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馬麟 秉燭夜遊冊 絹本設色 24.8×25.2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一士人據太師椅當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緻細膩,表現宮廷園苑亭廊建築和園林布局,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緻的特點,極富有情致。
宋 馬麟 荷香清夏圖卷 絹本設色 41.7×450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
此圖卷描繪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畫中以寬闊的湖面為主體,林中雲霧縈繞,茅庵空落。左岸上亂石嶙峋,柳蔭蔽日,樹上群鳥翔集。在廣闊的湖面上,微波輕蕩,碧葉蓮蓮。湖的對岸,遠山逶迤,柳林如煙,小橋曲折,雲霧飄動如練。畫中構景,平遠開闊,布置簡潔。畫中筆法細秀,描物具體,尤其柳樹變化多姿,樹葉絲絲勾出,又如煙動。其用墨以淡為宗,又濃淡相間,著色亦淡雅,更加烘託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靜。
宋 馬麟 靜聽松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理宗書「靜聽松風」,下鈐「丙午」、「御書」二璽,左下鈐「緝熙殿寶」印,成畫年代下限為淳右六年(1246)。前景高士戴冠覆紗,左腳半跏,右腳舒展,胸部微袒,右手輕執衣帶,一拂塵置於地。高士凝神諦聽,松葉、藤蘿等都隨風勢翻飛,松濤聲在蜿蜒水流和遠景山峰圍繞的空間迴盪。清高宗題詩認為畫中人物為「特愛松風,每聞其響,欣然為樂」的梁朝陶弘景。亦有學者比對理宗肖像,認為此畫呈現理宗愛松形象。
南宋 馬麟《三官出巡圖》 軸設色絹本 174.2×122.9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馬麟 夏禹王像 絹本設色 249×11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禹,傳說中古代夏部落的領袖,姒姓,名文命,亦稱大禹。此圖繪夏禹手持如意笏,頭戴王冠,身披龍袍,端莊地立於畫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線條的造型的能力,生動地刻畫了夏禹慈祥和藹的形象和內在性格。
馬麟 層疊冰綃圖軸 絹本設色 101.7 × 49.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僅繪三枝仰俯有致的宮梅,枝條清癯如鐵線,簇簇白梅綻放,構圖極精簡。梅枝以細筆重墨雙鉤,淡墨暈染。梅花以淡墨圈瓣,復以白粉罩染,有透明感,令人感受到梅花清香冷豔的風韻。本幅款識「臣馬麟」。另有宋寧宗皇后楊氏題:「層疊冰綃」,並題詩:「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賜王提舉」。欽鑑藏印十二方。
馬麟 暮雪寒禽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麟 梅花雙雀圖 私人藏
馬麟 長松山水圖頁 絹本設色 25.1×650px 大都會博物館
宋 馬麟 溪頭秋色圖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南宋 傳馬麟筆 梅花雙雀圖 絹本著色28.0×725px 東京國立博物藏
馬遠和馬麟
南宋山水畫家中,最主要的是南宋後半期的馬遠和夏珪兩家。他們和李唐、劉松年,四個人在過去被認為是所謂南宋「院體」的代表。馬遠和夏珪在當時和後世都曾有廣泛的影響。
馬遠是繪畫藝術的世家。他的遠祖馬賁,本為「佛像馬家」之後,以擅長寫生馳名於元祐紹聖年間(公元十一世紀末)。他曾畫百雁、百猿、百馬、百牛、百羊、百鹿等圖,可見是善於觀察禽獸的生活動態的能手。馬遠的祖父馬興祖,紹興年間為畫院待沼,並善於鑑別名跡。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馬逵都是有地位的畫院畫家,他們的專長都是花鳥。
馬遠的活動主要的是在光宗趙惇、寧宗趙擴時期(公元一一九○—一二二四年),以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獨步畫院」。他的作品上時常有趙擴或皇后楊氏的題字。
《踏歌圖》描寫農民的歌舞歡娛的活動,有歌者,有舞者,有觀者,神態生動。畫家是用一種有興趣的態度對待為貴族們所不齒的「村野粗俗」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的。這幅畫上的上半部出現代表著帝王都城的建築物,目的是要說明,如畫上那四句皇帝的題詩中所說的,歡樂是由於豐年,而豐年是由於皇宋的統治。但畫面上下兩部分缺少構圖上有機的聯繫,使我們看出,以擅長巧妙構圖出名的畫家馬遠,在這兩個思想之間,喪失了他的技巧。
《遠山柳岸圖》顯示了馬遠的卓越的構圖技巧。隱隱出現在煙霧水氣中的遠山和層層村落樹木組成了背景,在如此背景之前,兩株柳樹集中地傳達出暮秋季節的蕭瑟的氣氛。柳樹的形象表現了挺秀的姿態之美,並且有秋風中零落的特點;而且在畫面上佔了起控制的作用的位置,秋柳的形象和布局產生了最大的藝術效果。
《寒江獨釣圖》是另一幅可以說明馬遠的構圖技巧的最成功的範例。一時扁舟飄浮在水上,四周的空白,不著一筆,卻有力地描寫了江面上空曠渺漠。這幅畫在構圖技巧方面的創造性使畫家進入古代著有功績的藝術匠師的行列。
《竹澗焚香圖》(舊題馬遠作品)利用了蒙濛霧氣刪減掉一切不必要的枝節,使主題的細節突出。這一幅畫是描寫士大夫們的悠閒生活,特別是描寫了他們的內心生活。疏竹和潺潺流水形成的幽靜環境中,一個人焚香默坐。這些可視的因素說明了他的內心的寧靜。《深堂琴趣圖》敏銳地表現了音樂的情調和士大夫的內心生活的作品。這一通過環境描寫以間接的描寫士大夫生活的方法在馬遠的作品中很常見,是南宋時代開始流行的表現方法。
《梅石溪鳧圖》描寫了野顯在幽僻的崖澗下活潑的追逐著,是一幅美麗的花鳥畫,可見馬遠的家庭傳統的新面貌。由馬遠畫的《白薔薇圖》,可知他也擅長纖美精細的一體。
《水圖》十二幅描寫狀態不同,甚至不同光線照射下的各種水勢,充分顯示出古代優秀畫家提鍊形象的能力。
馬遠的兒子馬麟,也是有名的畫家。
馬麟的《夕陽山水圖》畫了黃昏時候水上,翻飛的四隻燕子。《層疊冰綃圖》特別選擇了梅枝的疏影橫斜的姿勢,加以表現。這兩幅圖畫可以說明畫家對於有抒情作用的事物的具體形象的敏銳的感受能力;也說明以馬遠為代表的一部分南宋畫家在創造藝術的意境時的高度技巧。馬麟的《觀瀑圖》用有力粗獷的筆觸表現了景色,畫風與《層疊冰綃圖》的工致纖麗完全不同,由此可見他的豐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