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周六晚,資深媒體人,法學博士,《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李禮老師做客明白直播間,為我們講述了從徐繼畬到梁啓超,晚清「變革者」們的心路歷程。想觀看完整直播回放的學友,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
這是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 Kierkegaard)在《恐懼的概念》中的一句話,也是《求變者:回首與重訪》的卷首語,印在書的扉頁上。克爾凱郭爾沒有給出解答。歷史的分界線往往是不清晰的,每當嘗試「向後理解」時,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已然走出了那段歷史。清末中國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師夷長技、西學啟蒙、君主立憲、革命與共和.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席捲中國大地。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真的走出了那個變革的時代了嗎?那些變革者的理想與目標,是否真的已經完成?這正是《求變者》一書想要揭示的問題。在上周六(8月17日)晚的明白知識圈直播中,《求變者》的作者,資深媒體人李禮老師攜書前來,一一回答了我們的疑問。▲李禮老師在明白直播間
在李禮老師看來,清末之「變」,深刻地表現在一個個囿於時勢的局內人之「變」中。從徐繼畬到梁啓超,從「應變者」到「求變者」,不論是迫於時局變動,還是主動追求變化,每個有志之士都在時代的浪潮中尋求突圍。這樣的一群變革者,正應了克爾凱郭爾在另一本著作《恐懼與戰慄》中的話:
「我們時代的人們都不在信念之處止步,而是徑直前行。」徐繼畬是《求變者》一書的開篇之人,在直播中,李禮老師也首先對他進行了介紹。李老師認為,徐繼畬是近代被低估的一位人物。他生於1795年, 曾任福建巡撫,人生壯年正趕上第一次鴉片戰爭,因此成為最早對外部危機做出反應的一批人。這種反應,體現在徐繼畬編著的《瀛寰志略》中。對中國近代史略有耳聞的人都知道魏源與《海國圖志》,卻少有人知道徐繼畬的這本《瀛寰志略》。這兩本地理志都是中國最早認識世界的窗口,在後世的知名度卻大為不同,這是為什麼呢?李禮老師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兩本書在對待他國的態度上有所區別。魏源雖然在《海國圖志》中對西方概況進行介紹,但還沒有擺脫中國中心的觀念,這在把西方各國仍稱為「夷國」上可以看出來: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海國圖志·序》正是這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心態,給後來的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以啟發,成為洋務運動的精神基石。可也是由於這種心態,魏源的《海國圖志》少了平等看待西方的平和,而多了一種歧視別國的優越感。不過,在李禮老師看來,這種「中體西用」的觀念,普遍存在於變革初期的中國知識階層,正因為如此,徐繼畬在同時代的這一批人中,顯得像是一個「異類」。《瀛寰志略》刊行於1848年秋,徐繼畬用時五年,易稿數次撰寫而成。與《海國圖志》相比,這本書在風格上更具有開放姿態,比如不再使用「夷」來稱呼西方國家,用初步的現代眼光去看待西方的文化與制度。比如,徐繼畬在評價美國政體時說:
「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裡,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繼畬之所以能用平和,而不是敵視的心態去書寫西方,是因為他在與外國傳教士的接觸中,隱約察覺到了中國皇權專制政體的落後,並對傳統觀點認為的「中國即中央王國」那樣一種自鳴得意的優越感產生質疑。李禮老師認為,徐繼畬這種超前的開放眼光,不僅僅來源於與傳教士的交往,還與他所受的「晉學」淵源有關。「晉學」自古以來就有不黨同伐異,兼容並蓄、包容開放的傳統。此外,在鴉片戰爭爆發和寫作《瀛寰志略》之前,徐繼畬繼承了父親的心學、易學等思想遺產,批駁了宋代以來的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因此做好了在遭遇異質文明挑戰時主動作出反應的準備。在《求變者》中,李禮老師評價《瀛寰志略》「用世界來看待萬國之一的自我」。徐繼畬把中國放在世界中,當作「萬國之一」來看待,挑戰了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他的世界觀超越了同時代的中國人,這就是為什麼徐繼畬被《紐約時報》稱為「東方伽利略」的原因。後來,當梁啓超讀到此書時,曾感嘆道「始知有五大洲各國」。《瀛寰志略》對世界各國地理、文化、制度的普及,以及暗含其中的平和心態,深深影響了後輩的啟蒙者。02.
