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照片裡的日常生活(圖)

2020-12-23 天津日報

  每個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讀《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心裡忽地蹦出這樣一句話。

  如今所存自己最早的相片,是1962年9歲時,在家鄉青島龍口路和廣西路拐角處的「鳳珠照相館」拍的。我穿了一件白底黑點的外衣,領口翻出毛衣領,有點像女孩兒的裝扮;胸前別了一枚毛主席像章,圓圓的臉上如同《佚名照》中所說那樣「笑一笑」,露出了沒長好的門牙。至今清楚記得「鳳珠照相館」五個字是隸書繁體紅色,從上至下寫在門的玻璃上。

  後來我多年從事與影像有關的工作,直到編輯出版《老照片》,算是大大過了一把癮;因之結交了許多攝影人,更是三生有幸。

  其中,晉永權是我知道得比較早、相識卻比較晚的一位特別的影像專家。2006年,我在三聯書店工作,他的《出三峽記》在我店出版。書中以文字和影像並行的形式,力圖通過記錄和展示一個個三峽移民和家庭相同又不同的經歷,把整個大遷徙立體地呈現出來。

  晉永權特別,是因為從書中看,他與我以往了解的大多數攝影人不同。比如,面對影像(包括自己的作品),喜歡胡思亂想,還有些多愁善感。他不是技術型的攝影匠,也不是以忠實記錄社會和歷史為最高追求的攝影家,而是一位身在攝影,又在攝影之外的研究者。他總是跨界,把影像學與哲學、倫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聯繫起來分析、考證,發掘出與影像有關卻又超出影像的新角度、新思維。有時不免突兀,卻總能觸動讀者。對攝影和寫作,他自信,又不自信。即如《出三峽記》,下了很大功夫的一本書,完稿後他想到的卻是「拍照能夠幹什麼,能夠見證這記憶的深溝嗎?這種記錄到底是真相還是謬誤,誠實還是欺騙,純粹的想像重構,還是辛苦得來的可靠洞見呢?」

  幾年後,晉永權推出了《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書名紅底黃字,上面一行小字寫著:一部中國攝影的斷代史,一位攝影人的沉思錄。在自序裡,他對報社裡的老報人和家鄉姑奶奶都把自己看成「照相的」而困惑和不甘。但又明白,這種看法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歷史規定性」在起作用。

  名與實似乎是晉永權一直特別關心的問題。在《出三峽記》中他就說過:「名字的事讓我想了很久。名字重要嗎?你從沒有聽過的那個名字真能給你帶來什麼信息嗎?不能。在熟悉、關注你的人那裡,名字是被賦予了諸多內涵的標識,這個標識之所以被記住,往往是因為她也是記住你名字的人自身的參照系;而在與你無關的人那裡,名字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符號,與其他那些無意義的符號一樣,與你無法形成參照,因而難以進入你的記憶識別程序。」

  而這一次,他以從未下過的苦功,來解讀數千張「佚名照」。饒有意味的是,他認為,正因沒有被拍攝者、拍攝者和持有者的名字,也沒有相片內容的明確信息,所以才能進入一種別樣的解讀:

  佚名照擺脫了當事者,從而為基於影像本身分析、判斷,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和大量個案的集中歸類進行整體觀照提供了可能。

  他的這一說法給我以啟發。過去我曾強調,老照片如果沒有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信息,就只是一些形象資料,沒有多少價值和意義──《老照片》的主旨就是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現在看來,我偏頗了。

  那麼,整體觀照,觀照什麼?他論斷:看似雜亂無序的日常生活照片,實則有著異乎尋常的理性秩序,它們無不是建構的產物,無不遵從於歷史與現實的規定性,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他坦承:這本書是十年前那本書(《紅旗照相館》)的姊妹篇,探討的話題十分不同,又十分相關,對照閱讀可對理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攝影(照相)與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形成的關係,提供一個獨特的角度。

  的確,在《佚名照》中我看到了從農村到城市,從體力勞動者到文化人,從平民到軍人,從男人到女人,從孩童到老人,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完全不同的芸芸眾生,在面對照相機時,卻表現出非常一致的東西:時代之色,時代之光,以及表演性、模仿性、符號性。表現什麼?追慕什麼?什麼符號?單用語詞說不清楚。晉永權通過對成百上千的相片分類和比對(互圖性)得出多層次、有見地的答案,堪稱一部中國百姓照相史稿。

