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東寶低門檻給管理層派發巨額紅包,高管的幸福溢於言表。
本刊記者 杜鵬/文
近期,通化東寶(600867.SH)推出了股權激勵計劃,總金額超過8億元,但要求的業績增速並不高,考核計算依據為淨利潤,可以說這是一份沒有門檻的股權激勵計劃,肥了高管卻有損上市公司股東利益。
本次低門檻股權激勵計劃的推出,也反映出管理層對公司經營前景信心不足。
低門檻派發巨額紅包
10月31日,通化東寶發布2020年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其中擬向激勵對象授予5328.5萬份股票期權,行權價格為每份14.31元;向激勵對象授予699萬股限制性股票,授予價格為每股8.50元。激勵計劃總金額高達8.22億元,考核要求為2021-2023年歸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0.5億元、12億元、14億元。
從業績考核增速來看,本次股權激勵門檻並不算高。通化東寶2019年歸母淨利潤8.11億元,Wind機構一致預測2020年淨利潤9.39億元,本次激勵計劃2021年淨利潤考核值相比2020年一致預測值增幅僅有11.82%;2022-2023年淨利潤考核值同比增幅分別為14.29%、16.67%。
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幾乎絕大部分均是以扣非淨利潤作為考核基準,為何通化東寶特立獨行採用歸母淨利潤作為考核基準呢?
《證券市場周刊》記者注意到,通化東寶歷史上也曾經推出過股權激勵計劃。2014年5月29日,公司發布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考核要求為:以2013年扣非淨利潤1.83億元為基數,2014-2016年扣非淨利潤增長分別不低於35%、70%、110%,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淨利潤」和「淨資產收益率」指標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孰低者作為計算依據。
相比較而言,兩份激勵計劃最大的不同就是,2014年激勵計劃採用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孰低者作為計算依據,而2020年激勵計劃採用歸母淨利潤作為計算依據。毫無疑問,通化東寶2020年的股權激勵計劃門檻更低,管理層完全可以通過出售資產等非經常性損益方式達到激勵要求。這是一份低門檻股權激勵計劃,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全體股東利益之嫌。
對此,通化東寶相關負責人對《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公司採用歸母淨利潤作為考核指標符合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慣例。
通化東寶股權激勵計劃所授予股份,部分來自於回購股份。2019年12月,通化東寶發布回購計劃,2020年3月完成回購,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161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0.79%,累計支付的總金額為2億元。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帳面上只有2.67億元的貨幣資金,這對於一家總資產超過50億元的上市公司而言並不算寬裕,推出回購計劃的必要性似乎不足,而回購股份用於激勵,本質上是用上市公司的錢來給管理層慷慨發紅包。
回購計劃的真實目的或許是為了拉抬股價,緩解大股東質押壓力,使其不致於爆倉。12月15日,通化東寶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東寶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股份6.03億股,佔29.65%;東寶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股份累計質押數量為5.39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總額的89.35%,佔公司目前股份總額的26.50%。
經營面臨壓力
低門檻激勵似乎表明通化東寶對未來經營沒有信心。
通化東寶主要從事醫藥研發和製造,主要產品包括重組人胰島素注射劑、甘精胰島素注射液、鎮腦寧膠囊、糖尿病相關的醫療器械等。2019年,公司實現收入27.77億元,其中重組人胰島素原料藥及注射劑產品、注射用筆和血糖試紙及採血針等醫療器械、中成藥、塑鋼窗及型材、商品房收入分別為22.14億元、3.55億元、6762萬元、486萬元、1.11億元。
重組人胰島素注射劑屬於二代胰島素,是通化東寶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也成就了通化東寶過去的輝煌。不過,由於三代胰島素產品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在全球市場上正出現逐步替代二代胰島素產品的趨勢,美國市場上已經幾乎沒有第二代胰島素,歐盟情況類似。