梁啓超出生的1873年,正是徐繼畬去世的一年,這種巧合的對應,冥冥之中仿佛串起了「求變」的歷史鏈條。在李禮老師看來,梁啓超同樣是清末民初大變革時代中的一位「變革者」,是那個時代最具顯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集無數的「變化」於一身。至於梁啓超的成名,李禮老師分析了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晚清「變革者」群體的逐漸下沉。從徐繼畬到梁啓超,隨著中國的危機感越來越重,而統治階層應對危機的措施越來越失效,這種危機感便出現下沉情況,使得普通的底層民眾也逐漸開始關注變革,梁啓超就是其中之一。二是因為梁啓超最早開始運用大眾傳媒工具,宣傳變革思想,這主要表現在辦報並發表時評文章上。李禮老師以徐繼畬為例說明,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要表達觀點,往往只能靠書信和小冊子,這樣的傳播和流動性比較差。而梁啓超創辦報紙,定期發表文章,擁有了廣泛的讀者群體。除此之外,梁啓超還形成了「筆帶感情」的寫作模式,塑造了親近民眾的文風。因此,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流亡到日本,梁啓超的文字都受到各地的歡迎。▲《時務報》上發表的梁啓超的文章《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1900年,梁啓超寫作《少年中國說》,他說:
「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棰之慘酷,惟我少年當之。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彼時的梁啓超關注國家富強之道,認為只有革命、共和才能拯救中國。因此振臂高呼:為了國家強大,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匹夫有責」。可是,這樣的理想很快就開始破滅了。1903年,梁啓超遊歷美洲,見到當地華人素質低下,方覺共和並不適合當時的中國,便從激進的共和革命轉向溫和的立憲改良。李禮老師在直播中提到,1904年是梁啓超最鬱悶的一年,在這一年,梁啓超與過去的自己告別,開始主張開明專制與君主立憲。此時的梁啓超「站在美洲看中國」,正是在國外的遊歷中,梁啓超從純粹的國家主義者開始轉變為一個世界主義者。然而辛亥革命的爆發,打斷了梁啓超的憲政階段性計劃,梁啓超並沒有阻擋和反對這樣的時代潮流,而是緊跟時代,儘量將國家的前途向好的一面指引。一戰後在歐洲的遊歷,讓他進一步警惕畸形的國家主義壓制民眾個性的危險。在一戰中,信奉個人主義的英美戰勝了信奉國家主義的德國,梁啓超開始質疑自己曾經的國家富強的主張。這種思想的轉變體現在1919年寫作的《 歐洲心影錄》,這時的他,已不僅僅是「站在美洲看中國」,而是「站在世界看中國」。從這本書之後,梁啓超真正從一個國家主義者轉變為強調個人主義的世界主義者。唯有個人強大,國家才能強大,國家的發展是個人實現自我的手段,個人的完善才是目的。1922年,梁啓超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時談到: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
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不要以為得些片斷的知識就是算有學問呀!
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吧︰你如果做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越多越壞。」晚年的梁啓超退隱於象牙塔,不是因為對國家政局失望無奈,而是他終於明白,完善的個人,以及對國民的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多麼重要。此時的他仍在振臂高呼「匹夫有責」,只不過,這個「責」已然變成個體對自身的責任。李禮老師在直播中指出,梁啓超是一個經常發生思想轉變的知識分子,除了因為他是非常感性的人,而且還因為梁啓超的「變」是與時俱進的,向上的,而不是投機的:「梁啓超對『變』的理解是讓自己進入更好的狀態,摒棄自己的成見來看新的事物。」作家餘世存在為《求變者》寫的序言中,有一句話這樣說道:
「現實畢竟是歷史的結果,我們是歷史人物選擇的結果。」李禮老師在直播末尾也指出,清末民初那場變革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逝。歷史就是一場又一場序幕的拉開,而看不到終結。新文化與啟蒙運動、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輪番登臺上演,卻又不是完整的腳本。在直播末尾,李禮老師強調了民族主義與民族中心主義的區別。民族主義對中國來說,是動力,提醒我們補上物質之外的短板,比如文明、制度等,民國出現的「黃金十年」,就和民族主義的建構有關。可是民族主義也存在短板,比如過度自卑後的過度自大,不能正確理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而李禮老師指出,要想破除這種認識誤區,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世界看中國。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國,我們會發現,鴉片戰爭以來衝擊中國傳統的現代化並不等於西方化,而中國自古以來也並不封閉和保守,相反,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變動、包容、開放的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文明的發展總是階段性的。李禮老師說:
「任何一個先進的東西總會從某個地方冒出來,然後其他地方去學習它.文明的發展是融合,互相學習和借鑑的過程。」所以,一百年前那個變革的時代真的過去了嗎?其實並沒有。「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李禮老師在直播中提醒我們,清末幾十年所做的啟蒙努力,其實涵蓋國人的掙扎和追求。而這些「變革者」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平和的心態,仍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從世界看中國,而不只是從中國看世界。因此,正如《求變者》的序言所說,這是歷史,亦是現實;是常識,更是問題。錯過的人生只能變成回憶,錯過的直播卻可以在「直播回放」中找回。
我們將「明白知識圈」全年50場直播講座,整理集結成回顧專欄。由高全喜、徐慶全、陳嘉映、周濂、曹則賢等超百位學界大咖共同打造,內容從金庸小說到美國秩序,從量子力學到現代民主,橫跨多個領域。
直播回顧專欄,已上線48場講座,後續將以每周一場的頻率更新。原價99元,現價只需49元。
總有一場講座能為你打開理解世界的另一扇門。與「明白」一起,重新向世界發問,在「理解世界」的道路上,你從不孤單。
▽▽▽快來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訂閱「直播回放」專欄吧!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收看李禮老師精彩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