  佚名和有名並非關鍵,關鍵在於如何看、會不會看,在於眼光的高度、廣度與角度…… 是的,角度。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走馬山河
    儘管名不見經傳,可在我眼裡,這些照片如同紀實組詩一般,記錄著祖國博大瑰奇的山川河流,也記錄著我短暫的藝術羈旅。  其中一組攝於甘肅甘南的照片,即使時隔多年,還帶著一股難以名狀的懷念縈繞在心頭。  這組照片拍攝於2013年,那年的我20出頭,帶著渾身的青澀和勇氣,背著相機一頭闖進了甘肅。  涇水清,渭水黃,先秦時期,這裡絕不是什麼豐草長林的宜居之地。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河西區產業升級加速跑
    五年來,河西區秉承「產業+地產」的發展戰略,以中交系各類總部型企業的集聚為依託,著力打造陳塘自創區京津冀產業承接平臺。中交二公局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長峰天津研究院等重點企業都在河西落戶。截至目前,累計引進京冀企業近580家。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諜戰劇拍出了煙火氣(圖)
    「孤島」中的選擇與堅守  看過該劇的觀眾都對主人公顧耀東成長的「福安弄」印象深刻:這裡生活閒適、亂中有序、一派祥和,與飄搖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猶如一座充滿溫情與煙火氣的「孤島」。正是這樣的一座「孤島」,養育出了性情溫和、善良勇敢的顧耀東。  王偉告訴記者,為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主創團隊一直堅持還原真實性,突出煙火氣。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五大道的行道樹(圖)
    白蠟枝葉繁茂,根系發達,速生,耐溼、耐鹽鹼,符合天津的水土條件。但近年來的實踐發現,白蠟同樣易受病蟲害的侵擾。  20年前,大理道的行道樹更新為西府海棠。海棠樹對環境要求不嚴,具有根系發達、生長迅速等優點。我國古人對海棠也鍾愛有加,歷代描寫海棠的詩詞浩如煙海。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是這樣描寫海棠的:「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趕大營歷史文化綜述(上)(圖)
    十幾年來,記者們於家鄉和新疆兩地深入挖掘整理趕大營資料,數次進入新疆行程數萬裡路走訪趕大營後裔數百人,獲得豐碩的文字資料和珍貴趕大營歷史文物,製作多期新聞節目、電視專題節目和電臺節目進行播放,撰寫百餘篇文章在報刊發表,出版《西青文史·趕大營專輯》《趕大營記憶》《趕大營新編》多部專著。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大餅夾一切
    說起早點,天津作為美食之都可謂珍饈滿目。煎餅餜子,豆漿,油條,鍋巴菜,光聽名字就能深深挑逗你的味蕾。然而,最讓我心心念念的當屬「大餅夾一切」。  十年前的一個清早,剛畢業的我去和平區的單位報到,路過綿陽道突感肚餓,四下環視有一推車,上面拉著橫幅:大餅夾一切。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移師京劇舞臺
    1964年,天津市京劇團(即今天津京劇院)排練演出了現代京劇《六號門》,這是天津第一次創作排演大型現代京劇劇目,劇情是20世紀40年代天津碼頭工人反抗惡霸把頭壓迫的故事。  話劇是舶來藝術,所以和西方劇團一樣擁有行當齊全的舞臺美術人員。中國傳統戲曲的「舞臺美術」很美卻沒有舞美人員,因戲曲演出大都承襲了「祖師爺」的規矩不走樣兒。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歌劇的魅力」唱響經典詠嘆調(圖)
    本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昨日,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團在天津音樂廳舉辦了「歌劇的魅力」中外經典歌劇選段音樂會,唱響了多首經典詠嘆調。  作為歌劇中最重要的獨唱曲體裁之一,詠嘆調的表現力強,技巧性高,富有抒情性和戲劇性,往往在劇情發展的關鍵時刻演唱。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以展觀史 致敬最可愛的人(圖)
    本報訊(記者 劉茵) 昨日,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天津博物館、薊州區委承辦,抗美援朝紀念館(丹東市博物館)協辦的「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四部作品彰顯小劇場魅力
    2021年1月,天津大劇院為喜愛話劇的觀眾備上了四部各具特色的小劇場話劇。四部作品將帶領觀眾從生活瞬間中,找尋人性的亮點和生命的意義。  2021年1月3日,深夜小劇場話劇《嘿!我失眠了》中文版將首先上演。該劇以當代都市年輕人的失眠為切入點,探索他們隱秘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絲竹聲聲傳遞民樂魅力(圖)
