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不要臉」的畫風,讓豐子愷收穫了大量的粉絲,愛了愛了

2020-12-27 歷史知心人

抗日戰爭前夕,石門灣的氣氛十分緊張,大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一個年近五十的老頭子,一襲灰布袍子,樣貌清癯,出現在街道上。

不過,這麼個仙風道骨的人,舉止卻有些怪異,他雙手環抱,兜起的布長袍裹面鼓鼓的,在石門灣這樣的小地方,格外顯眼。

這個奇怪的老人一路輾轉,明目張胆地過水路,上了火車,有人向他投以目光。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任何有麻煩的跡象都會引起當局的注意,更不用說可疑的外表了。最後,一名便衣間諜盯上了他,一直跟蹤監視,帶著車去杭州。

沒錯,這個為了放生一隻雞,大費周章的老頭子,便是豐子愷。

他一出站門口,特務連忙上前,按了下去,伸手去拿手銬,厲聲喊道:「軍統的人,規矩點,你們現在懷疑通敵了。」老人掙扎著解釋說:「等等,你抓錯人了。」他們倆當時就在吵架。

這時,有人把他們拉開了,老人生氣了,從袍子裡掏出一隻雞,說:「我只是想來杭州做好事,把他們放生。」我怎麼能既是叛徒又是同謀呢?荒謬。

在解釋完原因後,特務才知道自己跟蹤錯了人,連連道歉,周圍的圍觀群眾也開心地笑了起來,一場鬧劇也結束了。是的,那個不辭辛勞救了一隻雞的老人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一生有四位良友:煙、酒、茶和唱機。可以說,酒是豐子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豐富了他的生活,為他的創作帶來諸多靈感與激情,在人生低谷時,也是酒,撫慰了豐子愷的心。

豐子愷嗜酒,但從不喝醉,他追求的是一種情調與趣味。三兩位好友把盞閒話,忘卻塵世的煩惱憂愁。

豐子愷在春暉中學任教時,課餘經常與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潛等在白馬湖畔聚會飲酒。大家邊喝酒邊聊天,有一次豐子愷忽然來了靈感,就作起曲來。因為沒有帶紙,他就用筆在自己的白襯衫上畫五線譜。好好的一件襯衫,再也洗不乾淨,但豐子愷照穿不誤。

後來朱光潛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那時我們都喜歡喝酒,因為酒後見真情,我最喜歡子愷雍容恬靜的態度。」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的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有從他的文字和漫畫來看,個人感覺先生是個詼諧有趣之人,在這就不細說了。

1.小時候,我們恨不得一夜長大。長大後,我們恨不得返老還童。

2.小時候,幸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3.小時候總以為,身邊的人永遠都不會離開。長大後才知道,人生就是不停作別,漸漸永失所愛。

3.小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主角。長大後才知道,我們連跑龍套都算不上。

4.小時候,我們總盼著爸爸回家。長大後,我們總盼著兒子回家。

5.小時候,一家人全寵著一個90後。長大後,一個90後要養活一家人。

一個「不要臉」的畫家

一天早上,豐子愷閒來無事,翻看起上海的「新聞報」,

不料,看到一篇文章赫然寫著《豐子愷畫畫不要臉》,把豐子愷氣的夠嗆,等到讀完,豐子愷卻笑了,原來妥妥的一個「標題黨」。

這篇品評有點意思,一沒罵,二沒批,通篇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吹捧豐子愷的畫法。

這種「不要臉」的畫風,反倒讓豐子愷收穫了大量的粉絲。

所以,在上個世紀三五十年代,豐子愷的漫畫算得上是國民的精神食糧。

除了「不要臉」以外,豐子愷的漫畫有種濃厚的市井氣息,說白了就是更接地氣。

豐子愷的散文寫的好,他的畫更是難得童趣

畫中的孩子們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跟著拉二胡的先生唱歌。雖然畫面上的人物沒有眼睛和鼻子,但讀者從他們揚著頭,張著嘴的神態中,仍能體會到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沉浸於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帶來的歡樂之中。

豐子愷的「不要臉」畫作,還得到世界大文豪泰戈爾的高度評價:「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麼,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豐子愷憑著自己的刻苦鑽研,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學習,在繪畫和文學上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即使一路上看盡冷暖,也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追求。

不管是作文或作畫,都需要用心領悟,調動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表達出來。 這可能就是他認為作畫不以畫得像不像來判定好壞。最難的就是看不到的那部分,承載著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他希望自己的每張畫在看看之外,又可以想想,要求自己的畫兼有形象美和意義美。形象可以寫生,意義卻要找求。

「意到筆不到」,並非欺人之談。豐老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非但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

▲噫,這人只有一個嘴巴,沒有眼睛鼻子!

