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寫作是關乎靈魂的,而不是字面上的文字表達

2020-12-22 教育中國說

來源|柳袁照八子

語文無非是「聽、說、讀、寫」,而「寫」更反映著語文的綜合素養。現在,似乎學生越來越不會寫了,老師也越來越不會教了。功利寫作之風彌散於作文課堂,模式化、高考化寫作幾乎主導著學校作文教學的走向。為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學校的多位語文老師近年來作出了諸多努力,提出「詩性教育」、「審美課堂」等構想,在教學的實踐中,積極探求思考,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我也參與到他們之中,做了積極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學如何體系化?如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探討、總結、反思,現在放在桌上的「作文有道」叢書,就是這項工作的結果。藉此叢書出版寫序之際,我還想就「如何寫作即學生如何寫作?」、 「老師如何教學生寫作?」說點我的想法:

學生如何寫作文?很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其實很難。我曾以「清泉」喻教育:教育要像一股清泉,活潑潑地流動。學生作文,也要如清泉,活潑潑地流動。以「清泉」喻作文,有這樣幾個問題可以思考:作文要言之有物,要有內容,如泉水要能夠活潑潑地流動起來,需要水大水多;作文要以情動人,要情真情切,如泉水要清澈明淨,才能讓能喜歡、讓人流連。作文怎麼寫?怎麼表達?就如清泉怎麼流淌,流成一個什麼狀態。我以為,這股清泉,要順其自然,泉水從山崖泉眼裡流出,本身就是一種優美或壯觀的狀態,遇到草木激起水花,遇到巖石激起浪花,一路奔流,遇到懸崖,就縱身一躍,成為一道瀑布,飛瀉而下,掉入深潭,又靜靜地流淌。由此,我得到啟發:作文內容、情感是第一的,而方法技巧是其次的。學生作文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要有東西可寫、有東西可以表達,而這些東西是從心底裡奔湧出來的,不做作、不虛偽、甚至也不是雕琢出來的,清清純純、清清爽爽,一派自然。正如,葉聖陶先生一再提倡的「以手寫我心」。

今年春節前,我在高二(7)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導課,課題是「如何寫好記敘文,包括考試作文」一見面,我就與大家約定:「在這個課堂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師與同學,以及聽課老師」。然後,文段引入,舉了第一個例子,如下:

「每年春節,我都會在初一去看望她。今年她得病沒有去,那天我在開車的路上,接到她的電話,說不在家裡,不要來看她了。過了沒多久,他侄兒給我來電話,告訴了我夏老師的病情。在她生命的最後半年多時間裡,進醫院,出醫院,她仍是那樣坦然、自信和堅強。沒有說過一句喪氣、傷心的話。她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在病床上,她靠著床,仰著身子。她說:「我從反對你,到支持你,對學生寬鬆,對老師要緊。」爽朗而堅定,那慈愛和嚴肅的神情把我們圍著她周邊的人,都逗樂了。夏老師要把她所有積蓄的20萬多人民幣,用來建立助學金,幫助那些貧困學生。她要我們不問成績高低,是貧困生就幫助。我在病房,她與我說妥了此事。那一刻,醫生告訴我,她離生命的終點不會超過一個月。

那天早晨,灰濛濛的天,天地似乎靜止了。我與她的外甥女、侄兒,推著她的棺床,緩緩地走向那個「終點」。夏老師身上鋪滿鮮花,平靜、安祥,終於站定在那個生死兩茫茫的「門口」了,她的兩個至親的外甥女,流著淚,伏下身子。對她說:大姨,您是這樣的優雅,一輩子這樣優雅。大姨,即使在你病得那樣重的時候,還是這樣優雅。大姨,我們還要聽您講故事。大姨,你先去,以後我們也會來的,還是要聽您講故事。下輩子,您還做我們的大姨。

這個場面,讓我心中流淚。我大步轉身,沒有告別,大步向前走去,走了很久很久,我都沒有轉身。」

這是我寫的《夏老師》一文中的片段。接著,我提問了幾個問題:這三段文字,哪些地方比較感人?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寫了哪些場景?哪些細節?這些場景和細節表現出夏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同學們回答地異常好。接著,我還是用清泉為喻,「如一股清泉,從山崖出噴洩而出,不擇地而流,遇到一塊巨石,激起浪花,遇到一棵大樹,激起浪花,遇到懸崖傾身而出,掛在崖上,然後滾入深潭」—— 這可以比作一篇文章的思路、脈絡,情節、場面、細節、結構都在其中。在這裡——「勢」,即情感最重要。

