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秀秀
就像老一輩人說過,聽電匣子要是能帶在身邊隨時聽就好了,於是有了半導體收音機;聽收音機要是能看見人兒就好了,於是有了黑白電視機;看電視要是帶色兒就好了,於是有了大彩電。再然後有了家庭固定電話、「大哥大」,方便的手機將相隔萬裡變為近在咫尺。抖音、小視頻、網紅、微電影……「萬能」的手機將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圓了老百姓自編、自導、自演、自己製作視頻的夢。科技發展的今天,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偉大和無限的創造力,只有人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科技的進步像大浪淘沙,翻新、更替和淘汰了許多的職業,電影放映員就是其中的一種,雖然放映員的職業沒有消失,但是工作形式卻發生了質的變化。
開始熟悉放映員這個職業那年,我剛滿16歲。
我是69屆畢業生,因為屬「小馬」,跟著70屆又上了一年初中。1970年12月4日,我和閨蜜同時收到了塘沽區文教局的錄取通知書。當時,文化和教育兩個局合併為「塘沽文教局」,我分到局屬的塘沽影劇院,閨蜜分到新港俱樂部,都屬於文化系統,是事業單位,一上班就拿三十元工資。
塘沽影劇院是由塘沽人民影院、塘沽戲院(當時叫人民劇場)、塘沽電影管理站(後來的塘沽電影公司)、塘沽電影隊組成。單位工種有行政人員、業務員、售票員、服務員、放映員、跑片員、鍋爐工(供暖)等勤雜人員,單位核心辦公區設在塘沽戲院。
我和剛上班的小夥伴們先在戲院培訓學習,然後再分配到各單位,眼中的一切都那樣新鮮。
01塘沽影劇院的那些活兒
業務組工作
業務員按照電影公司對電影的片期和具體時間,確定本單位的電影安排(那時根本沒有各種戲劇演出,只放電影)。或到市電影公司先觀看影片,領會電影的宣傳要點,然後向美工提出具體要求,在影劇院的門前和前、側廳繪畫巨幅電影廣告、張貼布置廣告畫和影評,同時向經理室和各組下達《排片時間表》,並註明應到電影公司或哪家放映單位去跑片,作為各組安排上班人員班次的依據。此外著手組織售票人員留出機動票、發售團體票和個人票,同時處理換票和退票,售票口的牌子標明電影名及每日的場次,都是業務人員用毛筆蘸白色粉手寫。
售票員一般選用腦子靈活,基本上會說普通話的人員,每天不知要說多少話。最累的活是備票,就是用專用的圖章將電影的日期和時間挨個兒列印在一張張票上(塘沽戲院、人民影院的座位分別為916、520個),那飛快的速度堪比現在的銀行家數錢,令人眼花繚亂,還不能漏票,那幾日我跟著備票,手腕疼得吃飯竟不敢端碗,這都是真功夫呀!
