小學早已邀請好專家現場為老師們進行學科培訓,但疫情的暴發影響了正常的研訓。然而,學校並未放棄,與專家協商用錄屏軟體製作講座視頻,並找到適合的平臺予以播放。各學科教師不僅在線反覆觀看講座視頻、記錄要點,還就其中引發共鳴的觀點寫了千字文。
「這只是第一步。」校長安海霞欣慰的是,學校管理者還要進行教師觀看效果的調研——批閱教師反思文字稿,並進行點評、導引。
花家地實驗小學領導班子達成共識,專家的觀點不僅老師們要明晰、產生行動思考,幹部也要深刻領悟,這樣才會有利於今後的教與學行為指導。
「對於專家本人來說,以前是現場講座,講完不留痕跡;線上教研既有回放功能,還可分享給多地多人,擴大了受益面,也給專家再做類似的講座提供了進一步完善的素材。」安海霞坦言,線上培訓不再是被動聽,而是思、評、導、改一併進行,起到了聽者、講者多回合的深度互動作用。
持續多月的居家學習,老師們已經習慣一邊指導學生線上學習,一邊堅持每周線上教研。同時,學校的教研內容隨著時段、學情等變化而調整。
起初,花家地實驗小學特別關注潛能生的學習狀態,進行線上小程序使用、指導潛能生學習方法的教研,對師生來說可謂線上「初體驗」。
隨著市、區教委對「春季學期」的總體安排,學校組織各學科教師進行「線上互動方法」的專題教研。為了增強互動性,有的校區啟動了「釘釘」軟體,開發家校聯繫、提醒作業、即時反饋等較為強大的功能;有的校區則指導中高年級學生用「康奈爾筆記法」記錄聽課筆記;還有的校區總結提煉了監控「六流程」,即,自主做、主動交、及時改、儘快批、有效評、策略追。
「可以說,所有線上探索都彰顯了老師們實踐反思、頭腦風暴的實際獲得。」安海霞對4個校區的線上教研探索十分認可,她鼓勵老師們有所想並有所得。
跨學科課程融合
迸發師生智慧空間
居家學習期間,花家地實驗小學積極進行豐富在線課程供給的探索。一方面依託「慧心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思維與品格、語言與文學、數學與科學、藝術與審美、身體與健康」等板塊課程設計,提供給學生在線欣賞、線下實踐、線上再提交課程成果;另一方面依託市、區課程項目進行跨學科課程探索。
據了解,學校依託精心構建的「慧心教育」課程體系,努力發掘各學科骨幹教師資源,進行線上10~15分鐘微課錄製。主學科考慮新舊知識連結、聽、思、讀、練相結合;藝術學科則更重視跨學科、實踐性。這些課程共同之處是注重輸入與輸出的結合,老師們將相關成果梳理在班級群、微信公眾號予以展示。
「更令人欣喜的是,通過班級調研,孩子們普遍喜歡自己學校教師錄製的微課,給予了老師們更大的動力。」安海霞直言,為了貫徹北京市教委提出的春季學期課程設計體現大概念、任務群,整合課程類型、優化課程設計等要求,北京市學習科學研究會承接了跨學科融合課程開發設計項目,而花家地實驗小學有幸加入。
在項目組制定「減少課時,增加濃度,提高效率」的主旨引導下,花家地實驗小學積極以四年級各學科教材為依託,從教材中尋點,進行學科教材的融合設計。
「跨學科融合」一個多月後,老師們經歷了艱難的探索過程,不僅需要開創性設計,更為難的是只能通過在線授課的模式。然而,每一個智慧小團隊都將自己設計的成果轉化成了實踐,老師們更是驚訝於學生的熱情與成果。
北京市骨幹教師、美術名師馬燕談感慨頗深,「經過這一階段的研究與實踐,激活了我跨學科融合課程研究的欲望,找到教學研究新的突破口。」
「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呀!」張佳倫老師說,經歷了從初期的「動心」,到過程中遇到波折的「擔心」,到最後開導實施後成效的「舒心」。
跨學科課程的實施引發了學生、家長的強烈反響,更加促進了花家地實驗小學的教學相長。一名四年級的學生對於新課程方式直言有意思,「本來我覺得語文學習有些枯燥,尤其是寫作文,但這次的活動把枯燥的寫作文變成創製頤和園導覽圖,這讓我們覺得寫作文的過程也很有趣啊!寫出來的成果也很有用,能幫助更多的人,學起來就更帶勁兒了。」
除了學生,跨學科課程還得到了家長們的肯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直言,孩子重新設計草圖、塗色、剪蒙面、扎制,終於在晚上12點把第二個小風箏做好了。在小組線上討論環節,看到孩子們的腦力激蕩,真是為之動容,從心底感到開心。
在課改探索上,花家地實驗小學還依託資源共享豐富課程體系。在望京地區有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豐富的文化資源,通信產業和網際網路產業非常發達。安海霞認為,這些地域特點能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個性成長的需求,充實「慧心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
特殊時期不放鬆
黨員教師衝在前
恰值春節,全國疫情大面積暴發。花家地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宋方報十分清楚,黨員在關鍵時刻必須衝在前。
