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幾十萬件故宮文物中,「打撈」出384種中國傳統色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一書,讓中國傳統色彩,一個古老的話題,成為時下熱點。兩位作者郭浩與李健明從幾十萬件故宮文物中,選取了應時應節的96件提取傳統色

這本書旁徵博引、嚴謹地考據了384種中國傳統色名,從大量傳統典籍中尋覓、考據顏色的由來,結合二十四節氣變化、七十二物候輪替引發的色彩轉換,重新編寫了中國傳統色譜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曉玲

妃紅、蒼青、春碧、翠濤,朱顏酡、十樣錦、明月璫、橋下波,藕絲秋半、黃河琉璃、遠山如黛、青梅煮酒……打開裝幀素雅精美的《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一書,映入眼帘的就是這些描繪中國傳統色的美好文字。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視覺上,這些字、詞都深具雅致與韻味,讓人感覺既舒服又驚豔。再細細品味色譜,中國人的唯美和詩意,都從這些古樸典雅而又流光溢彩的傳統色裡,找到了感官上的直接印證。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書樣。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10月,中信出版社的《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出版即熱賣,上市僅7周,就已經加印了6次。這也讓中國傳統色彩,一個古老的話題,成了時下熱點;香爐紫煙、藕絲秋半、東方既白……來自大自然和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色,重又流行起來。

「打撈」傳統色,讓每個中國人都找到自己的色彩世界

一頁一頁慢慢翻過,伴隨著優美精妙的文字,純淨洗鍊的色彩,每一幀畫面都讓人舒暢放鬆。這厚厚的一本色彩大書旁徵博引、嚴謹地考據了384種中國傳統色名,從大量傳統典籍中尋覓、考據顏色的由來,結合二十四節氣變化、七十二物候輪替引發的色彩轉換,重新編寫了中國傳統色譜。

兩位作者郭浩與李健明從幾十萬件故宮文物中,選取了應時應節的96件提取傳統色。在器物與文明的不滅記憶中,找到祖先們對色彩的精微感受,確定出處,界定色名和色值,成就了這本以時間為軸,以文物為依託,展現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著作。全書既有具象又有意象,勾畫出中國人古樸典雅的審美世界和色彩圖譜,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與審美。

▲作者郭浩展示書中收錄的中國傳統色。

郭浩與李健明為了這本充滿美與色彩的書,工作了兩年多。郭浩對古籍資料進行發掘整理,在文字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李健明則根據整理出的文獻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故宮文物中找到對應色彩,在視覺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兩人相輔相成,把每種顏色的色名與色值兩相對應,互為考證。

郭浩告訴記者,從繁雜且多已遺失的典籍中「打撈」中國傳統色,遠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要從幾千年的歷史古籍中找到有關色彩的痕跡,需要做足考據功夫,挖掘和梳理龐雜的典籍。這個工作開始得很艱難,因為很多古籍沒有做數位化的處理。「在這本書完成之前,中國傳統色雖有說法,卻沒有譜系;有記錄,但語焉不詳。我前後翻閱了400多種文獻典籍,如《爾雅》等;還有100多部從日本背回來的史書;又翻看了近半噸重的故宮圖冊。發現在中國古代,水色、天光、草木、器物、食物……幾乎沒有什麼不能被用作顏色詞的。」郭浩說。

▲作者郭浩在工作中。

作為中國傳統色彩專家、文化學者和文創投資人,郭浩對色彩有著敏銳而精微的感知。「在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中,我們能『打撈』出很多獨有的色彩詞彙。這些美麗的傳統色,深藏著歷史的悠長韻味,代表著我們獨有的東方之美、漢語之美。這些來自大自然,來自日常生活的傳統色,都蘊藏著古人對萬事萬物的觀察和理解。」

網際網路和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當代人的生活。在萬物互聯的虛擬世界中徜徉已久,人們將怎樣安頓自己的身心,成了一個現實問題。許多人慢下腳步,回望歷史,試圖在傳統文化中找尋心靈安放地。