場務組工作
檢票:當觀眾持票入場時,服務員要把票的副劵撕下來放在專用箱裡,並把數量告訴業務組。發現衣冠不整的人或叼菸捲、穿拖鞋的人禁止入內。看到可疑或通緝照片上的人員要記住座位號,及時報警。
找座:開演後帶觀眾進觀眾廳後要把二門的絲絨門帘拉嚴,防止漏光後影響觀影。一些觀眾來得晚,一進劇場黑漆漆的眼睛不適應,我們都要跟上一句「看腳底下」,要求說話要輕,腳步要輕,手電筒光線照著身後觀眾腳下的路,掌握好行走速度。遇到老人和小孩要牽手慢行,指引觀眾入排座時,手電筒不能照其他觀眾的臉,如果發現有在觀眾廳抽菸的,勸其掐滅或引導到側廳(或休息廳)。
疏散:遇有緊急情況掌握場內全部電源,迅速的引導觀眾從各門疏散。
溝通:將觀眾的觀看反應(指對電影的聲光質量)及時與放映室溝通。
失物招領:每場散後要清場,檢查場內有無危險品和觀眾遺忘的物品,對觀眾的物品保存好並對外掛失物招領牌告知。
衛生:觀眾入場後接觸到所有地方的衛生工作,衛生間和前廳是一場一清,前、側廳是一班一清(服務員分兩個班次),節假日前全體大清掃。工作量大的是劇場地面的清掃,如場次多,一天清兩次,晚班人員徹底清掃。
當時塘沽戲院有部分服務員是原塘沽京劇團下來的,很是風趣,她們掃地之餘把笤帚夾在兩腿之間,上肢擺出舞臺上的姿勢在那快速的「走臺步」,說是剛學戲時天天這樣練走臺步,如笤帚掉了就會遭到師傅的懲罰。我受她們樂觀的情緒感染,每次掃地也夾著笤帚走會兒,根本感受不到一天上班後的勞累。
機務組工作
進放映室必須換拖鞋,一推門機器的噪音和倒片的聲音就搶先入耳,說話要把聲音放大一些才能聽到。室內有兩個放映員帶著套袖坐在兩臺放映機旁輪流工作,好紳士呀。我迫不及待地問師傅:「銀幕上的影像怎麼才能動?」師傅指著機器講解著,我看到一本本的35毫米的(影片的寬度)電影拷貝在機器上從上到下高速地運行著,每秒竟然下行24個固定畫面(每個固定畫面是人與景的分解動作),高速形成了由靜到動的效果,強烈的光束照在影片上,透過放映鏡頭投放到觀眾面對的大銀幕上。室內還擺放了倒片機、硒整流器、電影擴音機、幻燈機等設備,還有洗手盆,更衣櫃。終於知道電影是怎麼放出來的了。
放映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考核後才有資格從事,掙技術工資。參觀時我摸著放映機從心裡就喜歡上了這個乾淨、神秘、有技術含量的職業。跑片員在那時是最辛苦的了,不論颳風下雨,騎著自行車,拎著好幾盒沉重的電影膠片拷貝瘋狂地穿梭在兩個放映單位的路途及上下樓之間,為了趕路不誤點,有時都闖紅燈了,這是每一個跑片工作人員最深刻的記憶。觀眾看20分鐘電影需要跑片員在兩個放映單位跑一個來回(兩本片),全程都在跑才能保證不斷片,是個實實在在的「長跑運動員」!
02流動電影隊
固定放映單位實習完又到流動電影隊去體驗。現在的影視片中看到的一群人,在露天廣場上看電影的情景,這就是流動放映隊的工作。下農村放電影是個辛苦活,村莊近的話,放映員就自己蹬著三輪車,車上放上幾十到上百公斤的放映機、電影設備和35或16毫米的電影拷貝、流動銀幕和繩子、手握的喇叭等,富的隊管晚飯,趕上窮隊就自己帶口吃的。遠的單位或村委會派汽車或馬車負責接送。
「我自行車騎得溜乎,平道敢大撒把騎,蹬三輪肯定沒問題,誰說女的不能蹬三輪,你們瞧好吧。」我穩穩噹噹地坐在三輪車上向電影隊的師傅們揮手吹噓著,可腳一給勁兒蹬,兩手變得就不是自己的嘍,僵硬的雙手只能往裡拐,車把根本扳不直,腳還在機械地用勁蹬,車轉起圈來,「哎呀……快讓我停下來,幫幫我!」周圍的人笑得前仰後合,沒人幫我,任憑車滴溜溜地轉,像演雜技。笑夠的人終於上前拉住了車,我狼狽的跳下車,讓三輪車徹底治服了。