花家地實驗小學共有4個校區須巡查疫情防控情況,總支將總支委員組織起來輪流巡查,每天必到每個校區。夜間,學校安排男黨員幹部、教師值班值守,這些幹部、教師第二天還要接著進行線上授課、研訓,他們都做到了兩不誤、不叫苦。
宋方報介紹說,花家地實驗小學疫情期間黨建工作的主線是明大勢、學精神、受啟發、見行動。一是明大勢。了解疫情形勢,體諒國家的困難,洞悉舉國上下全力抗疫的信念、行動、成效,體會黨的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人民的磅礴偉力、醫務工作者的巨大付出。二是學精神。學習以鍾南山、李蘭娟、王辰、陳薇、張伯禮為代表的院士們實事求是的態度、專業報國的情懷、戰略思維的格局;學習廣大醫務工作者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精於業務、敢於勝利的精神。三是受啟發。從江蘇、浙江的高治癒率受到啟發:做事要思維縝密、認真細緻、細節完善。從疫情中良好的醫患關係受到啟發,良好的師生關係、家校關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保障。四是見行動。黨員示範,抓好自身學習、教研、備課、學習指導、針對性幫扶,完成好承擔的市課、區微課錄製工作,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如何落地?在花家地實驗小學的課程體系裡,有「一班一國」的傳統,即讓一個班代表一個「國」,全面了解這個國家的習俗、歷史、政治經濟情況。特殊時期,又開展了「一班一省」教育活動,每個班代表一個「省」,了解該省的疫情防控情況、援助武漢情況、民眾工作生活狀態、新冠病人治癒率等,並由學生製作成相應的小成果集,在雲端分享。
由於長時間在家上網課,有些學生心理發生變化,生活作息也不像平時那麼規律,個別邁入青春期的高年級學生出現了叛逆心理,家長與孩子溝通困難,擔心孩子會走極端。
學校組織黨員幹部和教師,與家長和孩子進行多方位交流,使沉迷網路遊戲的孩子較平穩地度過了與家長的較勁期,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學習狀態。
●校長故事●
研發慧心課程 打好學生「底色」
「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已從知識教育發展到智慧教育,再到現在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回歸其本質,用關愛一生的眼光去珍視當前學生的價值,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創造,這是教育的要義。」校長安海霞正是基於這種教育認識和思考,確立了「慧心教育」的辦學理念。
安海霞解釋說,核心詞「慧」指啟迪智慧,培養能力;另一個核心詞「心」指關愛心靈,培育品格。它是一個全人教育,真正的關注那個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尤其用這個教育理念去引導老師,就會讓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轉變,只有理念到位,並有系統化的課程作為支撐載體,才能讓課程改革真實發生。
如今,花家地實驗小學自主研發的「慧心課程」分為基礎類、拓展類、專長類三類課程,其中有語言與文學、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品格與心靈、體育與健康五大板塊。閱讀特色便在這五大板塊中相互融合發展而來,主要體現在繪本教學和戲劇工坊。
「我們的繪本閱讀課是進入課表的,而且涉及了多學科的繪本閱讀,如數學繪本課、美術繪本課、道德與法制繪本課等。」安海霞說,從三年級起,讓學生自己創作並開設原創繪本課,中高年級在繪本課的基礎上演課本劇、演歷史劇,還有原創京劇、英語戲劇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閱讀相聯繫。
之所以選擇語文學科作為課改的重點,在安海霞看來,這是可以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學科。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於語言的運用與建構,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審美的鑑賞與創造。
「語言就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在運用建構的過程中思維會高速發展。」安海霞直言,唯有讀那些有生命質感的好書,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為學生發展打好底色。
文/曹陽(本版素材由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安海霞校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