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畫家這幅「鬼畫」,沉睡故宮角落多年,無人看懂其「畫中意」

2020-12-22 騰訊網

「木偶戲」最出名的地方莫過於福建,當地又稱木偶戲為「嘉禮戲」,古代又叫做「懸絲傀儡」。作為民間常見的表演遊戲,出現在許多古籍、古畫中。

其中就有一副古畫在故宮沉睡多年,那就是《骷髏幻戲圖》,它以木偶戲入手,只不過畫的內容卻讓人細思極恐、不寒而慄。

其畫風古怪、構圖陰森,甚至被稱為鬼畫。多年來,一直沒有人能看懂其「畫中意」,這究竟是怎樣一幅詭異的畫作?

內容詭異

首先,從畫作內容上來看,一位身份疑似藝人的大骷髏席地而坐,上下頜張開嘴巴微動似乎正在說話。

他右手提線以懸絲操縱一個小骷髏,小骷髏呈戲耍狀,右足接地,左足抬起,雙臂向前伸展。

小骷髏的對面是一個趴在地上的幼童,像是被小骷髏吸引故不理會身後焦急的母親。大骷髏的身後是一位正在給嬰兒餵母乳的婦人,目光安詳,正在看著眼前的景象,一切都顯得無聲無息。

背景呈黑白之姿,渾身散發死亡氣息的骷髏,被重墨密線組成的格子中,顯得擁擠狹窄,光線偏暗,與骷髏對面的背景顏色成鮮明對比。

幼童置身於簡寫的土地,背景大片空白,增強晴朗光明,新生之感。若以此情此景再配一段詭異哀轉的音樂,大概會更加令人驚悚。

暗藏玄機

作家如此構圖,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對此一直眾說紛紜,沒有統一見解,歸納起來有兩種說法最為可信。

第一種說法,這幅畫要表達的是人世間的悲苦與親情。大骷髏與身後的婦人乃是夫妻,因為某種原因丈夫去世,丈夫放心不下家屬,便化身為骷髏返回陽間,以骷髏現身逗笑世人求得錢財養家餬口。

但更多的說法是,此幅畫要表達生死轉換以及因果輪迴。將《骷髏幻戲圖》一分為二,我們會發現畫中景象生死各佔一半。

畫的左邊,大骷髏頭帶冠巾身著透明薄衣,關節之間以線串聯,明明是死物卻像一個活著的藝人表演傀儡戲,暗含死意。畫的右邊,一幼童趴在地上仰面看著小骷髏,蹣跚爬行,暗含生機。

明明生死相隔,卻又相互吸引。大骷髏戲弄小骷髏吸引幼童,他到底是要將此幼童帶向死亡,還是僅僅只是表演遊戲讓人不得而知,充滿遐想。整幅畫名為幻戲,而畫中又有骷髏表演遊戲,可謂戲中之戲。

據專家解讀,《骷髏幻戲圖》其實暗含三重幻戲結構。一關乎操控,畫中內容大骷髏對小骷髏進行操控,而大骷髏關節處皆有線條,可見又有人對大骷髏進行操控。

二關乎結構,整幅圖畫面不論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似乎都可,交相生發的幻術結構讓觀圖者會在不自覺中落入其中,本是圖外旁觀者,不經意間已成戲中人。

三關乎「背反」,所謂「背反」是指當局者與旁觀者兩方面轉換,當局者迷但旁觀者也不一定就清晰明了,讓人難以忘懷。

畫家李嵩

想要深入的了解一幅作品,探究它的深意,我們往往需要從它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等多個維度解讀。《骷髏幻戲圖》的作者李嵩為南宋畫家,是地地道道的浙江杭州人氏。

李嵩少年時本是個木工,後來成為畫院待詔李從訓的養子,跟隨李從訓學習畫畫,後來子承父業成了畫院中的待詔。在眾多畫師當中,李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

造成他與眾不同的原因很多,有出身因素,他出身貧寒,市井民間黑的白的,乾淨的骯髒的,他都見過。再加上李嵩活得足夠久,歷經三朝看盡人心。

想來,李嵩對這世間會有不少的感悟和感想,如何表達?只能畫之。

畫中之意為何?