色彩是一個很巧妙的傳統文化切入點,因為每一個傳統色的名詞,都隱含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是近現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日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色彩的審美卻是世界性的,現在國際上流行的莫蘭迪色,很受設計師和消費者喜愛,但事實上中國傳統色在這方面更豐富,更有歷史和傳承,也更有故事性。

採訪中,郭浩告訴記者:「其實傳統色的傳承工作才剛剛開始。如果不能傳承和活化,它就變成死在紙面上的僵化的文化。我想未來5年、10年,我還要堅持整理中國傳統色,把它傳承下去,傳播出去,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席之地。現在我們『打撈』傳統色,『活化』傳統色,重現其精微幽深,就是想藉此重塑和提升國人的審美力。」

焦慮與審美是完全對抗的,色彩之美能給人自信

「出版前,其實這本書是被定位為『冷門』讀物的,我們都覺得首印賣完就算不錯了。但沒想到市場的反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現在不斷加印。看到書的人都說:沒想到中國傳統色這麼美!我這才發現,自己幹的活,切中了當下大家普遍焦慮又迫切想提高審美的痛點。」郭浩說。

在他看來,焦慮與審美是完全對抗的,因為焦慮拒絕了自然也拒絕了美,而美是豐滿的、能給人自信的,是沒有缺失和匱乏的。只有內心豐盈的人,才能感受到來自自然的豐富色彩。而且美跟快節奏也是對抗的,古人是在一種慢節奏的生活裡欣賞到美,體驗到豐富的色彩。「我們也要在內心深處保留一處慢的空間,能夠釋放焦慮,體會古人感受到的天地萬物,感知搭載在衣食住行、繪畫器物上的美與色彩。」

▲書中手繪的文物及配色。

比如中國傳統色中的「玄」,郭浩就認為是古人觀察自然所得。太陽將出未出的時候,天是一種黑中透紅的顏色,這種顏色就是「玄」。「這個時刻多麼微妙、多麼精緻,可能就是一剎那的色彩。玄色被觀察到並繼承下來,放到了衣服上。」古人的生活空間很大,生活節奏很慢,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和體驗自然。「我們以為自己現在可以藉助更多東西來觀察環境和事物,事實上可能正是這些外在的東西把思維限制到一些框架裡去了。」

郭浩又翻開一個顏色,「這是詩人的顏色,叫作『暮山紫』,有近百首古詩中都寫到過這種顏色。它最早來源於王勃的《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太陽即將落山,夕陽的光透過交織在一起的煙霧,形成了一種紫蒙蒙的色彩,山透出薄紫色的光,因此詩人王勃把它叫作『暮山紫』。你說它是一種具體的顏色還是詩人的想像?」

近年來,中國傳統色慢慢「熱」起來,2018年電視劇《延禧攻略》大火,劇中人物服裝素雅的配色,一度引發了「是中國傳統色,還是莫蘭迪色」的熱烈討論。後來人們發現,其實早在清乾隆時期的內務府織染局銷算檔案裡,就已經有對這些顏色的描繪了:藍色系有魚白、月白、石青、元青;黃色有明黃、杏黃、生沉香、秋香;綠色有松綠、官綠、瓜皮綠、豆綠;紫色有藕荷、紫紅、青蓮;紅色系有水紅、桃紅、大紅、魚紅。《延禧攻略》中用的顏色,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色。

▲書中手繪的文物及配色。

如果把美學看作大樓,色彩肯定是基石。與此類似的還有《長安十二時辰》。劇中頻繁出現的赭紅、硃砂、豆綠、孔雀藍綠等「大唐」配色,令畫面清冷而濃烈,卻又讓人覺得無比熟悉。而這正是敦煌壁畫中常見的經典配色。可見,中國傳統色絕不只是顏色的命名,還是一種延續了千年的東方審美。

