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電話中向家屬告知患者的死訊?

2021-02-19 無青自修

在2017年的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Life is Fruity)中,片子的主人公修一爺爺已經90歲高齡,但是卻身體硬朗,每天和自己的87歲妻子在家照顧著有著幾十種蔬菜和水果的小院子,風雨無阻,四季不休。在一個平常的午後,修一爺爺在小憩時毫無預兆的安然離世,再也沒有醒來。

可能大多數觀眾看到此處會感到感到震驚或者惋惜,但是我看到這裡時幾乎心生羨慕,突然之間覺得家財萬貫或者功名利祿,可能都不如能夠在自己的家中無疾無痛的安然離世要更加幸福。

從住院醫到主治,不記得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在半夜給病人家屬打電話,告知他們病人離世的消息(Death Notification)。

理論上來說對於這樣重大的消息,最好的辦法一定是當面告知,但是和國內24小時家人輪流在床邊的情況不同,美國的大部分醫院在夜間都會限制甚至是禁止家屬陪員,有很多時候患者在夜間並沒有家屬在身邊。

和當面告知家屬不同,通過電話來告知死訊可能是醫患溝通中最難的場景之一,特別是在深夜,家屬在半夢半醒中被夢魘般的鈴聲吵醒,對方即看不到你的面部表情,也沒有其他肢體語言,電話中的言語成為了傳遞信息的唯一載體。

對於一個對醫患溝通有所追求或者期望的醫生來說,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大部分情況下,即便醫生做的再好,可能也只能給自己5分,因為不論你再怎麼共情,再怎麼安慰,你都無法真的感同身受,無法掩蓋這是一個噩耗的本質,無法體會到電話那頭患者的家屬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以及他們對於在病人最後的時刻他們卻不能陪伴其左右的遺憾。

對於一些慢性病的患者,比如腫瘤或者其他終末期疾病的病人,家屬在內心中或多或少都會都有所準備,當然,對於特別年輕的患者,即便患病已久,家人們在感情上還是非常難以割捨,特別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孩子再大在父母心中也終究還是孩子。

如果說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見的離世尚且在常規醫患溝通範圍的之內,對於那些不能預見的突然離世,比如突然的心血管事件,或者由於和原本臨床疾病並不太不相關的情況所導致的離世,對於家屬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

非常遺憾,雖然病人人在醫院,有著各種監護設備,急救措施,但是有時候這種情況還是無法避免。

如果患者病情開始迅速惡化,醫生能夠在第一時間聯繫到家屬,不論家屬是否能夠及時趕到醫院,不論最終預後如何,至少家屬能夠能夠對病情演化有相對直觀的了解,從感情上能夠有所鋪墊。

但是現實生活是非常殘酷,有些時候即便是這樣短暫的時間也是非常奢侈的。由於種種原因,如果第一時間沒有無法聯繫到任何人,等再次聯繫到家屬時,患者可能已經過世。

從接通電話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令人心碎的。

經過簡單的介紹病情,回顧所做的搶救,最後無可避免的,醫生要說出患者離世的消息。

之後的幾秒常常讓人覺得難以呼吸,猶如引線點燃之後短暫的沉默,電話的那邊的表現往往是無法預計的。

最終,無法抑制的悲痛猶如雪崩一般撲面而來,電話對面的慟哭排山倒海,歇斯底裡的襲來。

一開始往往是短暫的否定,面對如此重大的打擊,家屬第一時間一般是無法接受也是無法相信的。但是現實已然如此,此時所有的安慰都是徒勞,可能什麼都不說才是最好的,給對方一點時間。

此後,在悲傷造成思維真空中,幾乎所有的家屬都會問出這個問題,「What should I do?」(我該怎麼辦?)。

與其說這個問題是在問醫生,家屬可能更多的是在問自己。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到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關於下一步該如何進行,比如是否需要來醫院,如何辦理後續的手續;也可以無線延伸,複雜到自己今後的生活該如何繼續。

