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瞬間成為需求最為迫切的防疫物資。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對口罩產業鏈的每個生產環節展開調研獲悉,如果疫情期間全面復工,國內口罩日需求量或將達到5億隻左右;而按當前產能,日均生產約7600萬隻,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醫用口罩,企業必須獲得國家藥監局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方可生產,供需更為緊張。道恩股份、卓郎智能等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制約口罩產能的最大障礙是熔噴料和熔噴無紡布的產能。目前這兩大原材料的產量非常低,短時間內仍難以滿足下遊生產需求。
口罩原料價格從2萬/噸漲到20多萬/噸,關鍵還進不到貨
「熔噴布是口罩的核心,現在根本沒有貨,一天一個價,每噸單價已經從原來的2萬漲到了20多萬。」浙江衢州一家服裝廠的負責人何女士對記者表示。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國口罩產能已加緊恢復,但面對龐大缺口,仍呈供不應求之勢。各省也開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轉產口罩,何女士家的製衣廠位於浙江衢州江山市,她已經準備響應號召開始生產口罩。
「口罩機我們已經訂好了,3月初就能到貨,政府補貼了一部分。正常的話每天能生產10萬隻醫用口罩。」何女士說,「現在卡在了熔噴布環節上,全國熔噴布缺貨缺得厲害,大家都轉產口罩,沒有這麼多熔噴布供應市場。」
醫用外科口罩一般共有三層,內外兩層均為無紡布,中間的過濾層為熔噴布。「熔噴布」俗稱口罩的「心臟」,它具有良好的過濾性、屏蔽性、絕熱性和吸油性,是生產醫用外科口罩與N95口罩的重要原料。
熔噴布的主要原料為聚丙烯,是一種纖維直徑在2微米左右的超細靜電纖維布。它的直徑只有口罩外層纖維直徑的十分之一,可以有效捕捉粉塵。含有病毒的飛沫靠近熔噴布後,也會被靜電吸附在表面,無法透過。因此是生產過濾功能口罩的必要原料。
2月10日,浙江衢州龍遊縣公布,該縣目前每天可生產3噸左右熔噴布,日供應量約佔全國的8%。據此推算,目前全國熔噴布日供應量在37噸左右。
據國家發改委介紹,當前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已達110%。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在龐大的生產需求下,熔噴布現在可以說是「一布難求」,新增轉產口罩中小企業可能將面臨無布可用的窘境。
企業還重點介紹了納米纖維膜,該材料可以替代熔噴布作為口罩濾材,並可以解決口罩多次使用的難題。要求藥監部門要加快審核,一旦通過,加大批量生產。
產能擴張至疫情前四倍
根據國家發改委2月25日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的日產量達到7619萬隻。其中,醫用口罩日產量達到3028萬隻,醫用N95口罩日產能突破100萬隻。根據工信部此前披露的數據,疫情之前,我國口罩總體產能是日產2000多萬隻,產能為全球最高,佔全球近半產能規模。當前產能已是疫情前的近4倍。常用口罩可分為醫用口罩、普通紗布口罩、工業防塵口罩、家用防塵口罩四大類,其中醫用口罩又可分為普通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2020年1月31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不同風險人群防控指南》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較高風險暴露人員,建議選擇符合N95/KN95及以上標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中等風險暴露人員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較低風險人員建議選擇一次性醫用口罩即可;低風險暴露人員可選擇普通醫用口罩。我國口罩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2萬家,主要分布在華北及華東地區,醫用口罩相比其他類型口罩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需要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才可以生產。國家藥監局披露的數據顯示,國內醫用口罩註冊證數量約560張,涉及350家企業,以河南、江西、江蘇、湖北和廣東居多。其中,河南省最多,有68家企業擁有138張註冊證。目前湧現出了一批跨界口罩生產商,比如五菱和比亞迪,但它們並不能生產醫用口罩,因此醫用口罩的供應仍十分緊缺。核心材料熔噴無紡布產量極低國內紡織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卓郎智能的營運長管燁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用口罩最上遊的原材料是由石油提煉出的聚丙烯(PP)顆粒,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提煉。聚丙烯可用於生產塑料,其中一部分用於生產聚丙烯纖維,生產商包括中石化體系內的一系列公司;再往下需要用聚丙烯纖維生產無紡布。常見的一次性醫用口罩,主要由3層無紡布組成,最內層是紡粘無紡布;中間過濾層使用駐極處理的聚丙烯熔噴無紡布,是口罩的核心;最外層是進行了防水處理的無紡布,主要用於隔絕噴出的飛沫。雖然口罩的紡粘層和熔噴層都屬於無紡布,原材料均為聚丙烯,但製作工藝並不相同。熔噴無紡布屬於聚合物擠壓法非織造工藝,是美國海軍在1950年代為收集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顆粒物而研製的具有超細過濾效果的過濾材料,纖維直徑大約2微米。而裡外兩層紡粘層纖維直徑較粗,在20微米左右。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無紡布生產國,2018年無紡布生產量約594萬噸。醫用口罩生產不受紡粘無紡布的產能限制,但熔噴無紡布的產量很低,它是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心臟」。經營範圍涉及熔噴無紡布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23.53%)、浙江(13.73%)和河南(11.76%)三省,佔全國的49.02%。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2018年,國內熔噴非織造布的產量為5.35萬噸/年。這些熔噴無紡布不僅用於口罩,還用於環境保護材料、服裝材料、電池隔膜材料、擦拭材料等。目前,熔噴無紡布的價格從年前的1.8萬元/噸漲至2.9萬元/噸。作為國內最大的PP熔噴料供應商,道恩股份董秘王有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大年初二緊急召回員工,從1月26日開始,每天24小時滿負荷生產,日產量已經從春節後最初的120噸/天提高到200噸/天。目前公司產能近7萬噸,國內市場佔有率接近50%。除了熔噴無紡布,當前制約產量的另一瓶頸是口罩機。管燁透露,口罩機的生產周期為45-60天,現在生產口罩機的工廠不多,像柳州五菱、比亞迪等大企業都改造生產線去生產口罩,用轉廠方式解決口罩機的短缺。未來一兩周,產業鏈的供需矛盾可能由口罩機短缺轉移為熔噴無紡布的短缺。駐極處理是熔噴無紡布的下一個環節,可以理解為高壓通電20秒來增強熔噴布對新冠病毒飛沫或氣溶膠的靜電吸附。必須經過駐極處理,才能在不改變呼吸阻力的前提下,實現95%的過濾性,進而有效阻隔病毒。再往後需要將生產出的口罩放入環氧乙烷環境進行消毒,再靜置7天待環氧乙烷殘留達到標準。因為環氧乙烷具有毒性,而且易燃易爆,這也是醫用口罩需要國家藥監局生產許可的主要原因。「7天的周期會造成口罩供給的滯後,但並不構成產能的限制,所以當前最大的產能瓶頸還是在熔噴無紡布上。」業內人士說。疫情之前,大量口罩生產商其實處於停工狀態,因為大多數口罩廠商都不怎麼掙錢。上述業內人士介紹,一次性醫用口罩的出廠價格在0.1-0.2元/只,醫用外科口罩每個在0.4-0.5元之間。
口罩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