    本報訊(記者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昨日中午,西青區為明雙語實驗小學內響起優美動聽的中國民族音樂,天津歌舞劇院「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走進這裡,上演了一臺精彩的民族音樂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科研處、公共管理教研部日前共同舉辦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暨天津黨校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風水畫」的笑話
    天津山水畫家曾昭國,山水畫潤澤溫婉,靜淨均備,很為藝界內外稱道。一次接電話,有朋友介紹來買山水畫,對方客氣是真客氣,大方也真大方,聽完對方喋喋不休的「述求」,曾昭國說,您這是讓我畫「風水畫」呀,對不起,我沒畫過,不會畫。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最是蘿蔔翠綠時(圖)
    據了解,本屆沙窩蘿蔔節以「國禮沙窩 健康生活」為主題,旨在挖掘沙窩蘿蔔「食療」和「藥用」功能,傳播沙窩蘿蔔健康與養生理念。本次沙窩蘿蔔節將持續到春節,為期兩個月的沙窩蘿蔔採摘體驗、農特產品假日集市等活動已拉開大幕。這期間,辛口鎮500多個採摘大棚準備就緒,喜迎各界賓朋採摘做客,品嘗「賽鴨梨」的沙窩蘿蔔。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西青電視臺一周節目預告
    周一(12月14日)  6:00德雲社相聲  6:13光影縱橫  7:02記住鄉愁  7:42快樂生活一點通  8:20西青新聞  8:50印跡  9:20電視劇:蒼狼(19-20)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我的少女時代在天津(圖)
    在影壇和文壇都留下舉足輕重影響的黃宗英,乃至整個黃氏家族,其實都和天津有著很深的淵源。黃宗江、黃宗淮、黃宗英、黃宗洛在南開、耀華的求學經歷,黃家在過去天津英租界樹德裡小樓的生活往事……和藝術結緣而被戲稱為「賣藝黃家」的黃氏一族,兄弟姐妹在津生活的那段時光就已經和「文藝」密不可分。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王潤圓女子500米摘銅(圖)
    本報訊(記者 張璐璐 攝影 孫震)昨天,2020—2021全國短道速滑冠軍賽在天津薊州國家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展開第二個比賽日爭奪,來自天津冬季和水上運動中心隊的王潤圓在女子500米A組決賽中,以44秒625的成績摘得銅牌,這是剛剛組建不久的天津短道速滑隊繼在2020—2021全國短道速滑錦標賽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項目奪得銅牌後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攻殼機動隊》:裝在殼子裡的靈魂(圖)
    在上世紀90年代,電腦還是稀罕物件的時候,《黑客帝國》系列電影就出現了大量先鋒炫酷的科幻設定,比如數字抽象矩陣、人體數據接口等。然而這些令人大開眼界的設計,並非出自導演的想像,而是從一部日本動畫影片獲得的靈感。這就是1995年版電影《攻殼機動隊》。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中國道路上的精神譜系(圖)
    ★這個精神譜系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主航道裡跳動得很激昂美麗的浪花,是先進人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生動展示,是當代中國精神中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的源與流,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的中國精神的先進內核和精華部分,歸根結底,它是中國道路的精神譜系。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之「魂」,是中國道路精神譜系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優勢。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要有點「自討苦吃」的勁頭
    近日結束的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天津選手張洪豪在信息網絡布線項目中斬獲金牌。這個參照世界大賽標準的項目,難度和強度不小,需要很強的抗幹擾能力。平時訓練,張洪豪特意選在人來人往的教學樓、食堂,任人「圍觀」,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從而練就一身處變不驚、亂中作業的過硬本領。  放著安靜的訓練室不用,專找複雜環境自我加壓,似乎是「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