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秋敗茄子似毒藥,秋敗絲瓜勝良藥」,啥意思?

2021-02-22 史學界的9527

時值「處暑」,雖早已立秋,奈何秋老虎還在人間肆虐,我國很多沿海地區卻又遭逢暴雨侵襲,洪澇不斷。熱浪與雨水一同襲來,讓人不得安生。

但願救災前線的人們平安無事,不論怎樣時節,人都要美好、健康、積極的活著。因此,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需要了解一下。

如古諺所說:「秋敗茄子似毒藥,秋敗絲瓜勝良藥」,這句俗語有科學道理嗎?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

秋敗茄子似毒藥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秋天,必然是越來越冷的。隨著氣溫降低,人們開始增添衣物,而田地裡的水果、蔬菜則遭了殃。

萬物凋零,生命開始逝去,茄子也不能置身事外。沒來得及收穫的茄子,形體開始扭曲,口感開始急劇變化,最後徹底不能吃。

醫學研究表明,茄子中含有一種叫「茄鹼」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起到抗氧化和抑制癌細胞的作用,所以經常吃茄子,可以讓人變得年輕,減緩人體衰老。

隨著茄子老去,「茄鹼」大量增多,世間之物,大多遵循著物極必反、過滿則溢的真理。

「茄鹼」有益處,自然也有害處,對胃腸道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吃得太多甚至會麻醉呼吸中樞。當人體大量攝入茄鹼時,就會導致中毒。

慶幸的是,「茄鹼」毒性不高,而且就算是老茄子,忽略「似毒藥」的口感不提,只要你願意吃,還是可以吃的,只要不超過250克便可。

茄子是好東西,尤其在減肥圈子裡頗有名氣。在醫學上也是公認「減肥聖藥」,能夠吸收脂肪,合理的將茄子做成食物,人的確可以越吃越瘦。

不過也有一種謠言,說茄子生吃能夠「快速減肥」。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尤其是老茄子「茄鹼」大量增多,含量極高,此時若生吃的話,很容易出現急性中毒的症狀。

再者,能夠吸收脂肪的不是茄子本身,而是茄子中蘊藏的膳食纖維,溫度的變化,並不會改變膳食纖維的性質。

因此,「生吃」茄子不會有任何「減肥增益」的效果。而且若是沒有清洗乾淨,冰冷的茄子中還會藏有一定量的細菌,破壞人體免疫力,那可就真得不償失了。

秋敗絲瓜勝良藥

《本草綱目》記載:「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嫩時去皮,可烹可曝,老則大如杵,滌釜器,故呼為洗鍋羅瓜。」

絲瓜,宋朝以後傳入我國,妙用極多,且貫穿在絲瓜的整個生長曆程中。如絲瓜剛剛結果,可以去皮食用。當絲瓜老去,又可以當做「清洗球」,洗鍋刷碗皆可。

絲瓜的營養價值,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抗壞血病。這是很多水果都可以做到的一點,不過絲瓜中的維生素含量尤其的高,對各種缺乏維生素c的病症有奇效。

第二類,益腦、美容。美容常有有人提起,益腦則很少說到。對女性朋友來說,美容是重要的,與其花費重金在護膚的化學藥品上,倒不如多買些絲瓜,合理搭配飲食,由內而外的美容養顏。

加之絲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b,對於幼兒大腦發育以及老年人的大腦健康極有好處。因此,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不妨備下一些絲瓜當做食材。

第三類,抗病毒。近期我國因為病毒影響,很多人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時期,如今大部分城市開始復工,很多人回到了學校工作崗位上,但仍然不能放鬆警惕。

經常在外面工作的人不妨多吃些絲瓜,絲瓜中的提取物,對炎症病毒有明顯的預防作用。

甚至在絲瓜組織培養液中,醫師還提取到了一種可以抗過敏性的物質,對易過敏人群來說是一劑良藥。

與茄子不同,絲瓜不管多老都是可以吃的,當然口感也會發生變化。絲瓜老了會成「管絲狀」,可將其研磨成粉,放在湯中。

也可以將其撕碎放在鞋子裡,可以有效的治療腳臭、出汗等症狀。

「吃好」,是養生的幾大核心之一。很多人一提到「養生」,便想著買各種補品,補品雖好,補過了卻會傷害身體,若是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甚至會導致食物中毒。