老師如何教學生寫作文?這同樣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語文老師天天在指導學生寫作文,難道這個還要問嗎?其實對此,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再以「清泉」為喻,現在,我們的老師,面對這股清泉,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就像一些開發商,一旦發現了泉眼,往往就會「築渠」,或者接「管道」,把這股泉引下山去,或者引向某個礦泉水企業,裝瓶裝箱。很美妙的自然現象,瞬間就轉化為功利的行為。我們老師指導學生作文也是這樣,都在做些「築渠」、接「管道」的事情。課堂上,更多的是講授一些寫作技法、技巧的事情,就像把這股清泉要引向指定的地方,什麼地方該轉彎了,什麼地方下伸了,都有預設。這樣的指導,清流一路歡唱的情景還會存在嗎?作出的文章還會讓人感動嗎?

老師指導作文,還是要記住葉聖陶先生「以手寫我心」這句話,要關注泉眼裡的水勢,要關注泉眼裡水的清澈程度。沒有水,或水量不大;水不清澈,甚至混濁,那些「渠」、那些「管」,又有何用呢?當前,語文寫作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老師缺乏寫作體驗有很大的關係。語文老師自己不寫作文,日積月累,寫作的那種切身的辛甜苦辣早已遠離了,給學生的指導總是隔了一層。葉聖陶提倡語文老師要寫「下水作文」,真是高見,道出了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應具備的能力素養和教學態度。我曾在全國的許多有關會議上,重述葉老的這個觀點。我以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特別是高中學校裡的一些語文老師是「不合格的」。道理很簡單,一個數學老師不會做數學題,能讓他教數學嗎?一個音樂老師不會唱歌,能讓他教音樂嗎?為何一個語文老師不會寫作文而讓他教作文呢?

還是春節前的高二(6)班作文指導課上,我第二次文段引入,舉了第二個例子:

「每次我去看望母親,總是匆匆忙忙,坐不上十分鐘。但母親盼望我去看她卻會用許多時間,她會計算,估計我會去了,她就不出門了,怕走開了我來了見不著我。每次臨走也總要送我。她住在兩樓公寓,把我送下樓,走到樓梯口,再從樓梯口走進巷子裡,再從巷子裡走到馬路上,看我離去。我常常走幾步回過頭,見她還在望著我,向我揮揮手。我走了很遠,回過頭,她還在望我,還會向我揮揮手。

最後一次,是她去世前三個月,她送我,走到馬路邊,坐在人行道的一家商店的臺階上,目送我遠去。沒幾天她就住醫院了,就再也沒有出來。我現在每次走過、路過,總會向母親坐過的那個臺階望過去,依稀還能看見母親坐在那裡目送我的樣子,這個鏡頭定格了。」

這是我寫的 《清明》中的一個片段,當時是為高二(6)班,即今天的高三(6)班寫的一篇「下水作文」,指導學生寫記敘文,如何寫呢?我讓學生寫心裡的東西,寫最感動自己的東西。寫自己的或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每年的清明都是特別思念與紀念親人的日子,作為老師,我先寫,無非給學生作個樣子。《清明》就是這樣的產物,後來發表了,還被另外一些報刊轉載。在高二(6)班的這堂課上,接著,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供同學思考、討論、交流:這段文字寫了什麼場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看了這些文字,有沒有觸動你記憶中的某些事、某些人、某些場景、某些細節、某些情感?然後,又提出一個問題請學生思考:寫好記述文首要因素是什麼?審題?立意?場面描寫?細節描寫?布局謀篇?結構安排?這些學生都作了令人很滿意的回答。最後布置作文,給大家展示了一系列歷史老照片,都是平常人的,或許是爺爺的或許爺爺的爺爺的,或許是奶奶的或許奶奶的奶奶的,又給他們這樣一些問題:你正處於怎樣的情感之中?你有怎樣的感想?你在回憶你最值得回憶的一件事、一個人物、一個場面、一個細節嗎?是在一個早晨?那是一個怎樣的早晨?是在一個傍晚?那是一個怎樣的傍晚?寫出你的美好的情感:愛、感恩、感激、思戀、遺憾、後悔,等等。這件事裡的人,或是你的老師、你的父母、你的同學,是你所愛的、所尊敬的、所視為知己的,等等,我請大家都來說一說。至此,這一節課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順水推舟,最後,我作了小結,我說:文章的內容(材料)與技巧(如場面、細節、結構)之間的關係。就像園林的造園材料與造園藝術之間的關係,蘇州園林的元素無非就是「水、假山、花草、亭臺樓閣」,不同的組合,就會顯示不同的造園境界。成不成「園林」,材料是第一位的,是先決條件,同樣,成不成文章,材料也是第一位的,是先決條件,儘管如此,藝術和技巧同樣不可忽視。因此,先要備好「料」,然後,考慮怎樣用「料」。要養成注意觀察、注意積累的習慣,要敏於發現,善於感知,然後,因勢賦形,善於表達,這是作文之道。

