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採訪期間,偶聞定西籍青年畫家裴書鴻名噪福州畫壇,遂前往拜訪。不巧的是,裴書鴻去天津,只能與裴父聊敘鄉情。
裴書鴻,生於1986年,甘肅渭源人,受家風薰染,加之調教有方,少年已成大器。
裴氏家族是書香世家,文脈相承。裴書鴻的伯祖父裴建準以書生從戎,身為武將卻雅愛書畫,造詣頗深。伯父裴廣鐸是甘肅省著名畫家,尤以版畫和漫畫見長。父親裴廣琥習書數十載,頗有風貌。
裴書鴻自幼聰慧,異於常人。據裴廣琥回憶,他在鄉間教書時常將4歲的裴書鴻帶在身邊,小小年紀的裴書鴻就能將學生們跳繩、跳舞、滾鐵環的樣子畫得惟妙惟肖。
發現孩子有繪畫方面的天賦,裴廣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上世紀80年代,農村生活相當困難,很多孩子都沒條件讀書,但裴書鴻是幸運的,當老師的父親給了他良好的啟蒙教育。
裴廣琥說,那時候教師工資很低,為了給孩子買畫畫的顏料,經常節衣縮食,連一碗牛肉麵都捨不得吃,畫紙則是到處撿來的廢舊紙張。
裴廣琥將兒子從四歲至高中時期的畫作,全部裝訂成冊,一本本泛黃的小冊子不僅浸透著父親的大愛,也見證著裴書鴻的一路成長。
2004年,裴書鴻不負眾望,如願考上天津美院中國畫系,師從霍春陽等天津美院諸先生,專攻花鳥寫意。
在天津美院,裴書鴻憑藉紮實的繪畫功底和對生活的真悟,畫技突飛猛進,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其中就有後來成為妻子的許靜怡。
「裴書鴻在上大學的時候,真的是那種出類拔萃、數一數二的人物。」許靜怡對丈夫的崇拜之情至今依然不減。
許靜怡說,大學期間,裴書鴻作畫時身邊經常有很多圍觀者,由於他從小就接觸國畫,自然比其他人懂得要多,也更受老師們的欣賞。
「我和他交流時,經常就某些觀念和技法與他產生爭執,他不但不惱怒,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我。」正是基於這種藝術上的經常性切磋,愛情的火花很快在兩個人間迸發。
大學畢業後,機緣巧合下裴書鴻到福州畫院供職,成為青創室的畫師,同時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和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其妻則進入廈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裴書鴻作為一個西北漢子,歷經北方的粗獷,溫婉的南方便成為其嚮往之所。在藝術的道路上,裴書鴻對創作方向的思考,也成為他選擇在福州生活的重要因素。
來到沿海城市福州,裴書鴻感受到閩越文化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底蘊。近代以來,以林則徐、郭尚先、呂世宜、沈葆楨、陳寶琛、嚴復、鄭孝胥、林森、弘一法師為代表的福建書壇,人才輩出,燦若星辰。以鄭乃珖、陳子奮、潘主蘭、沈覲壽為代表的「閩都畫派」更是名震四海。
徜徉於藝術的海洋,裴書鴻承古融今,他的創作思維得到了充分放飛,很快在福州畫壇小有建樹,引人關注。
細研裴書鴻花鳥小品,自有一種不同韻味,既吸收了北方畫派粗線條式的水墨渲染,又迎合了南方畫派喜用濃墨重彩的炫麗畫風。
在裴書鴻的筆下,花草、果蔬、蟲介、翎毛,或工或寫,皆淵源有自,水墨設色,亦揮灑自如;尤可怪者,若馬羊猿猴刺蝟狐狸,或立於雪野,或援於枯木,或藏身苦谷幽壑,皆鬚毛蓬張,澀澀殺紙,於荒寒景致中特顯勃然生氣,此種題材於小橋流水的南方,自有一種「執銅板鐵琶,歌大江東去」的氣概。
裴書鴻畫作中,常見一些貓、猴、松鼠、八哥和翠鳥之類的靈動之物,它們顧影自憐,俯仰花枝間自有一股靈韻漫溢,流露畫裡畫外。
荷塘、湖面構成了南方人重要的生活場景,在裴書鴻的作品中,平靜的荷塘、湖面,不但生長了荷花、蘆葦、蒲草、紅蓼、浮萍,還有浮遊的鴨子、停在荷莖上的翠鳥,這種動靜結合的自然生態之韻,充滿勃勃生機,蘊藏神秘之感。
這一切與裴書鴻對生活的細膩觸感有關,在野外寫生中,他曾多次被大自然的美麗所迷醉,所以才創作出一系列讓人嘆賞、陶醉的生態花鳥畫。
在裴書鴻中國畫作品展上,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州畫院名譽院長王和平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王和平先生評價他的畫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渾厚而不失靈動。裴書鴻出生在甘肅定西,黃土高原氣勢雄健,培養了他質樸憨厚的性格,而靈動的氣息又源於他在山青水秀的福州生活多年。南北兩地的生活、求學經歷,產生了與眾不同、渾厚而又靈動的畫風。二是華麗而不失儒雅。裴書鴻繪畫題材廣泛,工寫皆能,許多作品賦色華麗又清新典雅。他平日讀書、習字,到處求學,一直保持學子的心態,去俗入雅,因此畫裡流露出可貴的人文精神。
經過不斷努力,裴書鴻畫技日趨成熟,當屬青年畫家潛力股。假以時日,以其才華與勤奮,必能為東南畫壇開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