之後大多都是深深的自責,後悔自己沒有能夠陪在病人身邊,沒有及時接到電話或者沒能及時趕來,希望親人在離世時沒有太大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很多醫患溝通技巧的書籍或者文章中都說到即便醫生可以安慰,可以表達惋惜,但是明確的說出Dead/Died這個詞是必不可少的,對於這種生死時刻,任何模稜兩可的表達可能都會引起誤解。

我清楚的記得在很多年前練習臨床標準化考試(USMLE Step 2 Clinical Skills)時不小心把pass out (昏倒)說成了pass away(過世),雖然只是和同伴在練習,但是還是鬧出了不小笑話。

顯然,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出現這樣的口誤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但是即便是正確的說出pass away,或者其他委婉的說法比如He/she just left us, He/she was lost或者expired都可能顯得不夠正式。

這也是醫患溝通中的一個難點,一方面既要保持絕對的專業性和距離感,讓家屬和病人相信你的醫療決策和診治是客觀冷靜的,同時又要表現出一定的同理心,把患者和家人感受到適當的關懷。

但是說出Dead/Died有時可能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對於我這個語文學的比其他任何科目都要好的業餘文科生來說,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是有些過於直白,而且即便是在中文中,單獨說出「死」這個詞對我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在中文中我都會用金龍魚其他各種的表達來替代。

在工作中我一般會用「Deceased」,如果對應中文,可以理解為「亡故」。雖然我不知道對於家屬來說是否真的有所區別,但是至少會讓我感覺更加正式一點。

即便如此,我還是常常會想,這樣的電話會不會給家屬造成PTSD,一個來自陌生醫生的電話在寧靜的夜晚永遠的打破他們原本的生活軌跡,從此之後,一切都變得不同……

而在目前的新冠之下,這種情況變得似乎更加艱難。

醫院已經禁止了一切家屬陪員,家屬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在床邊探望病人。唯一的交流方式只有電話和類似於facetime的視頻系統, 對於重症在呼吸機上的病人,即便家屬能在屏幕上看到病人,病人也無法進行任何的交流。

有些家屬每天早上都會給護士打電話,讓護士把電話放在患者的耳邊,和患者說一會話,雖然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的反應,家屬聽到的也只是呼吸機和各種儀器的聲音。

如果病人不幸離世,通過電話告知死訊變成了常規操作,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家屬即無法獲得病人的遺體,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葬禮,可能之前一次不經意再見就變成了永訣。

雖然大部分家屬在思想上已經有所準備,但是還是並沒有讓告知的過程變得更加輕鬆。

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醫患溝通可能是我們能為患者在人生旅途的終點能做的最後一點事情。

當然了,寫出這個沉重的話題並不是為了讓大家在已經壓抑的大背景下更加的抑鬱,而是希望讓我們能夠意識到,在生死之間,醫生說出的每一句話對於病人或者家屬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溝通作為醫生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可能和救治患者一樣重要,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溝通的風格,但是如何做好感性和理性的的平衡,設身處地的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才是最重要的,顯然,僅僅有套路是遠遠不夠的。

