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知名畫家王秉初其人其畫

2021-01-18 書畫藝術網

王秉初出生於1943年,1967年畢業於浙江美院中國畫系。1994年《墨梅》入選八屆全國美展,1998年《荷花》獲浙江省中國畫小品展金獎,2000年《金銀花》獲浙江省第二屆中青年花鳥畫展銀獎。先後於杭州、廣州、蕭山、紹興等地舉辦個展,並曾隨書畫代表團 出訪日本等國,有《王炳初畫集》《中國畫二十家·王炳初》《中國畫藝術家——王秉初》等專輯出版。2011年,捐獻作品數十件, 天台博物館特設「王炳初花鳥畫陳列室」常年對外開放。曾任嵊州市政協副主席,現為浙江省花鳥畫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藝委會委員、浙江省嵊州市政協書畫院院長。

王秉初 山果 68cm x 68cm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85年以來,可謂孕育中國畫人才最有效率的搖籃,任憑社會政治、各種意識形態以及來自經 濟的波動,教學也幾經顛簸,但她的母性不變,在這裡畢業 的學生總是接受了比其他院校和場所更多的傳統中國畫的奶 汁。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在潘天壽先生執掌期間,潘天壽、 吳茀之、諸樂三、顧坤伯、陸抑非、陸儼少、陸維釗等名教授親自執教,學生於繪畫思想、筆墨技法、創作理念打下的全面基礎和正規訓練,足以讓後來者欣羨。歷數如今的名畫家那幾屆畢業生最多,即使回到小縣城教中學美術或者搞文化館群眾美術,他們也表現得與眾不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他們在各地美術界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誠非小覷。

王秉初 仙人掌 68cmx 45cm

王秉初先生就是「回到小縣城教中學美術或者搞文化 館群眾美術」頗為低調的中國畫家中的一位,不在北京、上 海、杭州這樣的大城市,也不在美術高等院校任教,當然比 不得居高位叱吒風雲的大畫家,然而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始終 不渝,身兼著地方縣市的畫院院長或僅僅是普通的美術工作 者,同樣成果斐然讓人感佩和敬重。

王秉初 熱帶蘭 68cm x 45cm

王秉初先生有過高等美術院校任教的機會,那是文革後福建泉州華僑大學藝術系缺少傳統花鳥畫教師,請浙江美院 的老師推薦人選。1987年4月7日著名花鳥畫家朱穎人老師親 筆修書推薦王秉初前往就職,並發信通知在嵊縣鄉村教中學 的王秉初。華僑大學為國務院僑辦直屬的副部級大學,各方 麵條件都很好。藝術系江松老師5月29日專函告知,除朱老師以外,還有曾宓、陸秀競等先生也推薦他,認為其「作品質 量很高,留在中學教可惜了」「不能再拖了」 「華大氣候等條件均很好」,很歡迎他去。然而,當時王秉初擔心自己離 開家鄉老母親無人照料放不下心,婉言謝絕正式調動,只是 去教過兩個月的課。就這樣44歲的王秉初與高等美術教育崗 位失之交臂,依然留在了嵊縣。

王秉初 野著薇 68cm x 45cm

王秉初,原名王炳初,1962年入學浙江美院中國畫系。 當年招的學生很少,一個專業往往只有五六個學生,他與姜 寶林、李延聲、李子侯,馮運榆、俞建華、徐君陶、陸秀 競、郭志光、王含英等為國畫系同學,油畫系潘鴻海、王慶 裕、顧盼,版畫系王兆達等也為同屆同學,如今個個名馳藝 苑和出版界。1994年書法家俞建華先生曾撰寫回憶文章,稱 贊王秉初入學前已有「嫻熟畫技」,曾得到美院學長、他的 鄉賢「商敬誠先生的悉心指點」,來到美院「好像是一條終 於歡泳於大海之中的山澗之魚,在自己的眼前展示了一條騰 化之路。那些心高氣傲的同窗們,不管出身貧富、不論才具 利鈍,無不為他一手嫻熟的陳白陽筆墨所折服。」甚至比他 高一級的同學也知道他基礎特別好,花鳥畫家徐家昌先生就 親口對我說起過,贊口不絕。