郭浩認為,《甄嬛傳》《延禧攻略》等能夠成為現象級電視劇,可見傳統色與流行文化並不矛盾。怎樣讓傳統色流行起來,成為各類設計師們更優先選取的色彩、更願意講述的故事,這是需要好好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低美感社會」與審美力的培養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會」的概念,尖銳地指出當下時代具有「審美匱乏症」。平時我們在不少場合也確實看到不少審美失當的造型和色彩,這與美育教育有很大關係。蔡元培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審美力」也是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一個新詞,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吳冠中也說:「文盲不多,美盲很多,而美盲的危害比文盲更甚。」

在國際上有個相對一致的表述,就是美育是否發達是健全社會中每一個人自我完善的標誌。在現實生活中,藝術教育雖然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但人們常說的「美育」往往局限於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教育中,並沒有往人格完善及創造力的培育上去延伸。

在郭浩看來:「審美就是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美商就是欣賞美、創造美和獲取美的能力,美上升到文化就是智慧了。中國幾千年的古老的智慧,凝結在這些傳統色的名稱中,體現的就是漢語之美。我們僅僅聽到『天水碧』『海天霞』這些中國傳統色的名稱就會覺得太美了。」

▲書中手繪的文物及配色。

其實,中國傳統色的一個特性就是精緻、微妙。這也是中國美學的特性。近年來,我國開始倡導美學復興和普及美育教育。郭浩說:「每個中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美麗色彩世界,這個色彩世界來自古老的傳統,也寄託著我們的未來。我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中國傳統色的色彩美學,變成自己的詞彙、自己的語境。」

傳統色不只是顏色的命名,還是一種延續了千年的東方審美。郭浩告訴記者,不能讓所有的色彩都藏在書本裡,而要讓這麼美的中國傳統色走向城市、走向鄉村。他用書裡的傳統色做了一些效果圖,把小區、商業區、商住混合區、工業區等都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就是想通過這種沉浸式的環境、通過日常的耳濡目染來推廣傳統色,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美好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書樣。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出版後,郭浩也到各地去做講座。雲南大山裡的一位支教老師聽了線上講座後給他留言:有一天,大山裡的學生對她說,「老師,今天我在上學的路上,從山裡走過來看到了一萬種綠」。郭浩特別感動,託講座組織方寄了書給這位支教老師,老師又發來一些學校的照片。這所位於雲南大理貧困縣中的學校,是所很典型的山區學校。郭浩用中國傳統色變了一個小小的「魔法」,他用書裡提煉的13種綠色,為學校做了新的設計,包括露天的餐廳、孩子們每天路過的走廊、教室。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去雲南實現這個願望。

草地周刊|在合肥這個地方,重疾患兒家庭與死神「搶」孩子

草地周刊|金沙江畔,一座古城的沉沒與新生

草地周刊|「記憶交換」市集,用老物件留住大時代的小故事

草地周刊|網紅"種草"他卻"拔草",跟"毒書皮毒跑道"較勁的"硬核老爸"

