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新勇 特約記者 覃興華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神奇而峻美的張家界孕育出著名的藝術家那也是情理使然,張家界畫院的掌門人程宗功先生就是這方山水滋養出來的畫壇驕子。幾十年來,他植根於這方土地,吸收著這裡的養分,用其畫筆頌揚著這方山水,其藝術聲譽早已飛出山外。
在湖南畫壇,程宗功一直是一位勤於思考、勇於創新、樂於耕耘的畫家。他的創作不為章法所拘,手法多樣,運筆精妙而墨趣橫生,滋潤靈動且意境深邃,表現手法獨具風格。他承接著中國畫的經典,給傳統繪畫樣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創造出新的模式,使這一傳統藝術煥發勃勃生機。他傳承著先人筆墨的精華;又是一位創新者,創造著表現新生活的形式,以全新的語言手法,表述著現代人的理念、思維和審美格調與時俱進地反映著當代藝術家的時代風貌,顯現著時代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程宗功.1959年6月出生於湖南張家界市桑植縣,1986年畢業於湖南懷化學院美術系,曾在武陵大學(現吉首大學)美術系當過六年美術教師,1990年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由於品學兼優,深得工筆大師陳白一、水彩大師黃鐵山、花鳥大師易圖境等先生的器重。他現在是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展示設計協會會員、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南分會會員、湖南省花鳥畫家協會理事、張家界畫院院長、張家界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企業家收藏協會特聘畫家。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藝術創作,廣採博取,潛心研究過青藤、石濤、八大山人、吳昌碩和齊白石等一系列畫家的表現手法。師古而不泥古,這是他一貫的觀點。他說:學畫要掌握傳統的規矩法度,前人的心血積累不去繼承,至少不是明智的態度,但又不能一味地照前人依法炮製,要敢於用生活的親身感受去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在學習和探索中,他立足於:一是作品的內涵和意境,二是作品的形式和技法,三是作品的時代精神和現代主題。
中國山水畫具有「怡悅性情」的功能。它需要通過意境的創造達到情與景、意與境的交融。細品程宗功的張家界山水畫,可以發現在其用心繪製的《張家界探幽》、《白雲深處有人家》、《武陵春早》等多幅作品中,表現出生機勃發的廣大空間境象與自由蓬勃的內心世界的統一,體現出人文精神與自然空靈契合而獲得的心靈自由。程宗功具備著淡泊名利的「林泉之心志」,使其作畫時進人一種心靈妙合自然的「忘我境界」。觀賞他的張家界山水畫,往往可使人的靈魂在壯美、神秀的意境中得到淨化,從而使拘於眼前的「物趣」者,領悟到「逸趣」、「天趣」的可貴。著名畫家王金星曾題贈他「立足名勝,騰飛畫海」,給予了程宗功的藝術道路恰如其分的點評。
在程宗功先生的許多作品中,與荷相關的作品也有不少,如《鳥語花香》、《洞庭荷香》等。可想而知,這恐怕與他的人品追求和學養有關,他追求的是一種淡雅清廉的境界,其藝術的表現便成為內心世界的真情流露。這一類作品,以《洞庭荷香》最為成功,作品在布局、造型、內容、主題、意境、筆墨、設色上,做到了構思巧、角度新、立意深,以一種全景式的構圖方式,充分運用荷葉、荷梗、花冠形體上的方向、位置和高低錯落的變化,構成了畫面的對立統一,以傳統的筆墨表現手法,在點、線、面的結合上揉以新法,畫面恢宏。該作品已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珍藏。
多年的磨礪,使程宗功的畫域較寬,其山水、花鳥、人物以及書法近年來正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和推崇。當代著名畫家、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煥民,工筆大師陳白一。水彩大師黃鐵山,著名美學理論家劉紹昆博士,著名書畫理論家王玉池,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中元,日本國知名收藏家吉野禎晃、韓國美術學院院長李達哉教授等都對其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花鳥大師易圖境更是以「超然脫俗」來褒揚他最青睬的弟子。程宗功的作品《橫嶺側峰》獲全國中老年詩書畫名家作品展金獎,《洞庭荷香》、《土家人》、《白雲深處有人家》、《苗家酒女》、《苗家漢子》、《山民》等20多幅作品多次參加全圍大型美展,其部分並被選送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展出,不少作品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及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創作的張家界山水畫被遊客、星級酒店競相高價購走。2005年4月,程宗功應邀參加由全國政協舉辦的「在京老將軍與百名書畫名家慶祝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筆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年9月,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和國家郵政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特別舉行「中國當代美術家一程宗功」郵票專輯首發式;2006年1月《中國書畫家百傑程宗功作品》郵政明信片正式發行。其作品和藝術傳略在《求是》、《經濟日報》、《中國書畫報》、《中國藝術》、《中國旅遊報》、《中國消費者報》、《中國工商報》、《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湖南書畫》、《新聞天地》等國家級、省級權威報刊多次推介,並被收人《中國書畫名家精典》、《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等專業辭典。
藝術是需要真誠和勤奮的,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走,程宗功深知此理。他始終腳踏實地地走著自己的路,寄情於筆,默默地精心耕耘著自己的那一方畫田……他以獨具鮮明個性的作品,呼喚著人們對生活、對自然的嚮往,同時更激勵著自己和藝術家們在「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藝術精神的引導下,重返自然、尋求真諦、表現生活、完善藝術。
【作者說明:此文原載於湖南省委宣傳部的《新聞天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