王秉初 香塵 86cm x 78cm

在校那些年他們是幸運的,教師力量很強,章培筠教基礎課白描,陸抑非教沒骨花鳥和兼工帶寫,諸樂三教大寫意 花鳥,陸維釗剛從杭州大學調到美院教他們書法。其時「潘 天壽畫展」在京舉辦,花鳥畫又得到重視,且有「陸志庠、 葉淺予、黃胄速寫展」和石魯帶長安畫派來院辦畫展,南京傅抱石先生被請來講課,李長白先生也來教過一學期他們 的工筆課,與全國其他美術院校相比,此時浙江美院的學 習氛圍是不錯的。

時至大四,遭遇文革,停課鬧革命,推遲畢業,他們 那屆竟然在校度過了7個年頭。王秉初生性憨厚,在運動中 不善拋頭露面,他選擇了抄寫大字報的任務,又背地裡悄 悄臨摹古帖練書法,俞建華說他當時迷上了蒼涼雄健的顏 真卿行書,所耗白紙二三百斤。他還從同學馮運榆那裡借 閱羅曼羅蘭的名著巨人三傳《約翰克利斯朵夫》等書, 所以受到當時進駐美院的工宣隊的嚴厲批評,成了全校有名的逍遙派。

王秉初 熱帶蘭 68cm x 68cm

畢業後王秉初分配天台縣文化館,4年後調回嵊縣(即今嵊州)在鄉間中學任教。文革結束美院恢復招收研究 生,專業老師勸他報名,認為憑他紮實的基礎準能考上, 可他也是不願離開老母親而放棄了。故此,朱穎人先生與 我談起王秉初,第一句話就說他是個孝子,也深為其可惜。

王秉初 薰風時節 100cm x 68cm

王秉初就這樣錯過考研究生的機會,直到1984年才有 了轉機。他在當地一手辦起了一個工藝美術班,後來又辦 了木雕班和服裝班,後來改為嵊州工藝美校。至今嵊州作 為全國根雕之鄉,二三百家根雕企業的專業人員絕大多數 出自他的那所學校,嵊州的中學美術教師也多數出於此。 正因為功不可沒,1993年他被調到市教師進修學校,並被選為嵊州市政協副主席,兼職10年,直至退休。

步入古稀之年的王秉初現為浙江省花鳥畫家協會主席團成員、藝委會委員、浙江省嵊州市政協書畫院院長, 與他的老同學一樣,他們依然活躍於畫壇,聯展、個展不 斷。交談中我發現每當談及深入生活和創作,那種一往深 情的眼神和天真燦爛的笑容,足以撼動對方。當一個畫家 是多麼快樂,宇宙在於手,幸福便在筆下。

王秉初 枇杷 49cm x 49cm

早在1973年他的作品六尺整張的工筆花鳥畫《公社新渠道》引起美術界關注,畫面六隻大白鵝,姿態各異地暢飲抽水機泵出的清泉,以動物的歡快表現公社社員的喜悅。此作後來他與何水法又合作畫過一次,發表於《工農兵畫報》,並送北京飯店陳列。有趣的是此件2005年西泠秋 拍,收藏者將落款作了挖補,單獨以何水法的名義拍出了 高價。

1994年王秉初的《墨梅》入選八屆全國美展,1998年 《荷花》獲浙江省中國畫小品展金獎,2000年《金銀花》獲浙江省第二屆中青年花鳥畫展銀獎。其個展先後於杭州、 廣州、蕭山、紹興等地舉辦,他本人隨書畫代表團出訪日本等國,有《王炳初畫集》《中國畫二十家·王炳初》等專輯多種出版。

