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佚名照》作者晉永權:在老照片中打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2021-01-19 新京報

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裡、現象與本質。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在今年出版的《佚名照》中,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餘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對晉永權而言,收集和整理這些照片是一個孤獨的、漫長的,甚至有些冒險的個人旅程「。但恰恰是這些照片,佔據了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圖像的絕大部分,構成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國人最為直觀、感性的精神樣態。

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佚名照》作者、《大眾攝影》雜誌主編晉永權,與他一同回顧這本書、這個人、這一年。

採寫 | 肖舒妍

《佚名照》

作者:晉永權

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活字國際

2020年10月

這本書:自成體系的老照片

新京報:你是從何時起關注老照片的?

晉永權:從2000年就開始了。2000年是新世紀的開端,有一個契機。我從20世紀90年代起參加工作,就感受到比較重的世紀末懷舊情緒。體現在圖像方面,人們用照片回憶過去、見證歷史,在當時是特別主流的方式。在新世紀我們如何看待舊的東西?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有意無意地關注這些老照片。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實用性」:照相是記錄婚禮儀式的重要環節。

新京報:最早的老照片收藏從哪裡開始?

晉永權:當時絲毫沒有收藏的意識,只是到一些舊書攤、舊貨市場買書。買書時看到這些照片內心非常驚訝。這些日常照片,比如家庭照片、朋友合照,對於每個人都曾經是非常珍貴的回憶。當年認認真真梳妝打扮、花了錢隆重拍攝的照片,為什麼都扔在地攤上,還賣得特別便宜?日常照片的命運難道就是如此嗎?

《佚名照》「照相館裡·家庭合影」:家庭合照相對忠實地呈現了歷史語境中的家庭及個體樣貌,在拍照時成員大多經過了顯而易見的裝扮、打理。

我是圖片編輯、攝影記者,當時也剛剛工作,一心學習國外的大師和經典,也在努力拍攝可以稱之為「作品」的圖片,以為說不定以後會流芳百世。但隨著看到越來越多的舊書攤上的廉價「老照片」,無名無姓、價格低廉,照片上人物卻又大多鄭重其事,我感到不小的打擊。事實上,這些圖像才是圖像生產中的絕大部分,而無名無姓的照片又是其中的絕大部分。

作為一個記者,我當時出差比較多,全國各地跑。我到哪兒都會去當地的舊貨市場轉轉,這些老照片也看得越來越多,漸漸就萌生了買一些的想法。

新京報:書中的老照片有哪些分類邊界?

晉永權:第一是時間邊界。由於歷史的原因,我能見到的照片基本上都是1949年以後的。1949年之前的各類圖像,因為年代久遠、時移世改等原因已經大量消失了。

第二是物質邊界。當傻瓜相機拍攝的彩色負片大量普及時,人們已經進入另一種狀態,不拿照相太當一回事了。結合物質材料,邊界大約就到20世紀90年代初。在此之後的圖像就呈現出新的面貌。確定邊界之後,我才能具體分析它的架構、形成、類別和特徵。

《佚名照》「照相館裡·愛人同志」:當時的男女合影,具有神聖性,既是彼此關係的確認,又是對世人的宣誓。

這個人:人的形象是時代的影子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模仿性」:電影、戲劇中的人物,都是模仿的對象。

新京報:你書中的老照片聚焦的是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這一代人,你也出生在這個時期,你有類似的照相記憶嗎?

晉永權: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我還記得70年代父親帶我去拍照,午覺剛睡醒,我就被拽到一個照相館裡,又是拉又是扯又是整理衣服,弄了半天,正站著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時候,突然「嘭」一響,就照了一張照片。

在那個年代,每一次照相行為都可看作是一次具有儀式感,且彌足珍貴的「圖像事件」。很多人的經歷都很相似,行為特徵也很相似,地不分南北,天不分東西。在照相行為建構的世界中,人的形象即是時代的影子。

但有一些和我年齡相仿的讀者看到這本書後,給了我一個原來我完全沒想到的反應。有人告訴我,看到這本書以後非常難過,以至於看不下去,可是過一段時間又忍不住再翻,每一次翻心裡都特別難過。因為他覺得,這本書裡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地表現自己,「勁兒都特足」,但他們似乎同時又在努力地壓抑自己,或者說不知道該怎麼表現自己,呈現出特別糾結的狀態。

《佚名照》「照相館裡·愛人同志」。

這一年:有別於慣常的現實

新京報:為什麼選在2020年出版這本書?