我們學校,是一所歷史名校,著名作家葉聖陶、蘇雪林、張羽曾為老師,著名作家費孝通、楊絳、彭子岡曾為學生。他們的作文的「教」與「學」,是我們寶貴的教育財富。今天,我們正在踐行「詩性教育」,而「詩性寫作」則是「詩性教育」的題中之義。寫作是關乎靈魂的神聖事情,既是小事,又是大事,有功利的因素,但要把它最小化,作文保持「本真」,也就意味著做人保持「本真」,提倡做好事,說真話,與提倡寫好文,用真情,是一致的。做人,要始終像一股清流,寫文章也要始終像一股清流。

相關焦點

  • 語文學習「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
    這些年來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很多老師對人文性、工具性這個問題有困惑,其實從課標的這個定義來看,學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第三是綜合性,雖然學語言是主要的任務,但是關乎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和文學有關,和文化有關,和思維訓練也有關係。
  • 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老師家長...
    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第三是綜合性,雖然學語言是主要的任務,但是關乎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和文學有關,和文化有關,和思維訓練也有關係。第四是實踐性,也就是說,學好語文主要靠實踐。什麼意思呢?
  • 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
    這些年來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很多老師對人文性、工具性這個問題有困惑,其實從課標的這個定義來看,學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
  • 顧之川: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第二是語言文字,學語言是語文課的首要任務。這些年來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很多老師對人文性、工具性這個問題有困惑,其實從課標的這個定義來看,學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
  • 音樂是靈魂於世的故鄉,寫作是與靈魂對話|看音樂寫作的纏綿繾綣
    1、「樂迷」大作家,沒有音樂,就沒有我的文學——音樂是靈魂在這個世界上的故鄉1.1 沒有音樂,就沒有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坦言自己最愛做的兩件事就是跑步和聽音樂寫作則是在漫遊宇宙後,回歸筆尖,抒發靈魂回到故鄉的滿足與安全感。2.
  • 新課改之後,語文之大,到底「大」在哪裡?晨兮給你答案!
    萬字,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閱讀中學會獨立思考,具備理解、鑑賞文學作品,陶冶情操,發展個性等能力;大語文與傳統語文,到底「大」在何處傳統語文:以課本為主,偏重語言學習,主學拼音、組詞、造句、修辭、詩文、寫作、現代文等知識點的拆分學習,以應試為主,強調「知其然」,講究「立言」。
  • 家長對語文學習的認知誤區:3個常見問題,語文老師給你直接指出
    結果有耐心的家長真的去督促了孩子看了大量的書,做了閱讀的積累,卻發現語文成績還是很一般,想考出高分成績,實在無法突破,非常難。到底是哪裡的問題?閱讀理解題型和閱讀到底哪個不一樣?我們在答題的時候,要明白閱讀理解題型是在考察什麼語文學習能力?不是看書的數量,也不是閱讀的時間,而是語文思維。中心思想的概括理解、文章結構、寫作手法、語言文字的運用特點等等。
  • 寫作大師課第7課|林春曹:讀寫結合,輕鬆表達——讓「水」流動在紙上
    寫作文時常感到無從下筆,還是對閱讀、寫作充滿興趣?有困惑不用怕,著名作家祁智叔叔攜手 " 特級名師天團 " 打造的公益 " 寫作大師課 " 來幫你找答案。從 2 月 9 日起,祁智叔叔和 7 位江蘇省特級教師,每天帶來一節寫作微課,宅在家也能接受最牛的寫作指導!
  • 小學語文班主任:把這份寫作素材積累好,作文篇篇是範文!
    小學語文班主任:把這份寫作素材積累好,作文篇篇是範文!作文是一門需要長期素材積累以及練習的題型。作文是語文必考的題型,無論在小學還是初高中,想要寫好一篇作文,首先就要去積累好素材,其次就是要多去練習,把好詞好句好段記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寫作水平自然就會提升的。在小學階段,語文寫作都比較基礎,作文都不是很難,字數要求也不是很多。所以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練習,作文練習得越多,那麼就更能得心應手。
  • 為什麼說今後高考的區分度主要在語文?
    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 語文學科並不像數學學科,有明確的知識點和精準的得分點。也不像英語學科,重點考察語法與詞彙量。 中文作為母語,孩子們有著天生的語境,所以語文著重考察的就是學生的理解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 15歲出版長篇小說,獲曹文軒和朱永新推薦,他親授寫作秘籍