2011年,他捐獻作品數十件,天台博物館為之特設 「王炳初花鳥畫陳列室」常年對外開放。

對於中國畫的發展,百餘年來總是爭論不斷,有「變 革者」主張中西融合以「彩墨畫」代之,有「改良者」訴 之於「新水墨」拓展,也有「堅守者」重視固本傳統而以傳承創新為宗旨,當然也不乏全盤否定的「廢棄論者」,揚 言中國畫已氣息奄奄窮途末路。相對於作品實踐,種種論爭 必須有所依附,得中國畫創作的支撐、印證,否則誰也說服 不了誰。當今中國畫理論爭執尚未到可以引領繪畫實踐發展 而讓人信服的時候。

王秉初 清香 85cm x 68cm

王秉初數十年來一方面從事基礎教育,貢獻有目共睹, 為專業院校輸送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他個人的創作亦大有可觀之處,當刮目相看。往大處說,中國畫之所以有紮實的群眾基礎和良好濃鬱的氛圍,與基層美術工作者關係甚大。王秉初沒有寫過什麼理論討論的文章,但不等於他不關心這場討論,他是畫家,他是以實際的作品說話,用這種方式參與了中國畫發展方向的大討論。

王秉初 清香 85cm x 68cm

此次出版畫冊,王秉初執意傳統花鳥畫的作品一律不 收,工筆花鳥以後也不會再畫了。倒不是跟傳統過不去,而 是認為那些作品是自己學習中國畫的階段成果,現在他要拿 出後階段新東西給大家看,聽取意見,請老同學和美術界同 仁品評。

考察王秉初的藝術道路基本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傳統繪畫,打實國畫基礎。

少年王炳初師承本地商敬誠先生,學陳白陽、周之冕一路。白陽擅水墨大寫意,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周之 冕則以勾花點葉著世。商敬誠師1946年人學國立藝專,與朱 恆有(朱恆)同班,得潘天壽、黃賓虹親炙,畢業後一直執 教於嵊縣長樂中學,為家鄉培養了許多繪畫人才,除了王秉 初,曾任浙江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省美協副主席、浙江 畫院名譽院長的花鳥畫家張浩也是他長樂中學的學生,浙江 美院曾有意調商敬誠回校任教亦未能成行,其畫筆墨老辣, 自成風格,其人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王秉初1962年考人浙 江美院中國畫系,那一手姻熟的陳白陽花鳥令同窗欣羨自然 不足為奇了。大學裡他接受了更加嚴格的傳統國畫教學,後 來著迷於吳昌碩的大寫意筆法,追求氣勢雄強,古拙渾厚, 書法則攻顏真卿一路。所以他既有《公社新渠道》一類工筆 畫,也有人選全國美展的《墨梅》一類傳統大寫意花鳥作 品,至此為王秉初習畫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研習民間藝術,染指西方畫法。

文革期間的鄉村中學,教師匱乏,課程刪減,美術被其 他學科擠壓,王秉初教語文、又教歷史、地理等多門課程, 甚至用鋼板刻了兩年蠟紙,將近11年沒有畫畫。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那個時期專業人才幾乎都有類似的經歷。可喜的是,他沒有忘記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1984年由於市場有需求,他在石璜中學辦起了工藝美術班,這在省內尚無先例, 招生、考試、錄取等均由他一手操辦。接著木雕班、服裝班一個個都辦了起來。經過一些美術訓練的學員在社會上尤其是藝術產業中有明顯的優勢,因而越辦越紅火,石璜中學也一度更名為嵊州市工藝學校。王秉初為學生設立三門課:素描、色彩和圖案。