中國目前也正在進行三代對二代胰島素的替代,通化東寶以二代胰島素為核心的產品結構面臨增長壓力,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其收入同比增幅分別只有5.8%、3.13%、6.24%。
胰島素的未來屬於三代產品,通化東寶早在2011年就已經開始從事三代胰島素產品研發。在第三代胰島素中,甘精胰島素和門冬胰島素佔據的比例最大,公司最初預計三代胰島素2016年即可申報生產,但是事實上是直到2020年2月公司研究開發的甘精胰島素才實現上市銷售,門冬胰島素尚處於審評階段。
相比同行,通化東寶三代胰島素研發進度顯著落後。甘精胰島素由賽諾菲研發,於2000年4月獲得美國FDA批准,2003年11月獲得中國CFDA批准。國內來說,甘李藥業(603087.SH)的甘精胰島素長秀霖2005年上市,聯邦製藥(03933.HK)的甘精胰島素2016年1月上市,通化東寶甘精胰島素上市進度大幅落後於競爭對手。此外,海正藥業(600267.SH)、遼寧博鰲生物、宜昌長江藥業、江蘇萬邦、重慶富進生物醫藥、禮來公司的甘精胰島素均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門冬胰島素由諾和諾德研發,於1999年9月7日獲得歐洲藥物管理局(EMA)批准,2005年7月1獲得中國CFDA批准。甘李藥業的門冬胰島素銳秀霖於2020年5月獲批,門冬胰島素30已經報產,聯邦製藥的門冬胰島素及門冬胰島素30也處於申報生產階段,預計2020年年底獲批,通化東寶的門冬胰島素處於審評階段,進度落後於前兩者。門冬胰島素30是門冬胰島素類中佔比最大的產品,通化東寶的門冬胰島素30尚處於臨床階段,預計2022年以前門冬胰島素類的國產份額將主要由甘李藥業和聯邦製藥佔據。
12月8日,國家第四批全國藥品集採的靴子終於落下。當天,國家藥品聯合採購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各省在12月30日前報送第四批國家集採藥品信息,此前傳言將被納入集採的胰島素產品並不在其中。
雖然胰島素尚未納入全國集採,但是2020年1月份卻在武漢專項集採中出現,7組胰島素合計約定採購量為170萬支,涉及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甘李藥業、通化東寶、聯邦製藥等企業。關於納入全國集採時間,市場預期最遲2021年年底胰島素也會進入全國集採。
截至2020年9月30日,通化東寶在建工程帳面價值高達12.77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23.23%。根據2020年中報披露,公司在建工程主要由三個項目構成: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胰島素類似物(甘精胰島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重組人胰島素生產基地異地建設項目,預算投資額分別為3.09億元、4億元、24.73億元,工程累計投入佔預算比例分別為108.3%、120.09%、13.63%,在建工程期末餘額分別為3.35億元、4.8億元、3.37億元。
其中,門冬胰島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甘精胰島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目前已經處於試車階段,隨時都有可能轉入固定資產,並開始計提折舊。如果產品銷售無法達到預期,新增折舊額將拖累利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項目實際投入均已經大幅超出預算,但是卻遲遲沒有轉入固定資產,其中是否存在刻意延遲轉固的情況值得關注。
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上述兩個項目均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尚不具備結轉固定資產的各項條件,預計兩個項目將陸續在2021-2022年投入使用並轉入固定資產。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帳面開發支出2.98億元,相比期初增加8136萬元。
從過去三年來看,通化東寶研發投入資本化會計處理越來越激進。
2017-2019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19億元、1.51億元、1.99億元,研發投入資本化金額分別為2232萬元、5308萬元、1.21億元,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重分別為18.74%、35.21%、60.78%。
研發投入資本化會增加淨利潤和淨資產,越來越激進的會計政策表明通化東寶經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對此,上述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司研發投入資本化比例逐年升高的原因包括:多數研發項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符合資本化要求;每個公司研發項目的研發進度存在差異,導致公司於同行業公司相比,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重可參照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