    讓孩子愛上閱讀與寫作,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幸福的人。朱永新曾說:愛好閱讀與寫作的人是幸福的。閱讀的人,可以欣賞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最美的精神風景。寫作的人自然更是幸福的,因為不僅可以欣賞美,還可以創造美。
  • 小學語文:常用成語大全及解釋,給孩子列印背熟了,寫作不再詞窮
    小學語文:常用成語大全及解釋,給孩子列印背熟了,寫作不再詞窮語文是一個語言性科目,而且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一個科目語語文不僅是我們的漢語,還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科目,因為其他所有科目,如果說你語文學得不好的話,其他科目你連題目都讀不懂,文字都不識你怎麼去學呢
  • 第三隻手|藏在文字裡的魔術
    這是一本系統總結王秋珍老師寫作教學真經的書。第一單元——隱藏在文字裡的魔術,從細節描寫、語言運用、情感表達、層次安排、審題立意、寫景狀物、材料使用等文章自身的主要構件著手,向讀者進行生動詳實的介紹和深入淺出的闡述,既有理論又有實例,既有創意又接地氣,所有例文都來自她和學生已經發表的文章。    第二單元——把寫作當作一種遊戲,則側重於寫作教學方法介紹。
  •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上)
    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 —— 民族母語的課程學習祖國語言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言的工具性 →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手語、旗語、紅綠燈 等也是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它們的適用範圍、所表達的意義非常有限。
  • 七年級語文期末專項複習:寫作
    第二單元主題:學會記事一、學習目標: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寫;學會寫得有感情;錘鍊語言,表達貼切。二、能力訓練建議:寫日記,寫周記。第四單元主題:思路要清晰一、寫作要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二、訓練方法:整體構思,根據表達的中心取捨材料;確定寫作順序(時間、空間、邏輯順序);列提綱。
  • 感恩,永不過時的主題:以「感恩」為主題的作文寫作指導及訓練
    感恩讓我們發現世界的美好,感恩讓我們包容他人的過失,感恩讓我們在無限的紛擾中守住靈魂的柔軟和純淨,感恩讓我們的思想、情感與文字真誠、細膩並堅韌。也許是從第一則日記、第一篇作文開始,我們的文字便在不知不覺中踏入了感恩的主題世界。我們謳歌父母之愛,讚頌友情之美,褒揚人性之善,感恩大自然之無私……伴隨著這樣的文字,我們走過了小學,步入了中學。
  • 40+個學前必備成語故事及配套PPT,同時提高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
    Hello~~大家好~~今天咱們來聊聊成語的學習國學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學國學,強調的是孝道、禮儀,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能培養孩子的知、情、意、行。在國學教育的影響下,孩子對社會,對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不斷擴大和加深。國學教育中有許多經典故事,它們能引起孩子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 靠背範文提高語文成績,老師說:別騙自己了,寫範文不會給你高分
    01作文考察的是寫作能力和表達,不是你的背誦能力語文考試中的作文,是最拉分的一個題型。大部分同學都很擔心,以為作文發揮失常而影響語文成績,不管是背範文還是背素材,總之作文考試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就是不適合的。作文考察的是寫作能力和表達,並不是你的背誦能力。
  • 家長別把孩子都培養成「小作家」,低年級寫作要求,需要了解一下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有些負責的家長,在對待孩子寫作練習這件事上,特別上心。從一年級開始,就注重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書寫能力,二年級就通過各種渠道和關係,讓孩子寫作文並將其發表。在一年級階段的習作練習中,除了看圖寫話,我們還需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力,通過觀察事物、圖畫,寫出完整通順的句子,運用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到的詞語進行運用,根據表達的需求,熟練使用標點符號等。這個階段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去模仿造句、觀察寫話、多練習說話和表達。而不是急於讓孩子去寫日記,做所謂的寫作能力積累。
  • 川越教育城「閱讀寫作特訓課」教學研究
    在這美好的季節裡,川越教育城語文教師於4月21日齊聚川越總部,就「閱讀寫作特訓課」展開了一場閱讀與文字的美麗遇見。教研是教學的雙翼,讓教研的翅膀奮力飛翔,讓我們的教學和諧而充滿生機。教研內容由川越教育語文科組安排敲定,由「如何上好閱讀寫作課」、「作文批改的方法與技巧」、「小學閱讀寫作課講義討論製作與修改」、「教師磨課」四個板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