其實王秉初在浙江美院中國畫系當學生時並沒有花時間學過素描、色彩和圖案,此時促使他開始了邊學邊教;同時接觸了大量民間藝術。沒想到這次染指西畫和「問津於門神、木 雕」卻對他自己的創作產生了影 響,當他重新拿起毛筆時,思考如何使傳統花鳥畫有新的面貌, 西方繪畫和民間藝術就給了他豐富的養料;而且構圖形式和色彩開始有了新的感覺,民間木雕、 工藝的裝飾因素慢慢呈現於畫面。這第二個階段對於王秉初來 說也還是採蜜作繭的階段,他什麼都畫,甚至於借鑑西方當代藝術嘗試搞些特技,在墨水中加洗衣粉或洗潔精,然後施以潑墨潑水,讓墨韻呈現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有新意也有失意,種種嘗試展現了他求新的欲望,卻並未找到滿意的路子,他摸索著踽踽獨行,時而向前,時而倒退,依然是迷茫。何時才能覓見希望的曙光,他等待著破繭成蝶。我覺得王秉初自己有一段話也許可以 概括其一、二兩個階段,這是他二十年前第一本個人畫集扉頁寄 言:「奔走於老缶門下,問津於門神、木雕。百姓有諺:『羊百 草。』我就是這樣一隻羊。」王秉初生於1943年,正是癸未羊年, 也算得是一頭倔強的老公羊了。

不滿足於傳統梅蘭竹菊畫法的金科玉律,王秉初開始擴展視野,注意審美發現。這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他的荷花系列,用畫面記錄「藕花深處」之妙。不禁讓人聯想到李清照的名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種「日暮」「沉 醉」 「不知歸路」的感受,甚至於小舟誤人茂密的荷千蓮葉下面,忽然間滿眼的綠,醒目的荷,白的紅的,飽滿、嬌嫩、水珠欲滴,還有那禽鳥,靜棲的、 驚飛的。無論是花朵還是想像中靜居其間的禽鳥,這畫面的主體分明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墨寫 的荷葉枝幹縱橫交錯,大片的黃 色、橘紅色是荷叢外面的陽光,有日落的斜輝,也有正午的驕陽,還有陰天蓮葉蔽日的石綠色調以及秋風乍起的通透之 感。花亦自有含苞待發者,或正值怒放者,同樣還有殘秋餘馥的低頭者。林林總總,各有情趣,又取了不同的畫題:《秋光爛漫》《蓮風遽起》《翠帷半窺》《葉底薰風》 《雨潤芳姿》《殘秋餘馥》《鬧紅一舸》《香韻秋池》《蓮塘霞光》,全是人的感覺。 同樣翠鳥有伺獵撲食者,則取畫題《深溪伺獵》;休憩安詳而雙雙成對者,則取《秋波儷影》;泛遊成雙者自然得其名《葦塘雙泛》。

這裡傳統花鳥畫的借喻、移情、寓意及擬人化的手法都用上了,但形式是新的, 章法上四面出枝、層出不窮,筆墨也頗為豐富,色彩也更豔麗了。所以此類作品不乏形式感、現代感,沒有不中不西的感覺,與傳統似曾相識,與西畫若即若離,十分巧妙。

第三階段,涉足熱帶雨林,捕捉造化神功。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藝術家必須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尋找生機, 捕捉美感。2000年他隨商敬誠先生應邀出席海口的「全國二十個城市畫家寫生暨展覽」 活動,第一次南行,王秉初立刻被海南島的植物所吸引。那種熱帶雨林所特有的植被, 茂密濃重,色彩豔麗,搖曳多姿,與他家鄉迥然有別。他產生了創作的衝動,努力捕捉熱帶叢林中的原生態的美感,畫了許多寫生作品。正是這次南國之行改變了他的畫法和題材,看似偶然其中卻蘊含著必然的成分。

