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照》書影
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裡、現象與本質。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出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餘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關乎過往,又預示未來,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現代精神成長史。在客觀、溫和中打開了視覺藝術解讀歷史文化的新視角,為一個日漸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現出人性的溫度,使我們更直觀、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國人。
書名:佚名照
作者: 晉永權
出版社: 世紀文景 I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書策劃:活字國際
文 | 晉永權
佚名,日常生活相片的宿命。
眼下這本書不是再一次重構舊日世界,更不是對逝去的日常生活樣貌借影像塗抹上一層溫情而迷幻的色彩。
本書通過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出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所建構起來的社會邏輯與歷史邏輯。這些影像出人意料地呈現出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表與裡、現象與本質,既關乎過往,也預示未來。其中隱含著中國人現代精神成長史中的重要環節。
還有一個企望,就是探索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徵。這不是基於既成的各種範疇,而是通過大量個案的分析比較,梳理出普通人生活照片歷史化的面目——拍攝主體日常實踐活動中的主動性,無論是拍攝者,還是被拍攝者,對照相的認知、審美及行為模式。
何為佚名照
佚名照,指的是照片的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持有者,皆不知名姓,準確地說是因為所得渠道——筆者多年來陸續購買於舊書、舊貨市場,因而與上述人員阻隔。這也是進入公眾視野,絕大多數普普通通中國人日常生活「老照片」的宿命。時移世易,它們與家庭成員、親友,甚至本人分離,飄散於風塵中。更進一步,這些數量巨大、類型豐富,作為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主要影像形態,且流布甚廣的照片,拍攝者不明,這也是日常生活影像形成的慣例。特別是隨著照片文本的散逸,脫離開原有的言說語境、觀看環境,這些承載著中國社會特殊歷史時期,個體、家庭、親族,以及群體、機構,意識形態樣態、物質文化狀況、審美潮流改變等記憶的文本實物(黑白照片)也日漸淡出公眾視野,意義模糊,甚至最終消失。
佚名照顯然有別於那些拍攝者或被攝者及其相關人仍然擁有的照片,後者是被當事人掌握,它們隨時會被以毋庸置疑的口氣解讀著,完成自身的敘事價值。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言說,除了當事人認定的事實外,因為相關,便不可避免地有著諸多猜測、臆想與添加的成分。而恰恰是這些脫離當事者,與之分離的佚名之作,為研究、呈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主流影像話語的言說體系內,佚名照一直籍籍無名,除了作為歷史敘事的輔助之物,或作為對過往寄託浪漫想像的載體外,嚴肅的研究者很少關注這一巨大的存在。
作為一種獨特的影像文化現象,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照片恰恰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研究,提供了難以替代的實證價值和言說的諸多可能,為一個迅速冷卻的昨日世界,保存了感性的溫度。
日常生活攝影
本書所涉及的歷史時期的日常生活攝影,對應的是意識形態管理機構組織生產、傳播的攝影形態,包括其所建構的價值標準與美學原則,通常也被稱作「宣傳攝影」。擁有照相機的大眾作為拍照主體,而實現的影像實踐行為,以及在日常拍攝行為中形成的影像認知,被稱作日常生活攝影圖式。
日常生活領域的影像行為與認知,無時無處不隱含或體現著以規訓為目的的視覺策略和意識形態影響,以及對日常生活影像生產(拍照與製作)、傳播(公共媒介渠道與一定範圍觀看、贈與)與消費(交換與交易)的幹預。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攝影與日常生活一樣,又有著自身獨特的邏輯、特點與樣貌。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攝影與宣傳攝影之間呈現出複雜而又曖昧的關係——既效仿後者,奉之為圭臬,又游離、擺脫,自成一體。