說人解史|汾河原上想三唐

說人解史|百年前,日本名士常盤大定筆下的石鼓書院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說不盡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劇」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多少種顏色來形容玉的色彩?去故宮尋找中國傳統色
    你知道多少種顏色來形容玉的色彩?有多少中顏色來定義酒的光澤?如果你對顏色很敏感,並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特別是對故宮裡的那些事兒好奇,那一定不要錯過這本《中國傳統色》。近日,中信出版社推出《中國傳統色 : 故宮裡的色彩美學》 帶領讀者在故宮中開啟美的探索。
  • 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文藝評論家王幹在接受東方文化周刊、東方獨家採訪時說:「故宮是有特色、有文化含量的地方。這部ˋ三部曲ˊ解開歷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宮故事,是學習近代歷史,了解兩岸文化的實錄,兩岸文脈相同相通,正像三部曲中《守望》的書名,歷史文化在共同守望中傳承,對兩岸文化交流、傳統文化傳承具有現實意義。這部書,細述了國脈、民脈與文脈。故宮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承載。
  • 廣東小夥繼承姨媽英國遺產,在地窖發現十萬件故宮文物,價值數億
    哈徹在我國沿海各大圖書館中尋找資料,尋找攜帶寶物出海的海船的消息,然後帶領自己的快艇前往目標海域打撈。30年來哈徹打撈了80多艘沉船,將我國大量文物偷運到海外,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泰星號」沉船,哈徹帶走了36萬件珍貴的清代瓷器,獲利3000多萬美元。
  • 《中國的寶藏》:在文物中遇見傳統和現代
    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今天上午,《中國的寶藏》中文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成員薛繼軍,與BBC 世界新聞頻道代表、故宮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代表,共同為該片啟播。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體結構竣工,將展出800件故宮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體結構竣工,將展出800件故宮文物 劉明洋、丁梓懿/新華網 2020-11-19 15:19
  • 故宮裡的手藝人:在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高手
    如果沒有修復師們精湛的技藝,這些曾經華貴無比的屏風,還會以這個模樣,繼續在故宮某個角落裡殘破下去。他們視自己為普通的故宮工作人員,但其實,他們是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是給故宮文物「治病」的醫生。他們的著裝言談與我們無異,同時生活在工業時代,但他們的手藝,卻有幾千年的生命了。他們師傅的師傅,是中國古代「士農工商」中的「工」,如今這裡依然保留著師徒制。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豆瓣9.0,驚豔世界的中國顏色,究竟有多高級?
    痴迷於顏色的文化學者郭浩,和故宮文創設計師李健明,他們查閱了400多種文獻典籍,又翻看了近半噸重的故宮圖冊,耗時近兩年,考據出整整384種中國傳統色。寫成《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一書。點擊下圖,即可購買又根據24節氣和72物候,從幾十萬件故宮文物中選取了對應的96件,用精緻的手繪圖,還原文物被磨損的色彩,提取出令人驚豔的中國傳統色色譜。
  • 正兒八經的文物證件照!瀋陽故宮百件文物高清圖大公開!【下】
    很多人都說證件照是對顏值的最大的考驗,今天小編就繼續為大家透露瀋陽故宮百件精品文物的官方「證件照」!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在故宮,他們只拿普通人的工資,卻修復著無價的文物
    安利一部最近火到沒有朋友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是故宮歷史上唯一一部有關修文物方面的紀錄片。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把它稱之為《指尖上的中國》絲毫不為過。友情提示  下面的文章會比較長,詳細介紹視頻中沒有涉及的——神秘的修復部門、修復技術以及如何才能修煉成一個修復師。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故宮事件發酵至今,許多知名報社和媒體個人都在發聲,但有一個人始終保持沉默,他就是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二、單霽翔,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有人說,單霽翔是在夾縫中生存的人,即使他被譽為故宮的第一位「明星院長」。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國東海打撈4艘英國沉船,全是圓明園文物,英國卻厚著臉皮討要
    曾經的圓明園體現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同時還汲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而且整體上和諧完美,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不愧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也少有可以與之匹敵的。
  • 從故宮的冬季萃取出來的中國傳統色,到底有多美?
    故宮的冬季用意境詮釋中國傳統色伽羅、蒼艾、岱赭、朱殷(yān)一串串讓人心醉的名字不僅涵義豐富而且體現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生活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故宮的冬季感受中國傳統色彩的魅力吧來源:故宮博物院【地始凍】地始凍
  • 故宮線上發布2021年《故宮日曆》 展現館藏曆代牛文物珍品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牛不僅是農事生產的得力助手,更寓意五穀豐登、國泰民安。2021年版《故宮日曆》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
  • 《我在故宮修文物》「男神」王津:優秀網文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近日,柳下揮拜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男神」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到為何選擇文物修復作為切入點時,柳下揮坦言很大程度受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響。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還有,我覺得,這部片子後來的轟動效應,用耳目一新的視聽語言去講述、去展現可以退居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大家被我們文化中那些精彩的東西、有美感的東西和這些可愛的修復師傅們打動,他們確實太可愛了,我們其實歷來都有工匠,但是缺少對工匠的尊重。因為這樣一個機會,大家認同了一個冷門職業,還是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