他意識到轉機來了,於是接二連三南下採風,福建、雲南、海南、泰國、寮國、 緬甸,幾乎每年去一次,至今已愈13個年頭了,退休給他帶來了諸多方便。他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奧妙,鑽進了遮天蔽曰的叢林,尋找各種美的感覺和趣味,妙悟通常難以觸摸的神秘,拍攝了上萬幀照片,收集了各時間段,各種不同植物的生長圖片和資料。在深圳他又買到兩本攝影集,在圖片時代當然不能拒絕享受時代帶來的便捷,他的兒子成了自己最好的助手和搭檔,父子倆興趣相同,浸潤其裡,樂在其中。

王秉初選擇了熱帶蘭、榕樹、木棉等作為新的畫材。其實這種題材過去也有人畫過,譬如賴少其先生晚年在廣州就有相當精彩的作品,當時沒有展覽,也沒有出畫冊,一般人並不知道。王秉初決意要畫出熱帶植物的神韻和大自然的神功,他開始採用兼工帶寫的技法進行表現,不過癮,最後還是走大寫意的道路。他原本就具吳昌碩以金石書法人畫之長,對顏真卿行書筆意也有研究, 所以揚長避短,求異求變。

他借西畫的滿構圖特點,力求飽滿充實而一變傳統花鳥的的清靈明豁; 取方構圖,改變傳統中國畫的長寬比例;往往取一個局部而不是全景,增加裝飾性現代感;並借鑑山水畫的技法,還用了花鳥畫不經意的許多山石皴法,有皴有擦,用積墨表現肌理;用色大膽,常常是大塊石綠、桃紅、藤黃的映襯, 絢爛而不豔俗。總體感覺作品氣格碩大,厚重強烈,有震撼力,特具自己的面目。他既不是吳昌碩、齊白石一路,也不是揚州八怪、徐青藤一路,自然亦非潘天壽的路子。他與他的同學全部拉開了距離,因此2012年10月同屆同學在母校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時,在眾多名畫家的優秀作品中他的作品顯得特異、鮮明,學生時代的王炳初畫風已面貌全非,而性格還是那樣內向,不善言辭。

著名美術史家王伯敏先生早就贊其「筆致奔放,亂而不亂;似不經意,而又極經意,得如此上乘之法,實在不容易。」學長盧坤峰先生曾評其畫:「用墨用色不拘泥一草一花的濃淡變化,而講究大塊的黑與白、疏與密、粗與細、冷 與暖的對比,畫面有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章法上突破了前人的陳規,經常是四面出枝,畫面豐富飽滿,給人以意境開闊、布局完整之感,很不容易。」

如今老同學相見更是欣喜,姜寶林深 情地說:「他的大寫意更放了,筆畫更精 到了,語言更豐富了,手法更多樣了,形 式更現代了。古人云,人品既高,畫品不 得不高。王炳初即是。」著名花鳥畫家何 水法也稱其作品:「頗具生命力,顯得生 動而豐富有逸趣。」

有一位80多歲的花鳥畫老教授把他拉 到邊上,悄悄地說:「你應該到北京去辦 個展。」王秉初還是笑笑,搖搖頭。但王 秉初是明白人,他說過:「我的創作遠未 結殼,現在正處於成熟期,未來五年,我 將專心繪事,創作出系列大作品。」說得 對,他的創作沒有結殼。他說潘老的畫不 敢學,風格太強,齊白石也一樣,學了不 容易跳出來。但我認為他還是學了,學潘天壽他學的是精神,譬如潘天壽的雁蕩山 花,擺脫了傳統花鳥畫譜的局限,從表現 折枝花卉走向表現大自然中花鳥山水的生 機勃勃。王秉初也注重自然造化的展現, 特別是著力於局部的原生態表現,盡力捕 捉造化神功,巧奪天工展現大美。

他的作品印成畫冊似乎尺幅不大,其 實除了四尺對開,六尺對開,也有橫卷三四米長的,甚至五米寬二米高的巨幅, 這些作品更是氣勢磅礴,氣韻生動。其中 《雨林深處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之 四,畫了又畫,仍然意猶未盡。