結合李嵩的經歷再談這幅《骷髏幻戲圖》到底要如何理解?元代畫家黃公望為此畫題詞《醉中天》,詞中寫道:

「沒半點皮和肉,有一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弄一個小樣兒把冤家逗。識破個羞哪不羞?呆兀自五裡已單堠。」

按照黃老先生的說法,他認為李嵩是為了表達民間藝人的悽慘現狀,風餐露宿,餓成白骨,四處漂泊。

也有人稱這是作者在抨擊社會現實,因為當時靖康年間,南宋政權一味退讓,天下戰火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底層藝人難以生活等等。

結語

關於《骷髏幻戲圖》的解讀至今仍在繼續,究竟何意沒有統一的判斷,只憑大家仔細思量,或許這才是畫家李嵩的本意吧。

相關焦點

  • 南宋一幅「鬼畫」,內容詭異,在故宮沉睡多年,無人看懂其含義
    南宋畫家李嵩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作品不多,但每一對作品都堪稱經典。他的繪畫很好地利用了道家思想與現實的融合,運用了物質的意義。懂的人知道他們的想法,不僅淚流滿面,不懂的人也會被這兩個和尚迷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一個作品,叫做超現實的「鬼話」。它的內容荒誕而神秘,自古以來就沒有人理解。
  • 南宋一幅「鬼畫」,內容詭異,在故宮沉睡多年,無人看懂真正含義
    然而,就在南宋這樣一個注重生活表達、盛行山水畫作的時代,竟然出現了一幅另類的畫作。它是《骷髏幻戲圖》,在故宮沉睡了千年,被世人稱之為「鬼畫」。那麼,它為什麼被稱之為「鬼畫」呢?其實,《骷髏幻戲圖》的「鬼畫」之稱與它所表達的含義有關,它的內容詭異,含義更是讓人捉摸不透。
  • 宋朝的一幅「鬼畫」,看起來非常詭異,至今無人看懂其含義
    其中就有一副古畫在故宮沉睡多年,那就是《骷髏幻戲圖》,它以木偶戲入手,只不過畫的內容卻讓人細思極恐、不寒而慄。其畫風古怪、構圖陰森,甚至被稱為鬼畫。多年來,一直沒有人能看懂其「畫中意」,這究竟是怎樣一幅詭異的畫作?首先,從畫作內容上來看,一位身份疑似藝人的大骷髏席地而坐,上下頜張開嘴巴微動似乎正在說話。
  • 故宮這幅「鬼畫」,有800多年歷史,放大10倍,骷髏手裡拿的什麼
    故宮這幅「鬼畫」,有800多年歷史,放大10倍,骷髏手裡拿的什麼故宮這幅800年前「鬼畫」,內容詭異卻無題字,到底有何寓意故宮博物館裡藏有一幅絹本設色團扇畫,名為《骷髏幻戲圖》。這幅畫由南宋畫家李嵩創作,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 南宋畫家林椿工筆花鳥作品欣賞
    林椿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生卒年不詳,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繪畫師法趙昌,工畫花鳥、草蟲、果品,設色輕淡,筆法精工,設色妍美,善於體現自然的形態,所繪小品為多,當時贊為「極寫生之妙,鶯飛欲起,宛然欲活」。傳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圖》冊頁,藏於上海博物館。《果熟來禽圖》、《葡萄草蟲》、《枇杷山鳥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都說宋朝這幅「鬼畫」看不懂,放大5倍看畫上題詞,含義一目了然
    這幅畫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先來看看畫裡的景象。布局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左邊是一個戴幞頭、穿薄紗衣的骷髏,他手中操縱著小骷髏,吸引了一個小孩的注意。小孩在地上爬著想用手去夠小骷髏,但小孩身後的女子似乎有些不安,想要阻攔。
  • 南宋有幅「骷髏畫」,內容看似簡單,600多年卻無人看懂其中深意
    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倖存,首都臨安之家(浙江杭州)建立南宋,南宋雖安於秦嶺,淮河以南,但為了穩定放棄南疆,兩宋卻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繁榮。北京故宮博物館專家找到這幅畫時一度認為是訪問畫,他們認為李嵩不會畫這樣的畫。但是,在查閱古寺時,專家發現明代書畫對陳繼儒的評論是《骷髏幻戲圖》。女中有移送圖、單線面、大骨架、小骨架、一位女人。女人抱著小兒油,下面有貨物,行李都是零星可愛的。
  • 故宮所藏《韓熙載夜宴圖》竟是南宋畫家在原本遺失時憑記憶所畫?
    因此,高宗時期畫院的繪畫水平自然與徽宗時期不相上下,故《夜宴圖》的創作時間就指向了南宋初年(一一二七年之後),高宗時期是唯一符合既有北宋宣和畫院高水準的畫家參與,又無法見到顧閎中原本這兩個條件的時期。 《韓熙載夜宴圖》 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要明確《夜宴圖》的創作者和完成年代,亦有必要對從南宋開始到史彌遠去世之前這一階段的幾位帝王在書畫保護與傳承方面所做的貢獻做一個梳理。
  • 女畫家畫一幅「鬼畫」,賣出3次都被退回,最終成為禁畫
    當然,這也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然而憑藉著這些想像出來的鬼,所謂的鬼似乎在人們的心目當中也擁有了一個固定而刻板的形象。用畫筆在紙上畫出鬼,也不是多麼誇張的事情,不過,烏克蘭有一位女畫家畫一幅「鬼畫」,而她的這幅畫賣出3次都被退回,最終成為世界禁畫,再也沒有人敢買,這位女畫家更不敢賣。二.
