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草木不茂不葬墳,山凹崩卻不住人」。雖然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仔細想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想出來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探尋,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草木不茂不葬墳
所謂的「草木」是指青草和樹木;而「不茂」是指不茂盛的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地方才會出現青草和樹木不茂盛的情況呢?
1.土層很薄的地塊
青草和樹木的生長是需要水分和養分滋養的,只有土壤中含有足夠的水分和養分,才能夠使青草和樹木生長得更加茂盛,而水分和養分是蘊含在土壤中的。倘若土層很厚,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含量就會很充足,而青草和樹木就會長得很茂盛;倘若土層很薄,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就會很少,就會很難滿足青草和樹木的生長需要,從而導致青草和樹木無法正常的生長,那麼,青草和樹木就無法茂盛了。因此,土層很薄的地塊是難以讓青草和樹木生長得很茂盛的。
地殼是由土壤和石頭組成的。如果土層很薄,就意味著石頭層很厚,而石頭的本質是非常堅硬的。試想:在石頭上挖墓穴是多麼的困難啊!因此,是沒有人願意在石頭上挖墓穴的,也是沒有人願意在石頭上葬墳的。
2.受汙染的地塊
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汙染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許多地方都曾經辦過化工廠,而辦過化工廠的地下土壤是肯定會受到汙染的。而受汙染的土地上是很難生長植物的,即便是有些青草和樹木能夠生長,但也很難生長得很茂盛。
任何人對自己的祖先都會有一份崇敬之情,都是不願意將自己的祖先埋葬在受過汙染的土地上的。因此,受過汙染的土地上是不適合葬墳的。
以上所言就是「草木不茂不葬墳」的由來。
二、山凹崩卻不住人
什麼叫「山凹崩卻」?也就是指山梁上有個豁口的意思。
「山凹崩卻」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來自於自然,屬於「天生」的崩卻;另一種情況來自於人為,是由於人們開山採石造成的。比如,在前些年的時候,由於部分礦產價值很高,於是,一些人便在山上挖石頭,將山梁上挖得千瘡百孔,慘不忍睹。
那麼,「山凹崩卻」的地方怎麼不適合住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山凹崩卻」的地方風很大,而風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這種地方是不適合住人的。
據有關資料介紹,長期處在有風的地方,容易使人患上風溼類的疾病,而風溼類的疾病是難以治療的。因此,醫學專家建議人們不要長期使用電風扇,也不能長期在風很大的地方工作。即便是騎摩託車,也需要有一個護膝保護膝蓋。由此可見風對人的危害是真實存在的。
由於風對人的危害真實存在,再加上「山凹崩卻」的地方也的確有風的存在。因此,在「山凹崩卻」的地方是不適合住人的。
這就是「山凹崩卻不住人」的由來。
通過老農對這句俗語的解釋,我總算是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看來,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還總結出了不少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