晉永權:這本書的書稿交到編輯手中已近兩年,經過反覆打磨,出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一方面,作為本書編著者,在2020年這一特殊的年份,面對國內反覆出現的疫情和複雜變幻的國際形勢,來出版一本與二十世紀下半葉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與中國社會日常生活圖像、歷史、記憶密切相關的書,心情一直是沉甸甸的。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表演性」:國人照相行為中的表演行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幾乎成為全民約定俗成的下意識動作。

長時間的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甚至心理狀況,也改變了人們對身處世界的感受與認知。如果說疫情是一面鏡子,那麼在這面鏡子前,普通人的希望與失望、自在與恐懼,都以一種有別於慣常的方式誇張地呈現出來。

採寫 | 肖舒妍

編輯 | 李永博;王青

校對 |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晉永權觀察這些生活的碎片,發現:「看似雜亂無章的日常生活照片,實則有著異乎尋常的理性秩序,它們無不遵從於歷史與現實的規定性」,從而「成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他將自己的發現寫成一本名為《佚名照》的書——「無數張佚名,反而構建起一個更大的真實。」
  • 看《佚名照》理解21世紀中國人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晉永權 著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0出版    芸芸眾生,在面對照相機時,卻意外地表現出一致的特徵:表演性、模仿性、符號性、互圖性、實用性……20
  • 上遊薦書|「佚名」到底是誰不可知?但看完這本《佚名照》你也許會...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細心的閱讀愛好者一定對「佚名」這個詞不會陌生,早年的報紙、雜誌上時不時就會出現某篇文章、某張圖片署名為「佚名」的情況。從詞典上的解釋看,這就是指作者不詳、無法查證的意思。
  • 數萬張流落的家庭老照片裡,藏著中國人怎樣的共同記憶?
    這讓把攝影作為藝術、把影像視為作品的晉永權深感訝異,他不由得思考起日常家庭圖像的命運與意義,也開始在出差間隙跑遍全國各地的舊貨市場、舊書攤,對這些老照片展開收集。《佚名照》「照相館裡·家庭合影」:家庭合照相對忠實地呈現了歷史語境中的家庭及個體樣貌,在拍照時成員大多經過了顯而易見的裝扮、打理。如今,距離晉永權收藏第一張老照片已經過去二十年,他的「藏品」數量也已逾三萬張。
  • 他從民間搜集3萬張照片,還原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餘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照片裡的日常生活(圖)
    每個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讀《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心裡忽地蹦出這樣一句話。  如今所存自己最早的相片,是1962年9歲時,在家鄉青島龍口路和廣西路拐角處的「鳳珠照相館」拍的。
  • 在佚名的老照片裡窺見他人、他地與他日 | 隨機視覺
    在攝影師晉永權的新作《佚名照》中,他將之定義為「照片的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持有者皆無姓名,準確地說,是因為所得渠道——購買於舊書、舊貨市場、與照片擁有者阻隔,因而無以得到準確信息」的照片。為什麼人們喜歡看佚名照?或許是窺私慾作祟,通過拼湊圖像呈現的細枝末節和蛛絲馬跡,想像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一瞬間或一生的圖景。
  • 李公明︱一周書記:攝影敘事中的……歷史肌理與研究前景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晉永權著,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824頁,298.00元晉永權編著的《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為研究這個歷史時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歷史記憶提供了一部極為豐富的圖像文本和有思想性的論述文本。談到日常生活影像,自然會想起多年來一直流行的「老照片」的概念。
  • 他從民間搜集30000張照片,還原了最真實的百態生活
    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裡、現象與本質。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餘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