當然,也有論者認為他「整體上並未 完全擺脫商、吳兩大畫派對他的影響,而 達到一種自由的表達境界」;可有的卻認 為他已經放開了,重要的是有些局部粗糙 了些;有同學希望他在畫中再增加些書法 用筆的長線條,用最傳統的筆墨來表現, 這本來就是他的長處;也有人以文人畫的 要求希望他在詩文傳統國學方面再豐厚自 己。對於這些善意的提醒他十分感謝,但 按他的性格,我想凡是符合既定目標的他 會吸取,反之則一如既往。

所以,有一位花鳥畫學長、著名花鳥 畫家看他的展覽先後來了三次,沒多講, 臨別說了三個字:「畫下去。」這正是我 也想說的,繼續畫下去,盡其所能捕捉造 化神功,並以此來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相關焦點

  • 汲古寄趣,才情並茂——記女畫家李曉璇其人其畫
    ▲李曉璇作品 《花鳥四條屏》 138釐米×34釐米×4與嶺南畫派的驍勇作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粵東潮汕一隅,近代以來卻一直保持著淳樸的以傳統詩書畫文化為基礎的畫風,其雖處粵地,但並未受嶺南近代主流畫風之洗禮,倒是與同樣尊崇以詩書入畫的近代海派畫風血脈相承。
  •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畫,載物寄心,畫如其人,以物寫心,以物寄情,乃文人一種情懷。初觀山水畫家林德坤先生作品時,有一種意趣,疏朗的清澈,一種幽遠之意境和瀟灑的個性。林德坤先生亦是一位謙遜,健談,真誠的謙謙君子。
  • 旅日畫家|​陳允陸其人其畫
    陳允陸先生是南京師範大學的傑出校友,1984年從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畢業,師從楊建侯、盧是、範保文等老一代名師,後來赴日本留學深造,成為僑居日本的知名畫家。陳允陸先生東渡日本後,一直關注中日繪畫比較研究和水墨藝術探索,在繼承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同時,大膽吸收日本繪畫中的形式元素和光色效果,同時探索水墨藝術的當代化,創作出了一批具有當代東方審美特性的作品。
  • 濃烈的情感 清純的畫境——著名畫家程宗功其人其畫
    幾十年來,他植根於這方土地,吸收著這裡的養分,用其畫筆頌揚著這方山水,其藝術聲譽早已飛出山外。在湖南畫壇,程宗功一直是一位勤於思考、勇於創新、樂於耕耘的畫家。他的創作不為章法所拘,手法多樣,運筆精妙而墨趣橫生,滋潤靈動且意境深邃,表現手法獨具風格。他承接著中國畫的經典,給傳統繪畫樣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創造出新的模式,使這一傳統藝術煥發勃勃生機。
  • 山水人生 彩墨寄情——實力派畫家孫勇其人其畫
    其作品氣勢博大,既不失傳統又有創新,於奇特中見穩健、於雄渾處見含蓄,筆法靈活多變,色彩隨春、夏、秋、冬景色變化而豐富多姿、詩情畫意。創造出「物我合一、人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在構圖上注重疏密得當、虛實兼濟,給人一種時空闊大的 層次感,融匯中西,雅俗共賞,自成其格。業內評論家撰文稱讚孫勇是「一個職業素養非常好的人氣畫家」, 其作品「連綿群山正蔥蘢,民居恬淡樹蔭濃。
  • 在榕定西籍青年畫家裴書鴻其人其畫
    在福州採訪期間,偶聞定西籍青年畫家裴書鴻名噪福州畫壇,遂前往拜訪。不巧的是,裴書鴻去天津,只能與裴父聊敘鄉情。  裴書鴻,生於1986年,甘肅渭源人,受家風薰染,加之調教有方,少年已成大器。伯父裴廣鐸是甘肅省著名畫家,尤以版畫和漫畫見長。父親裴廣琥習書數十載,頗有風貌。  裴書鴻自幼聰慧,異於常人。據裴廣琥回憶,他在鄉間教書時常將4歲的裴書鴻帶在身邊,小小年紀的裴書鴻就能將學生們跳繩、跳舞、滾鐵環的樣子畫得惟妙惟肖。  發現孩子有繪畫方面的天賦,裴廣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