相關焦點

  • 面對癌症患者,醫生應該告知真相還是幫家屬隱瞞?
    菠蘿說最近,我看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陳功教授發了個朋友圈:朋友圈截圖經陳主任本人同意展示看完之後,我很快就約他做了一次電話採訪,請他聊聊在臨床工作中常常面臨的這個難題:「面對癌症患者,告知還是隱瞞?
  • 延邊中醫醫院延吉中醫醫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住院患者及家屬告知書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住院患者及家屬告知書尊敬的患者及家屬:您好!為了進一步夯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住院患者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按照國家衛健委和吉林省委省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相關部署和要求,現向您告知一下內容,請務必仔細閱讀:1.非急診患者採取預約住院,入院前患者本人必須行核酸檢測,經篩查後排除新冠肺炎後方可住院治療。持外院檢查結果的患者,需提供7日內同級醫療機構的檢查結果。
  • 梧州一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人血白蛋白,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
    12月11日,被指向患者家屬推銷免疫球蛋白的岑溪市人民醫院ICU陳醫生(音)表示,自己正在上班,有事請聯繫醫院。該院ICU黃主任則表示「手機信號不好」,掛斷電話。9月10日,醫生打電話叫人將8瓶免疫球蛋白送至醫生辦公室,患者家屬向送藥人員支付藥款5600元。
  • 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人血白蛋白,廣西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上觀
    入院後醫生根據病人情況,判斷患者有使用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指徵,多次和家屬進行病情溝通,包括告知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目的及意義、醫療風險等。周先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該院ICU陳醫生向他表示,其母親檢查結果顯示蛋白偏低,需要輸入免疫球蛋白,並多次要求其購買。
  • 患者家屬舉報醫生推銷人血白蛋白,廣西涉事醫院想「私了」被拒
    該院ICU黃主任則表示「手機信號不好」,掛斷電話。9月10日,醫生打電話叫人將8瓶免疫球蛋白送至醫生辦公室,患者家屬向送藥人員支付藥款5600元。/受訪者供圖1家屬質疑醫生違規推銷血液製品周先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今年9月8日,他母親從外地轉入廣西岑溪市人民醫院ICU治療。
  • 家屬不聽勸阻執意轉院,患者途中病情惡化,為何醫院反賠15萬?
    入院3小時後患者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甲醫院對其進行心臟復甦搶救,並向家屬宣告病危,搶救40分鐘後患者恢復自主心律,複查心電圖,檢查結果提示心動過速伴不齊,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肌受損(缺血),觀察下壁心肌變化。
  • 郴州市精神病醫院冬春疫情防控告患者及家屬書
    郴州市精神病醫院冬春疫情防控告患者及家屬書尊敬的病友及家屬、陪護人員: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風險仍然存在,為做好冬春季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要求,進一步強化醫院感染防控各項措施,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安全和您的生命健康,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系列文件要求,現將我院疫情防控工作相關措施及注意事項告知如下,請各位病友及陪人家屬積極配合。
  • 博鰲超級醫院術後患者腦死亡事件後續:目前仍在與家屬協
    在患者家屬的描述裡,「從被告知手術只有不到1%的風險,到期間兩次手術都被告知手術成功,再到隔天被告知只有5%的生還率,最後被通知腦死亡,至今不知道為何造成了這樣的結果」。12月6日,患者李大紅的兒子李磊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 患者病危,家屬拒絕120轉院,死亡後醫院卻賠償21萬
    林醫生醫師向家屬表示需轉院治療。當日上午家屬將患兒抱離醫院,乘坐班車去縣醫院,到縣醫院時,醫生檢查發現患兒已死亡。患者家屬認為患者死亡系甲醫院、社康中心及乙婦幼保健院過錯行為所造成,遂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
  • 「津雲探秘」電話指導產婦在家分娩,家屬剪臍帶!快來學習!
    急救人員在車內傳輸患者信息患者未到,信息先到,醫生先到。120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無縫結合,實現了急診患者的快速反應,確定地點、到達、醫療救治一體化的生命急診急救支持體系。目前,天津市胸科醫院、北辰醫院、北辰中醫院、第四中心醫院、中醫一附院五家醫院已經與120急救中心實現了「告知系統」連接。
  • 家屬要求放棄治療後又索賠,急救中心被判擔責