  • 令人著迷的老照片,1965年中國人的生活
    >——每一張老照片,都在講述一段故事。。1965年對世界來說,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度;而來自日本的攝影師齊藤在中國為期48天的旅行中猛拍了80卷膠捲3000多張的照片,這些珍貴的圖像捕捉到當時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圖為上海民兵在訓練中。
  • 0301推文|《[福華]The War of Two Families》作者:佚名《[福華]身份謎案》作者:佚名
    《[福華]The War of Two Families》作者:佚名文案:【序章】夏洛克在巴茨初見約翰時,並沒有第一時間推理出他是個盲人。因為約翰實在是太不像普通盲人了,他湛藍的雙眼隨著和麥克?斯坦福的交談而自在的轉動,就像正常人說話那樣。
  • 老照片再現真實的晚清日常生活,別把電視劇當正史
    普通大眾往往從電視劇裡認識過去的時光,還有人把劇中主角的衣著打扮和生活環境視為歷史真實。這就跑偏了。今天小編發一組晚清老照片,展示100多年前人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日常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這一組10張晚清老照片,拍攝的對象有收割莊稼的孩童,有恩愛甜蜜的夫妻,有獨自發呆的男人,有吞雲吐霧的菸鬼……他們共同拼湊了晚清社會生活的片段。
  • 日常生活中哪些時刻需要洗手?
    日常生活中哪些時刻需要洗手? 2020-02-12 17:27:25 來源:央廣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民眾在選購過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劑成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標註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需要避免購買氯己定為主要成分的消毒劑。(綜合國家藥監局等)責任編輯:徐孟睿
  • 他們從幾十萬件故宮文物中,「打撈」出384種中國傳統色
    這也讓中國傳統色彩,一個古老的話題,成了時下熱點;香爐紫煙、藕絲秋半、東方既白……來自大自然和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色,重又流行起來。「打撈」傳統色,讓每個中國人都找到自己的色彩世界一頁一頁慢慢翻過,伴隨著優美精妙的文字,純淨洗鍊的色彩,每一幀畫面都讓人舒暢放鬆。
  • 佚名繪畫對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有何影響?分析宋元時期的佚名繪畫
    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文化傳承,遠古時期的先人們就懂得在巖壁上作畫,長久發展造就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其實仔細分析流傳下來的很多畫作中並沒有作者署名,它們統稱為佚名繪畫,這些佚名繪畫給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了活力。
  • 宋代佚名《八相圖》
    宋佚名《八相圖》卷局部圖:秦檜?周必大?南宋佚名《八相圖》卷第三相:魏徵魏徵頭像《八相圖》的落款處缺損了時間、作者等關鍵信息,又沒有印章和畫史的著錄,加上畫風的疏簡和樸質的書風給人不夠精緻和高雅的印象,目前對該畫的研究尚不足
  • 佚名的畫,就好像一片海洋
    飛天的形象,隨著洞窟的創建便有了,從十六國始建,畫過了十個朝代,千餘年,留下了四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史料中有名字可見的作者,只有十餘人。            —— 敦煌壁畫裡的飛天 佚名  ∙——《長橋臥波圖》 宋 佚名⚆這些畫,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的信息,比如筆法,比如風尚,比如習俗、往事、師法或臨摹何人,但有一樣是看不出的,看不出作者是誰。它們是什麼人的手筆,姓甚名誰,已經無法考證,或有爭論而無鐵證,於是稱作「佚名」、「作者不可考」,或「傳某某作」。
  • 晉永權:曖昧的嘆息聲
    時任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 )在為這次展覽撰寫的前言中說道:「這些攝影家並不旨在發表一項社會聲明,而是籍社會生活本身拍出刺激的、冒險的、深具革新精神的影像來。」革誰的新?「並不旨在發表一項社會聲明」是什麼意思?約翰·薩考夫斯基的這番話並不是無的放矢。
  • 《搞姬日常》作者曬巨乳女僕裝照 網友大呼受不了
    《搞姬日常》作者曬巨乳女僕裝照 網友大呼受不了 時間:2016-11-02 13:27:52 來源:未知 作者:liyu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