  • 湯哲明:「傳奇人物」葉茂中其畫其人
    「葉茂中畫展」展廳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葉茂中其畫其人文/湯哲明葉茂中是個傳奇,至少在沒認識他之前,我一直這麼認為。不說其他膾炙人口的日用產品,資深菸民如我大約不會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黃鶴樓,這就是其策劃的傑作之一。
  • 美女畫家扮成「美人魚」,自畫「美人魚」畫像,網友:人如其畫
    ,帶給人既熟悉又神秘的夢幻感,讓看過的網友直呼「驚豔」。琳瑟瑞普油畫而這些讓網友驚豔的「美人魚」繪畫,其實是這個美女畫家自己裝扮成「美人魚」、自己畫自己的「美人魚」畫像。畫家琳瑟瑞普由於琳瑟瑞普長相甜美身材高挑,在穿上特製的美人魚半身服之後,的確就如同一條剛剛從大海中上岸的真實美人魚,甚至比她畫中的美人魚更迷人,網友中很多男畫迷評價說琳瑟瑞普是「人如其畫
  • 從讚譽聶振文其人其畫所想到的
    空山晴滴翠從讚譽聶振文其人其畫所想到的   在此,我更願以朋友的身份感慨其人其畫的精神世界。       振文是個直性子,執著不激進,認準的事誰也拗不過。這一點也是張大千的性格傳遞嗎?他曾在企業擔任過一把手,自幼具備的繪畫天賦卻不能在領導的崗位上施展,苦惱過後,誰也不商量,掛印而去。離開了體制,嘔心瀝血折騰出了一個市級的畫院,風風火火之際,又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毫不猶豫沖天而去。
  • 寧靜致遠、畫如其人——工筆畫家高麗
    高麗,河南商丘民權縣人,1980年人,職業畫家,自幼習國畫,擅工筆,亦作寫意山水、工筆花鳥,人物等。高麗的智慧體現在,她執著、刻苦、勤奮,腳踏實地、不浮不躁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她是通過筆墨來表達內心的渴望的東西,剝離躁動世間的紛擾。
  • 「聞是推薦」澄心清意——王慧其人其畫
    《讀之二 》68cmx68cm 2011年 絹本澄心清意 -— 王慧其人其畫王 雲 《背影》2013年紙本了解王慧其人其畫的人可能並不多,但童年王慧的形象大概很多人都會有印象。(劉驍純《自自然然》),父親筆下活生生的陝北農民來源於他深厚的農村生活積澱和其獨到的目光,這一點是學不來的,她只能畫真正讓自己心動的事物。那最先是一簇簇看似平凡卻又非常可愛的花草,作了母親之後,這世界上便沒有什麼比孩子更能讓她為之歡欣為之憂了,從此女兒笑笑便成了她畫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小模特。
  • 在中國,他被「下地獄」無數次:畫家貝克辛斯基其人、其畫
    但這個段子,自打被人發明出來後,在中文網際網路抄來抄去、傳了十幾年之久,從BBS到貼吧、一路傳到了自媒體——被人冠以「地獄畫家之名!」昏迷時間也有長有短,全靠編輯心情,甚至還有刺了17刀當場去世的。這個被植物人、被下過地獄、被見過地獄、被畫過地獄的畫家,真名叫做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Zdzisław Beksiński)。
  • 美女畫家的書法,平靜雅致,字如其人