豐子愷的畫,可能是當代中國最值得看的畫

如果要我在近現代畫家中,選一位最愛,我想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一個名字。

豐子愷。

真的,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我們這個國家曾經最美好的那些事物。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發達,城市的高樓越來越多,卻也越來越冰冷,灰沉,還有誰懷念以前「小橋流水人家」、「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景象呢?

豐子愷:讓人心靈豁然開朗的大師

由於「熱愛」和「親近」,我發現了一個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

一個大師卻能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

那麼他的愛也是博大而淳樸的!

保持一顆童心,

他就永遠不會老!

一個純粹的「老頑童」。

因此,在欣賞豐子愷大師的漫畫時,你能感到讓思想笑出聲音的智慧與幽默!

品他的詩,悟他的畫,賞他的文,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從未有過的豁然開朗!

隆重推薦豐子愷的《萬般滋味 都是生活》,真的是能帶來美好的一本書!!!!!

點擊下面連結就可購買!!!!正版包郵!!!!

相關焦點

  • 豐子愷: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
    豐子愷(1898.11.9-1975.9.15)1975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初十,「中國現代漫畫第一人」豐子愷逝世。四十五年後,豐子愷的原版彩色漫畫集《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出版,囊括目前發現的豐子愷原版彩色漫畫212幅,四色印刷,印裝精美。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一部豐子愷彩色漫畫集。
  • 豐子愷 生活在現代的「陶淵明」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在翻譯完豐子愷的著作《緣緣堂隨筆》後這樣評價他:「我覺得,著者豐子愷,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並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的緣故,我所喜歡的,乃是他的像藝術家的真率,對於萬物的豐厚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如
  • 走近大師——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 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六歲,在父親的私塾中讀書名豐潤。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新聞報》刊出一篇《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文章。讀者初看都非常生氣,以為有人惡意攻擊豐子愷和其作品。當大家讀完全文,才明白作者是故意標新立異,誇讚豐子愷的漫畫中人物的筆墨(文章轉載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1/ 請保留此標記)簡練,形象生動,常常不需要勾畫面部細節,單憑身姿就可以表達主題。
  • 像豐子愷一樣,把一顆童心貫穿生命的始終
    李叔同後來出家禮佛的人生選擇,也對豐子愷產生了很大影響。02 樸實畫風的形成豐子愷從師專畢業之後,和兩個師兄一起創辦了一所私立藝術專科師範學校。唯恐自己的觀念落後,影響了學校的發展,豐子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日本留學。1921年,豐子愷來到日本,並在那裡呆了整整十個月。
  • 曹彬︱豐子愷的佚詩和佚簡
    而此時,漫畫家豐子愷正熱衷於為各大書刊繪製封面圖。俞可能看到了豐子愷公開發布的潤例,遂持書請託。《紅豆集》封面即由同為紅豆迷的豐子愷執筆:一截蠟燭,一面銅鏡,一雙紅豆,配以緣緣堂畫箋,畫風清雅而切題,透出淡淡禪味。豐俞二君也因這樁雅事結緣。豐詩中說到「當年紅豆在,開匣慰相思」,並非因襲套語,他確曾多次從俞友清處獲贈紅豆。
  • 讀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
    豐子愷學貫中西,師從弘一法師,他的散文兼有平易淳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中小學教材,作語文教育典範,漫畫幽默風趣,深受人們喜愛。林清玄說,「從豐子愷先生那裡,我學到了樸素。」
  • 豐子愷藝術追隨者吳浩然在緣緣堂
    而如今,他卻因為豐子愷研究而有了驕人的成績:「這些年共出版了46本書,與豐子愷有關的佔三分之二,編著的多,包含海豚社影印版的豐子愷漫畫集32本。」不單于此,吳浩然的「豐味」繪畫和書法,受到豐子愷幼女豐一吟的悉心指導,已臻於「惟妙惟肖」的地步。他主持了多年的桐鄉市豐子愷紀念館也發生了讓關心豐子愷的文化藝術界為之感佩的變化。
  • 豐子愷漫畫欣賞
