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點的牛奶三點的茶,末班的地鐵叫你回家。
曾經令人絕望的1號線,現在也怪想念的~
我曾以為只有擁擠的1號線,才能引起所有人的情感共振。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兒菜和折耳根也能成為橫在四川人民和武漢兄弟中間的一道天塹。
事情是這樣紫滴:
作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曾經的受益者,四川人民最近為武漢的袍澤們捐贈了一批60噸蔬菜。
對此,作為受捐助地之一的麻城人民也發來了感謝信。
但是,在結尾卻也附帶了一封求助信:「這兩種長相很奇特的蔬菜叫什麼呀?怎麼吃的呀?」
兒菜&折耳根,圖源:微博
???OMG,兒菜和折耳根這麼好吃,我還以為大家都知道它們的名字、該怎麼吃。
聽到這條消息後,作為兒菜和折耳根的死忠粉,我仿佛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實在忍不了,必須把我們四川的寶藏蔬菜都介紹給武漢袍澤們。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也就是我們本地人口中的「豬皮拱」。從它眾多的暱稱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它是矛盾的集合體,擁有截然不同的AB面。
A(不吃折耳根的四川人):謝特!這味兒誰能咽下去?還沒入口,我鼻子就在抗議,嘴巴更是拒絕。
B(第一次吃的外地人):哇,折耳根簡直就是遺落在四川的人間美味,不,它就是料理界的No.1!
你別看現在一大堆,只要超市開始營業,不到一小時就能空
沒錯!對於愛上折耳根的人來說,它就是上癮的肥仔快樂水。不管你是外地人or本地人,只要有了第一口,就想吃下一口,至於第三口?99%能讓你達到胃內高潮。反之亦然。
因此,在絕大部分的四川人民心中,萬物皆能「折耳根」。
1.火鍋的開胃菜,必須是一捆折耳根,先在清油鍋底煮60秒,時間不用太久,因為「pa」了要影響口感,撈出來再蘸點海椒麵,保證讓你這頓火鍋吃得開心吃到位。
圖源:微博@芮Ruien
2.建設巷的鍋巴土豆,能坐穩成都小吃的頭把交椅,折耳根就是不能說的秘密。
圖源:微博@苄蒽
3.除夕的團圓宴上,涼拌豬皮拱和香腸是不可缺少的。
圖源:微博@沙魯克汗天空中最亮的星
4.不點折耳根牛肉,都不好意思給別人說自己在吃串串。
圖源:知乎
就像深夜食堂的治癒力,除了料理本身的味道,還有情感的加成。
四川人民這麼愛吃折耳根也是如此,除了味道外,折耳根的背後還包含著小時候光屁股在田坎上挖折耳根的快樂,那是一種純真而簡單的快樂。
只要鋤頭舞得好,哪有折耳根挖不到?
所以,也希望武漢兄弟們不僅能享受到折耳根的美味,還能用四川人民挖折耳根時的快樂,去打敗新冠肺炎帶來的難過、不開心。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圖源:微博@CXIIIIIAOT
在99%的四川人口中,豬皮拱的清爽,只有嘎嘣脆的兒兒菜才能相提並論。
沒錯,四川人確實喜歡用疊詞,我們更喜歡把兒菜叫做兒兒菜,也有berber菜的叫法。當然,我們很少說仙人板板、給你一鏟鏟這類疊詞(除非你惹到我們)。
圖源:微博@喵咪嗚樂園
與蔥蔥佔據了調料界的半壁江山一樣,一到冬天,兒菜就是四川市場裡的頭牌。專業菜販的攤位上,嬢嬢些挑的擔子裡,你都會發現它的身影。
便宜是一個原因,但更多是因為它豐富的做法和菜譜(不會做兒菜的湖北兄弟們請注意,下面是重點)。
1.把兒菜切成片片,再搭配豬油和臘肉下鍋爆炒,一盤就能吃下四五碗米飯!對了,還可以切成坨坨燉臘排骨!
2.冬天,也是我們四川泡菜罈子醃製新菜的時候,嘎嘣脆的兒菜,拌上熟油辣子絕對是四川人冬天最愛吃的泡菜之一。
泡菜兒菜,圖源:微博
3.兒菜煮湯也是一絕,先切片,再加鹽稍灠,擠去水分,和肉同煮,一定要小火慢慢燉,湯底變白後再盛一碗喝,無論冬天好冷,胃都是暖暖的!
圖源:微博@九吃
或許因為味道好,或許因為冬天才有,兒菜才會被叫做四川人冬天專屬的浪漫,但這一次我們更希望武漢的兄弟們也能曉得它的做法和美味,讓它成為我們所有人的盤中美味。
當然,對於「哪怕住在市中心,都希望擁有一片能種點菜的地」的四川人民來說,兒菜和折耳根只是寶藏蔬菜的少數,下面這些也是值得武漢兄弟嘗嘗的巴蜀美味。
據說99%的成都人都是豌豆尖兒的腦殘粉。
李伯伯說過,成都人就是坐飛機也要帶一包豌豆尖兒
把四川人的嘴都吃叼了的棒棒菜。
圖源:微博@不會飛的拉嚕
折耳根的另一截,折耳根葉葉。
吃兜兜vs吃顛顛,說毛了都要打一架
圖源:微博@新浪重慶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比如紅油菜、冬寒菜……
寫在最後
@武漢兄弟們
等疫情結束了,你們來成都
我帶你們全部吃一遍
吃完再帶你們逛成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