    美女畫家的書法,平靜雅致,字如其人 清劉熙載《藝概》:「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字如其人」並不是一句空話,是無數前人總結出來的,一個人的字跡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這個人的才情、學識和志向,我們說一個人讀過的書沒有白讀,就像吃過的飯沒有白吃一樣,雖然不記得吃過什麼,但都長成了骨血和肉,這是形式的外在體現,書法則是一個人讀書和閱歷的內涵體現,一個人讀過的書和經過的事,都會通過他的字表現出來。
  • 巴渝育桃李,美譽冠中華
    ——吳冠中其人其畫 - China.org.cn
    中西結合是該校的教學方向,素描和油畫是主體課程,吳冠中最熱愛的是印象派及其後的現代西方藝術,與此同時也喜歡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杭州藝專的師生被迫捲入了逃避戰亂的洪流,撤離杭州後,經諸暨、江西、長沙、常德,一直到湖南沅陵才停下來,在濱江荒坡上蓋木屋上課,其時國立北平藝專從北方遷來,兩校合併為國立藝專。
  • 古之畫,能以其形似,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難與俗人道也
    線條由單純象形的「畫」變化到具體分析、刻畫事物的「描」,是繪畫形式上的一次飛躍。在隨後兩千年間,線條不斷衍生,出現眾多「描」的樣式。明代鄒得中在《繪畫指蒙》中總結的針對衣褶的畫法多達十八種,稱為「十八描」。 2.「皴」法的出現中國古代畫家為了更好地表現物體的質感或細微,對線的形式進一步改進。由此,皴法出現了。
  • ——品讀金正鉉其人其畫
    後來聽說,畫展結束不久,所展畫作就一售而空。今天我是第二次參觀他的畫展。我不懂繪畫藝術,不能完全看懂金教授畫作的深厚內涵,更不能準確體味他畫作的深厚藝術造詣;但反覆看他的作品,我有一個感覺,他的一幅幅畫就像一首首充滿激情的創作,也像一篇篇富有哲理的散文,描述的是人生的美好願景,講述的是生活中的美好故事。他的畫色彩斑斕、形神並茂、富有生氣、充滿動感。所以很耐看,也很讓人喜歡。
  • 丹麥傳奇女畫家:把丈夫拉去當模特,卻使其成為世界首位變性人?
    電影《丹麥女孩》講述了一位追求藝術的女畫家以及其變性丈夫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他講述了兩個傳奇人物:在藝術上有著開創性意義的女畫家格爾達·韋格納與他的丈夫艾納·韋格納——世界上首位變性人。格爾達的藝術之路格爾達是丹麥的一位情慾藝術畫家,其出生在丹麥的一個牧師家庭,其家庭條件一般,格爾達從小就對繪畫頗感興趣。在17歲時,她向父母提出了前往哥本哈根學習繪畫的請求,經過她多次的乞求,家人考慮再三,終於答應讓格爾達前往大城市追求藝術之夢。
  • 美術研究|畫家:情願「流連書畫,以終其身」!
    在中國繪畫史上,元代畫家趙孟與錢選有關「戾家畫」的一段對話,在當時與其後都影響甚大。然而歷代在對「戾家畫」這一詞彙的解讀上,卻眾說紛紜,歧義層出。致使美術史論界很多人把它稱作是「畫史公案」。良人貴其恥,故扮者寡,今少矣,反以娼優扮者謂之『行家』,失之遠也。」或問其何故哉?則應之曰:「雜劇出於鴻儒碩士、騷人墨客所作,皆良人也。若非我輩所作,娼優豈能扮乎?推其本而明其理,故以為『戾家』也」。
  • 南宋畫家這幅「鬼畫」,沉睡故宮角落多年,無人看懂其「畫中意」
    其中就有一副古畫在故宮沉睡多年,那就是《骷髏幻戲圖》,它以木偶戲入手,只不過畫的內容卻讓人細思極恐、不寒而慄。 其畫風古怪、構圖陰森,甚至被稱為鬼畫。多年來,一直沒有人能看懂其「畫中意」,這究竟是怎樣一幅詭異的畫作?
  • 畫家那些事兒19:佛畫之祖曹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