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旁的泡桐樹蔚然成林(資料圖)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怎麼也想不到,過去值不了幾個錢兒的桐木板製成古琴,竟能賣出18萬元的高價。焦書記當年帶領群眾治沙種下的擋風樹,如今成了農民致富的『搖錢樹』……」2020年12月23日,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徐場村墨武琴坊琴師徐冰興奮地告訴記者。
56年前,「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群眾種泡桐治風沙。56年後,泡桐蔚然成林,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目前,以民族樂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構成的「焦桐」經濟產業鏈年產值已達百億元。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說起「焦桐」無比自豪:「今天,中國民族樂器行業95%以上的音板取自蘭考泡桐,就連維也納金色大廳裡,也曾響起過由蘭考桐木樂器奏響的華美樂章。」泡桐民族樂器產業已成為蘭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昔日的貧困縣蘭考也成為馳名中外的「中國民族樂器之鄉」。
用泡桐木製作的民族樂器,音質絕佳。(資料圖)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20世紀80年代,一位樂師發現蘭考桐木風箱鼓風時聲音脆亮,是製作音板的絕佳材料,便請蘭考木匠代士永為上海樂器廠供應材料。在當時,一塊桐木板只能賣三四元,做成樂器之後竟能賣到四五百元。代士永發現樂器成品售價不菲,就辦起了蘭考第一家民族樂器廠,並逐步發展壯大為年產值上千萬元的中州民族樂器公司。在他的帶動下,周圍村莊的農民紛紛放下鋤頭,撥起了琴弦。代士永的鄰村徐場105戶人家中竟然開辦了90家樂器手工作坊,年製作古琴、古箏兩萬臺(把),成為全國知名的億元「民族樂器村」。
為了推動產業升級,由13家民族樂器製作規模企業組成的蘭考縣堌陽鎮民族樂器產業園區已形成規模效益。而佔地321公頃、一期融資8億元的蘭考音樂小鎮也初步建成。目前,蘭考已有不同規模的樂器製作廠近600家,古箏、琵琶、古琴等品種20多個,年產銷65萬臺(把),年產值20多億元,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蘭考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桐木資源,大力發展桐木板材加工基地和桐木家具生產基地,蘭考桐木拼板、貼面板等桐木製品遠銷歐美十餘個國家,桐木家具年產40餘萬套(件)。在蘭考縣城,總投資100億元的恆大家居聯盟產業園項目由傳統的家具製造和木製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品牌家居製造全產業鏈發展,品牌家居成為新時代蘭考的產業地標,被中國家居協會授予「中國品牌家居基地」稱號。
截至2020年12月,以民族樂器、高檔家具、桐木板材加工為支柱,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焦桐」經濟產業鏈在蘭考已經形成。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稿 屈豔枝 盧浩然)
來源:中國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