倒不如把眼光放到生活中常見的果蔬上來,像俗語「秋敗茄子似毒藥,秋敗絲瓜勝良藥」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秋敗絲瓜勝良藥,秋食絲瓜的5個好處和2個禁忌你了解嗎?
    而且農村人常說「秋敗絲瓜勝良藥」,意思是說秋天生長的絲瓜像良藥,食用後對身體很有好處。那麼,秋天食用絲瓜具體有哪些好處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有句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人財散」,這話是啥意思呢?
    在農村,不少人都喜歡講俗語諺語,大家對俗語諺語也都不陌生。其實平日生活中,我們總能有意無意的說出幾句俗語諺語,或者從別人口中聽到一些俗語諺語,這些俗語往往能夠起到點明說話的中心內容中心思想的作用,使得平常的語言交流有了「起伏」的感覺。
  • 農村俗語「一親壞,九代敗,人要窮,斷六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廣大農村流傳著許多俗語,這些俗語由上一輩的人口語相傳,傳到我們這一輩時,大家如果不去仔細推敲,未必能真正理解,不能理解的原因,就連我們上一輩的人,也未必各個都能明白。而我們做這個系列的初衷,就是想重拾傳統俗語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便下一代更好地傳承。
  • 立秋將至,俗語「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啥意思?立秋分公母?
    立公秋扇子丟,立秋馬上要到來了,這種炎熱天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漸漸退去,而秋高氣爽也在不久的將來迎接人們的到來。今年立秋是8月7日,也是農曆六月十八,今年的立秋比去年提前了一天。而立秋馬上到來,人們都說「扇子丟,母秋熱死牛」,這是啥意思?立秋還分公母?
  •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面有了孫子以後,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穿過一件好衣裳。《藏羚羊跪拜》還記得嗎?這是我們在上學讀到的一則課文,相信惹的不少的莘莘學子們眼眶含淚。
  • 民間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究竟啥意思?到底準不準?
    民間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究竟啥意思?到底準不準?文|阿木木說娛樂我們華夏文明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雖然說在古代一直都是封建統治社會,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多思想觀念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古人是充滿智慧的。
  • 祖傳的油煎茄子餅
    一提起茄子,我就會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讓鳳姐餵劉姥姥茄鯗(xiǎng)時,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鳳姐告訴劉姥姥:茄去皮,切碎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 農村俗語「五樹進宅,人窮家敗」是啥意思?老輩人大智慧,有道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五樹進宅,人窮家敗」是啥意思?老輩人大智慧,有道理。農村俗話諺語相當多,每一句俗語都是很精簡,字數不多,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又能給後人帶來各種生活上的提示。這些俗語警句也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總結出來的,都是經歷過多少代人生活的經驗獲得的結論,又被一代代人口碑相傳留給了後人。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然而在民間卻有這樣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老祖宗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想必農村出生的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句俗語,字面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親家(大多數情況下指女方父母)如果經常登門拜訪,女兒在夫家就逐漸沒有地位。」乍一看這句俗語似乎過於武斷,那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民間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究竟是啥意思?
    中秋節將至,有些地方有這樣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說的是男人不能祭拜月亮,而女人則不能隨便祭祀灶神。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男女有別嗎?帶著這兩個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揭曉,這句俗語的內在含義。
  • 農村俗語:「玄鳥家中進,平安不用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玄鳥家中進,平安不用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頓時有一種一頭霧水的感覺,因為啥是「玄鳥」我不知道,「玄鳥」與平安有什麼關係我也不清楚。無奈之下,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所謂的「玄鳥」,其實就是指的燕子,也稱家燕。因為燕子的故鄉在北方,古人稱北方為玄色,所以,古時把燕子叫做玄鳥。玄鳥是一種益鳥,為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玄鳥的體型比較小,翅膀尖而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也不算太多。
  • 立秋將至,「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啥意思?今年是啥秋?
    前面已經說過很多關於三伏天的俗語了,但是關於立秋的諺語也有很多,都是農民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因為在過去我國農民都是通過二十四節氣裡天氣的的變化規律,來進行糧食的種植和農田的耕作的,這些俗語還是很具有參考價值的。在民間有「早秋丟,晚秋收,中秋熱死牛」的說法,那今年是什麼秋?
  • 民間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啥意思?
    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咱們一起看一下。
  • 後天立秋,農諺說:「公秋爽,母秋兇」,啥意思,今年是啥秋
    導讀:後天立秋,農諺說:「公秋爽,母秋兇」,啥意思,今年是啥秋?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現在正值中伏期間,天氣也是愈發的酷熱難耐,空氣悶熱得仿佛黏稠一般,讓人呼吸都感覺透不過氣來。按照民間的說法,萬物一切皆有陰陽組合而成,其中也包括立秋,所以立秋也是有陰陽公母之分的,而且按照農諺的說法,如果要是公秋的話,天氣就會比較的涼快,但如果要是母秋的話,天氣就會相對的炎熱那麼今年是什麼秋呢?萬物皆分陰陽,從而形成相互相成互補存在。
  •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文/豬友巴巴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 民間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啥意思?
    那為什麼民間的俗語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明明可以娶妻,為何不娶? 實際上《答蘇武書》所描繪的情景,是蘇武回國之後家中的悲慘情景,而「生妻」其實是指「年輕的妻子」,並沒有太多其他的意思。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到了宋朝以後,「生妻」逐漸就被人們認定為那些被休掉的女子,而且這類女子也逐漸被社會所拋棄,很難再嫁人。
  • 立秋馬上到來,農村俗語:「公秋爽,母秋兇」指的啥意思?
    立秋到來其實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而立秋則處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排名第十三個。  第二種是按照出現的月份判定,立秋出現在農曆六月則為公秋,出現在七月則為母秋。不管哪種算法,今年立秋都是公秋,因此俗語所說的「公秋爽」就是天氣會比較涼爽的意思。
  • 霜降將至,農村俗話說:「霜打的青菜分外甜」啥意思,有何道理?
    雖然有老話說:「霜殺百草」、「秋敗的茄子似毒藥」!但是,一些喜涼類的青菜,卻能像秋菊一樣能夠傲霜耐寒。這類青菜,經過風霜的洗禮,口感比沒有經過霜凍的青菜更勝一籌,吃起來更甜。比如,我們常吃的秋菠菜、大白菜、上海青、芥菜、烏塌菜等。
  • 俗語「五喜來家能人輩出,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啥意思?有道理嗎?
    你只有認真的學習,打心眼裡喜歡,才能真正的理解其真正的意思,才能全面的認識。就比如俗語,初聽覺得比較糙,但細細品味,才發現句句是大實話。因為它是人們千百年來勞動人們在實踐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道理。就比如下面的這則俗語「五喜來家能人輩出,五樹進宅人窮家敗」,現在聽來十分有趣,仔細揣摩又感覺有那麼一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