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影像屬於一個橫截面,它只是某一個視角上的一個幾十分之一秒瞬間裡的定格,既沒有過去的再現,也無未來的呈現;它沒有空間,沒有深度,只是薄薄的一片。多麼神奇,多麼的超現實:時間與生命,擠壓成一線,歲月被脫幹,聲音被過濾,平靜而無言。
老照片是一片漂泊的葉子,它帶著記憶。那是無主的遺棄物啊,那是無主的飄零。一次偶然的擱淺,它便將記憶如煙雲一樣徐徐瀰漫。於是,我知道,照片是有著沉重的過往的,同時,照片也是有著無盡的未來的。這薄薄的一片影像,牽繫著無數的風雲、無窮的情愫,那是清晰可見的歲月變遷,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境遇。它是有分量、有溫度的,是有聲音、有呼吸的——只要你注視著它,不轉開臉,別閉上眼。
2015年12月26日,在杭州延安路的一個展館裡,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百幅歷史影像原作集中亮相。照例是風雲人物肖像,照例是憤怒與抗擊、堅持與勝利,這是讓人激蕩與興奮的。
我送展入選的20幅老照片藏品,自然也不能脫離這樣的主旋律。但是,在這其中,我非常認真地選送了一張既普通又獨特的老照片。這張老照片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
這是一張看上去很尋常的合影照片——結婚照。但是,照片上有很多的細節,那是記憶的線索,它們帶你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讓你與歷史風雲相遇,讓你與逝者對話。
照片上寫有明確的日期:1936年8月23日。這一天,在美麗的天堂城市杭州,一對名叫李鳳林、雷鳴夏的戀人走進西湖仁和路的大陸照相館,帶著愛情的甜蜜和幸福,懷著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拍攝了這張結婚照。
照片背後寫有標號4786,照相館還寫上「添印照片時請聲明此號碼」的提醒文字。這個標號,李鳳林、雷鳴夏用上了,他們添印了無數張。然後,兩人認真辛苦了大約一整天:一人用打字機在每張照片上列印上訂婚贈言,一人用墨筆填寫親友客人姓名。他倆為每張照片蓋上鮮紅的、特意刻制的兩人名字合章「鳳林鳴夏」。
照片上的繁體字贈言如下:「我倆經過長期間的認識,取得相互了解與同意,謹詹於民國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在杭州訂婚。諸親友好具此奉聞。李鳳林、雷鳴夏敬贈。」這批認真製作的、帶著幸福的證明和嚮往的結婚照,被寄(送)到他們的親朋好友手中。眼前這一張,是送給馬先生和夫人的。
那一年,日寇點燃的侵略戰火不斷往南蔓延。戰爭慘烈,歲月嚴酷。8月的第二天,抗日女英雄趙一曼英勇就義。民眾生活在如火如荼的救亡活動中,他們面對混亂的時局,不失生活的信念和希望。23日這一天,李鳳林與雷鳴夏,這對青年戀人在杭州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們無法看到他們的婚禮,也不知道他們的愛巢築在杭城的哪個地方。我們知道的是,一年多後,1937年12月24日,日軍攻入杭城。杭州淪陷,河山蒙辱,生靈塗炭。這對新人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在日寇侵佔杭州的7年多時間裡,他們的處境如何?還有這張照片的擁有者馬先生和他的夫人,以及為這對新人拍照的照相館師傅,他們各自又在怎樣的命運路上奔波?一切都淹沒在時間裡,只有這張薄紙片,在時光裡飄來飄去,飄來飄去……
2014年的某一天,在凌晨5點的時辰,這張照片出現在上海的一個花鳥市場的地攤上。一位以買賣老紙品為生的中年人拾起這張照片,看到杭州兩個字,便掏錢買下。他將照片小心地插入硬膠套裡,選了一個周末,送到我的手裡。
2015年8月25日的杭州,差不多就是這對新人拍攝這張結婚照的同月同日,這張幾經漂泊的老照片,出現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影像史料大展展廳裡,與觀眾對話。
這幅老照片的旁邊,有我送展的偉人、名人肖像。他們是時代風雲的製造者,是歷史傳奇。不過,相比而言,我更喜歡收藏普通人的私人影像。因為在我看來,偉人、英雄只是例外。並且,他們製造、推動的事件和運動的直接承受者,就是無數的尋常百姓。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最真實、最真切的歷史,就在無數的普通人的影像裡,因為這些樸素的影像,最具有歷史的質感。
觀眾們越過偉人肖像,聚集在這張結婚照前。每一位觀眾的眼睛,都向我說著同一句話:「我聽到了鳳林鳴夏的聲音。」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