    ,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中心派救護車和醫務人員到患者家中,醫務人員在患者家中進行心電圖檢查,認為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仍按家屬要求將患者送至人民醫院,當日患者經人民醫院宣告死亡。急救中心稱事發當天0:37接到電話,0:38下達指令,0:39急救車出發,0:50到達現場,此時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家屬要求將患者送人民醫院太平間,後急救人員與人民醫院進行了交接,全部過程沒有過錯。
  • 患者擅自離院竟死亡,護士脫不了干係?我就想問一句:憑什麼!
    隨即,李某向公安機關報案。 2015 年 9 月 1 日,李某接到警方通知,稱其父被發現於市郊某景區內,已經死亡,經屍檢,認定為高空墜落致顱腦損傷死亡。 家屬認為,作為醫療機構,在患者離開醫院長達十幾小時過程中,未盡到應有的管理義務,且在其家屬發現患者不在醫院後,仍未積極尋找並及時報案,與患者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 抑鬱症:躁鬱症並伴隨著暴飲暴食的問題,患者和家屬該如何應對?
    有一位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家屬發來一個問題,詢問我:「她說,她的孩子患有雙相情感障礙,並伴隨著暴食症,不知道如何來應對這麼一個暴食的症狀?問我該怎麼辦?如何治療?」關於這位家屬諮詢的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家屬所遇到的問題,今天就藉此問題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和治療建議。雙向情感障礙的暴食現象,我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這種暴食的情況,一般是在這兩種情況下出現的。
  • 患者背痛10小時後身亡,家屬:接診醫生過度診斷,拖延時間
    根據《今報傳媒》這篇題為《年輕小夥疼痛中煎熬10小時轉院途中身亡,家屬:就醫時醫生下班無法檢查,病情不確定開不了轉院手續》的描述,在接診之初,醫生便考慮到患者可能身患主動脈夾層,因為家屬看見醫生在開具的單子上已經下了診斷:主動脈夾層?
  • 朋友做手術,自己冒充家屬幫籤字,萬一手術出事了,要負責嗎?
    我們都知道做手術,都需要籤字一大堆同意書,告知書。這是因為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而這個同意,根據規定,本人意識清楚的是可以自己同意,如果意識不清楚,或者不方便向患者本人說明的,是應當向近親屬說明的。否則因為沒有告知,造成損害了,醫療是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
  • 從醫生的角度講:患者做x光檢查時,家屬應不應該在檢查室陪同
    眾所周知:X光檢查是現代醫學影像學檢查的基礎,也是影像檢查中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檢查,同時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項檢查。為什麼說大家熟悉呢,因為每年體檢最重要的一項就是x光胸片檢查。在做x光檢查時,有時會有醫生會告知家屬,需要在檢查室陪同患者。這時就會有患者家屬提出抗議,為什麼需要我們來陪同,這輻射怎麼辦,我還這麼年輕,對我的身體產生影響怎麼辦,尤甚者會和醫生產生糾紛,因為有時候家屬不陪同,醫生會拒絕接受這項檢查。
  • 哈爾濱發生院內感染致數十患者無法透析?患者家屬:醫院已重新安排...
    圖據黑龍江日報4月16日,一名哈爾濱市民爆料稱,哈爾濱市第二醫院發生新冠肺炎院內感染病例後,80餘名尿毒症患者無法正常入院透析。目前,紅星新聞記者從部分患者家屬處了解到,已接到院方重新安排透析的通知。同樣是15日,王女士接到醫院電話稱無法如期進行透析,「醫院沒說是否可轉院分散至其他醫院治療等,可是爺爺的病情拖不得,我們十分擔憂。」據王女士講述,目前她的爺爺已出現水腫、胸悶和心衰等症狀,可是她嘗試聯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以及一些腎病專科醫院,卻沒有醫院願意接收。
  • 尿毒症患者照常透析、早癌內鏡依舊能查:這家醫院如何做到疫情防控...
    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會有風險呢?消化科執行主任陳勝良解釋,「我們必然要在確保防護的前提下開展操作,內鏡中心採取了一系列安全防範措施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安全。」陳勝良提到的具體措施包括通過電話對預約患者進行病情評估以及流行病學調查,對於外地返滬患者,嚴格執行隔離期觀察制度;對於重點地區或流調疑似患者,建立檔案,儘量安排延後檢查;如果其中有病情緊急需要及時治療的患者,內鏡中心專設一間隔離檢查室開展檢查治療。此外,內鏡中心明確通知當日檢查患者嚴格按照預約時點分時段來院,且每名患者僅限一名家屬陪同,避免候診人群聚集。
  •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治療工作
    全文如下: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治療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響。
  • 家屬護理患者過程中會存在哪些誤區?
    我們知道,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怠慢不得。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患者家屬,由於他們對精神衛生知識了解太少,在護理患者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會對患者的診治、康復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