因此,看似雜亂無序的日常生活照片,實則有著異乎尋常的理性秩序,它們無不遵從於歷史與現實的規定性。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逸散的狀況,使得這類影像消弭了個案差異,由個體、家庭的記憶載體,成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依據拍照的空間來劃分,這些照片包括室外拍攝與室內拍攝兩種類型。
室外拍攝,主要包括自然風景、名勝古蹟、革命聖地及普通生活場景。山水、樹木、花草、雕塑,包括政治視覺符號,成為日常生活影像生產的標準化模件。
相對於政治意識形態範疇的宣傳影像,20世紀下半葉的日常生活攝影,還包括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由照相館主導、遵從政治與商業意識形態訴求及大眾審美趣味所塑造的影像類型。家庭相片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日常生活攝影還包括大量公眾日常交往中的各類影像,以及少量攝影個體「創作」的影像。
文本的獲得
在民間社會,人們對待相片有著十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人們渴望留影紀念,保存個體、家族及群體的記憶;但另一方面,又有拋棄,甚至焚毀的習俗——特別是照片的主人去世、人們的情感破裂,或群體中的人物出局等狀況。不留存無關人物或被認為是另類之人的照片,也是民間的共識。這些狀況,也促成了日常生活照片成為佚名之照。
本書照片收集起於21世紀初期。自開始到本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編者對於此類照片材料,只關注那些佚名之作,來源於街頭坐商遊商、網絡商店上,陌生人販賣的無主之像。它們大多價格低廉、品相一般,在流通過程中被精明的圖像販子與試圖建構宏大敘事、努力尋找「有代表性照片」的聰明人反覆篩選淘汰下來。佚名照的命運理當如此嗎?當然,在更多的時候,他們對此類照片還無暇顧及,自然也難以理解這些庸常的圖像有何價值。這種狀況,21世紀初期如此,近二十年過去了,還是同樣。再過二十年,恐怕還是如此。
與照片的當事者保持信息不對稱,與其說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倒不如說在某種程度上是編者有意而為之的結果。其間,曾拒絕了諸多親朋好友的饋贈。他們中的一些熱心人曾表示願意提供當事人的線索,更有甚者還有人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夠印到紙上,並且表示怎麼用都可以,當然主要是多加美言。凡此種種,編者認為皆傷害「佚名照」解讀的客觀性原則,那些材料的進入同樣會妨害「佚名」內涵的嚴謹性。惟其如此,分類、解碼才能更加理性吧!
本書照片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廣州、杭州、合肥、福州、昆明、貴陽、成都、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的舊貨市場、實體舊書店、古玩城等處,更多的來自於一些地級市或縣城偏僻而又寒酸的實體舊書店與舊書網上商店。有一些網上舊書店,標明的地址是街道,甚者標註的家庭地址,抑或村莊。可以看出,一些照片拍攝地與上述售賣地域有關聯,有的卻毫無關係。因為,那些照片的駐足之所,只是它們漂泊旅程中的暫時棲身之地。事實上,沒有關聯的比例還要更大。
總的來說,這些照片既不是名人相片,也不是名人之作,尺幅很小,品相不一。對於許多攤主來說,它們既不上相,自然無從賣出個好價錢。而對於本書的編撰來說,卻是難得的好事、幸事。
圖像的獲得只是編撰的第一個環節,困難在於,要對這些特定歷史階段的日常照片進行理解與吸收,對相關信息進行解碼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類、歸納,尋找出理性秩序來。如果相關知識儲備不足,也做不好這一工作。當然,這一過程中,對特定時期日常生活政治、文化意涵的理解,以及對日常照相行為的感同身受,同樣至關重要。有時候,這種感性認知甚至比那些條分縷析的社會科學方法更重要。畢竟,對於這些日常生活圖像自身話語體系與邏輯的探究,並無多少現成的成果可以借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編者雖傾心盡力,但難免力有未逮,本書權當拋磚引玉,以期來者吧。
所有的照片都是文化慣例和公認視覺符碼的視覺再現。只是慣例恆定嗎?公認的東西不會動搖嗎?當曾經的價值體系失效之時,當符碼的意義瓦解之時,有關日常生活圖像自然翻開新的篇章。
作者: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誌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誌主編。著有《最後的漢族》(合著)、《出三峽記》、《江河移民》、《沙與水》、《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合家歡:20世紀50—80年代的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系列攝影作品「儺」「三峽移民」等,被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美術館等多個藝術機構收藏。
閱讀推薦
作者: 晉永權
原標題:《他從民間搜集30000張照片,還原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