    1975年秋,"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病逝,距今已有40周年。作為遊藝於美術、音樂、文學、教育、宗教、社團多個領域的博雅文化人,豐子愷一生中的一百八十餘部著作長期貫穿著兩大突出特徵,一個是童心童趣的氣氛,一個是自然情境的流露。豐子愷早年曾師從李叔同,師徒二人在佛教文化與日本經驗的基礎之上,探尋並發揚了一種非政治的東方主義價值,達成了走向"兒童感"的創作共識。故而豐子愷筆下人物無論年齡大小均似有淳樸童心,既排斥基於欲望的倫理,亦反對過分抒情對日常生活的撕裂。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豐子愷作品《遊春人在畫中行》 豐子愷的「任性」可謂貫穿終生,當年「遊學」日本十個月,想到時間太短也學不到什麼,他索性「逃課」跑去逛展覽、聽音樂會、泡書店了。而就在這十個月裡,豐子愷的內心經歷了過山車,先是決定放棄畫畫,又因為一次偶遇,重拾畫筆。也正是這次偶遇,讓如今家喻戶曉的「子愷漫畫」埋下了種子。
  • 豐子愷的文人抒情漫畫與貓的不解之緣
    豐子愷(右)、劉質平(左)與老師弘一法師合影—如錢鍾書先生一般,豐子愷先生也是愛貓之人,甚至可以說是個「貓奴」。他一生養過很多隻貓,有「白象」「黃伯伯」「阿咪」……豐子愷與貓有緣,雖然自言並不是喜歡貓,而只是喜歡畫貓,但在他的筆下,貓卻在豐家扮演著重要角色。他除養貓、畫貓、寫貓外,還收穫了不少讀者送給他的貓,也因畫貓、寫貓在「文革」中遭到批鬥,即使如此,他畫貓之筆也未擱下。
  • 當春天遇上豐子愷……
    春天是一年的初始, 當下桐鄉正處於 一手抓疫情防控、 一手抓復工復產的關鍵期,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裡, 正如豐子愷先生的畫作 《好花時節不閒身》,
  • 豐子愷:孩子啊,如何有趣又單純地生活
    他歷經浮沉,目睹了世界的真相,可他依舊葆有童心,在困頓的生活發現可愛之處,用心、用愛、用善良,把寂寥過成了有趣。1975年9月15日,初秋的一天,這位「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因病去世。豐子愷先生用一生向我們展現了他的人生態度。
  • 中國現代畫家豐子愷作品欣賞,這個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
    ——豐子愷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 豐子愷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怍於人,無懼於鬼,這樣,人生 —豐子愷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他把初心印在了畫上,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 豐子愷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時間」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沒有抬起頭,來望望這急流的,前後的光景的能力 —豐子愷母愛
  • 豐子愷漫畫集
    豐子愷原名豐潤,他生下來後,由於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鄉讀小學時,有一次,鄉下要搞 麼選舉。
  • 豐子愷:做人得有點「童心」,遊學日本,「邂逅良師」
    豐子愷(1898-1975)是著名散文家、美術教育家、翻譯家和漫畫家,他愛子女是眾所周知的。先生的漫畫別具風格,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生動的圖像,文字平易,畫風純仁,有的漫畫作品直接就以他的子女作描繪的對象。
  • 上海書展|豐子愷目前唯一原版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上海報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
  • 民國第一貓奴豐子愷:一生寫貓、畫貓,還讓貓咪爬到自己頭上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名人愛貓、養貓。古有陸遊為貓寫詩:「隴客詢安否,狸奴伴寂寥」,今有張譯為貓開專欄《貓某某》,而國民時期也有一位愛寫貓、畫貓的貓奴——豐子愷!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但這些看起來頗有含金量的頭銜,卻不如他「貓奴」的名號聽起來響亮。
  • 【名家新作】吳仲堯:一鉤新月天如水——訪豐子愷故居小楊柳屋
    他該是這間小屋的主人,豐子愷先生吧! 民國大師無數,而豐子愷是難得的一位德才兼備的藝術家、教育家。沿著他一生的脈絡探尋,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在愛與慈悲裡成長的幸運兒。豐子愷出生於一個有染坊、有良田的大戶人家。殷實的家境沒有寵壞這個叫「豐仁」的孩子,良好的家教反使他成為知書達理、謙遜好學的少年。
  • 紀念豐子愷誕辰120周年:他為何讓人如此懷戀
    與之相反,豐子愷的藝緣,是感性的,趣味的,不可理喻的,也是不可救藥的。關於這一點,豐子愷說得很徹底:「趣味,在我是生活一種重要的養料,其重要幾近於麵包。」豐子愷的趣味,體現為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豐子愷自愧一直彷徨於藝術與宗教的十字街頭,是個不肖弟子,並感嘆自己「腳力不夠」,只能住在二層,對三層心嚮往之。  豐子愷的人生三層說比喻機智,且有中國文化特色。然在筆者看來,豐子愷儘管形式上沒有出家,一直停留在人生的二層,在精神實質上,豐子愷其實早已登上三層。與恩師李叔同的不同在於,登堂入室之後,豐子愷也沒有忘記二層。他在二三層之間,上上下下,自由進出。
  • 魯迅和豐子愷「撞譯」
    差不多在相同的時間段,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在《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同一本著作,兩位譯者幾乎同時翻譯,又同時出版,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  那麼,兩部譯著的質量哪一本更好呢?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