  • 知名女畫家畫了一幅「鬼畫」三次賣出後被退回,最後成為世界禁畫
    當然,這也是人們所想像的,但是由於這些想像的鬼影,所謂的鬼影在人們的腦海中似乎具有固定而僵化的形象。用刷子在紙上畫出鬼影並不誇張,但是,烏克蘭的一位女畫家畫了一幅「鬼畫」,她的畫賣了三遍後歸還,最終成為世界被禁止的畫。,沒人敢買了,這位女畫家也不敢賣了。
  • 外國女畫家創作一幅「鬼畫」,賣出3次都被退貨,後被列為禁畫
    國外有一名女畫家創作了一幅奇特的「鬼畫」,表面上來看,這幅畫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奇怪的地方,可是當有人把它買下來帶回自己的住處時,這幅畫似乎就會出現一些奇特的作用。也正因如此,這幅畫賣出去了3次,卻都被退貨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幅鬼畫是烏克蘭的一位美女畫家——斯韋特蘭娜捷列茨的成名作品。
  • 芒種話農桑︱古代文人的這10幅耕織圖,展現了農民一年的辛勞
    南宋 樓璹《耕織圖》其二 網絡圖片每逢春季到來,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植物也開始生長。此時,休息了一個冬天的農民也開始了忙碌的勞動。他們從地窖中取出沉睡了一個冬天的種子,放入溫暖的河水中浸泡,使其恢復活性。
  • 【欣賞】馬麟畫選——南宋後期經典作品
    其用墨以淡為宗,又濃淡相間,著色亦淡雅,更加烘託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靜。這幅畫上的上半部出現代表著帝王都城的建築物,目的是要說明,如畫上那四句皇帝的題詩中所說的,歡樂是由於豐年,而豐年是由於皇宋的統治。但畫面上下兩部分缺少構圖上有機的聯繫,使我們看出,以擅長巧妙構圖出名的畫家馬遠,在這兩個思想之間,喪失了他的技巧。  《遠山柳岸圖》顯示了馬遠的卓越的構圖技巧。
  • 南宋四家——李唐《萬壑松風圖》
    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為傑出,成為南宋畫院盟主。所作筆墨峭勁,氣勢雄峻,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法,畫水打破魚鱗紋程式,得盤渦動蕩之狀。他師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師法自然而高於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畫品高,震爍古今之現實主義偉大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對後世影響很大。
  • 這些故宮的荷花,已「盛開」了千百年
    從目前傳世較早的南宋畫院《出水芙蓉圖》,到設色濃豔而又寧靜高古的明末陳洪綬的《荷花鴛鴦圖》,再到筆墨淋漓以直抒性情的清代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鳥圖》,歷代名家筆下的荷花不僅體現畫家們的高度繪畫藝術造詣,也寄託了寓意畫家傲然於世外,隱痛於乎中的胸懷。
  • 2018中國書畫展覽頂級陣容 臺北故宮展26件晉唐宋元精品
    畫中背景呈空白,畫家藉人物與座椅的安排顯示出空間的深度,這是唐代人物畫的特色。但對於此畫的真實身份,卻有人存疑,有人認為此畫並非《蕭翼賺蘭亭圖》,而是《陸羽點茶圖》;也有人對作者是否為閻立本提出質疑。現傳世的《蕭翼賺蘭亭圖》,一藏遼寧省博物館,為北宋摹本;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南宋摹本。儘管關於這幅畫還有諸多疑問,但價值確是國寶無疑!
  • 故宮的這幅清代古畫,老虎滿臉驚慌委屈,放大後終於發現原因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五牛圖》,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是唐代韓滉的作品,也是目前為止最早出現的畫在紙上的中國繪畫。韓滉是唐玄宗時期的官員,縱觀他的為官生涯,總體來說還是很穩的。這幅《五牛圖》據說是他在出遊時看到田間耕牛景象時創作的,畫中有五頭牛在一條線上一字排開,外貌、形態各異,每頭牛單拎出來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畫。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外國畫家創作一幅「鬼畫」,賣出3次均遭退回,後被列為世界禁畫
    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幅畫,充滿奇幻瑰麗色彩。  據買回去觀賞的人說,放這副畫的房間裡,總是會出現女人的腳步聲,也有時候會看到畫上女人眼睛的睜開,它就是烏克蘭美女畫家斯韋特蘭娜捷列茨的畫《雨中女郎》。
  • 【大象視界】臺北故宮「貴似晨星」特展中的南宋官窯
    臺北故宮所展出的,都是館藏的清宮傳世品;而沈先生作為民間私人藏家,其南宋官窯收藏以出土殘器和修復件為主,所以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所相似的是,這些年,無論是像沈先生這樣孜孜以求的個人藏家還是臺北故宮的研究員團隊,都對南宋官窯進行了十分艱苦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