後來師傅告訴我,不會騎自行車的人坐上三輪車重力是死的,來回往自己懷裡挒車把就能定向前行,因為三個軲轆支撐穩,會騎自行車的人靠自身平衡來穩定車,身子坐在車上重力是隨時活的,很快我就能運用自如的騎三輪車了。什麼?你不信?那你也演一把「雜技」就體會到了。
立杆子掛銀幕
這可是個技術活,綁成兩豎一橫的圓木架,結實地埋在地下,供銀幕支撐。放映員把系銀幕的繩子繞上幾圈用左手虛拿著,右手拿著繩頭的60公分處,朝著木架上梁「轉、轉、轉、拋」,同時撒開左手的繩子。繩頭像長了眼睛,直奔上梁繞過橫杆垂在地下。要拋兩次,兩人再同時往下挒繩子,銀幕慢慢升了上去,然後將繩子在豎杆上繫緊。「啊喔……」隨著孩子們的歡呼聲,回頭一看,銀幕前早已擺滿了佔地的大小板凳。
村裡會提供一個方桌和兩個高凳子,供安放機器和放映員坐,有的村還會給放映員送點土特產。村裡人把我們當作客人,因為我們給農民兄弟們不僅送去了電影,而且送去了精神食糧。有的人還熱情地幫我們拎東西、掛銀幕、備上水壺和水碗。演出前等村民來的差不多了,村長會拿著我們帶來的喇叭,先表示感謝。
電影開演了,村裡的大閨女、小媳婦、男女老少都穿著「盛裝」,有的還沒來得及摘下圍裙,有的剛洗完頭,圍著五彩的紗巾,熱戀的小青年不時偷偷地牽著手。到了夏天男人和小孩80%以上光著脊梁,周圍樹上、房頂上都是人,觀影的人們吃著炒黃豆,嗑著瓜子,端著茶缸子,如饑似渴的目光一致投向銀幕,進入劇情。趕上有政治題材的影片,放映員還要拿起話筒帶頭喊口號。有些淘氣的孩子跑到銀幕的背面看電影,我也好奇的溜到背面去看,因為在影劇院根本沒有這個機會,其實效果一樣,只是左右反過來而已。
聽我講述電影發行放映行業的工作,可能你也會和原來的我一樣認為「在這上班,天天看電影真美」,現在的想法有所改變了吧。在七、八、九十年代,當你坐在舒適的電影院裡,面對銀幕享受著電影劇情中的喜怒哀樂,不知幕後有多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者一年四季在辛勤的勞動,他們是一批勇於奉獻的文化工作者。
我如願以償,分配到人民影院當上了放映員。1972年,天津電影公司在天津大學舉辦了首期放映員培訓學習班,由全市各區選送在職的放映員參加,塘沽派了兩男兩女,我和閨蜜兩人還有兩個復員軍人竇哥和年哥。
03電影放映機
在天津大學的階梯教室裡,市影公司的王老師講電影放映機,戴老師講放映電工和擴音機,肖老師講發展史和幻燈片。我們系統學習了世界與中國電影發展史,學會了機器的故障排除和維修,增強了提高電影聲光質量的技能,並學會了製作幻燈片,體會到作為放映員的重任。我們住在學生宿舍,每周才能回家一天,老師沒有「架子」,還給我們講他們在這行中的笑話,講那時在市裡的幹部俱樂部和市影公司的封閉影廳看到的內部影片等,令我們大開眼界。我和閨蜜每次回津都要在百貨大樓那兒下館子,必點的菜就是「糖醋裡脊」,真好吃。
我當固定放映員時條件是很艱苦的,這是個表面光鮮的職業。衛生要求是第一位的,因為機器和影片必須保持乾淨。我們每班的放映員都要做放映記錄,對機器運行、放映聲光質量、影片修補、值班、跑片人員詳細記載。放映員是單位第一個到的,也是最後一個走的工作人員,映前要先跑機器,觀察運轉情況,映後要把機器擦乾淨並蓋好,如遇出現機器故障,就得連夜搶修,不能影響第二天的放映。我們放映員還要負責單位的所有電工活、節假日的彩色串燈布置等。
那時放映機是用電打火點燃兩根炭精棒的正負極進行照明(八十年代換的疝燈泡照明),每放一本影片(十分鐘),就要打開機器側蓋,手拿鉗子替換一根根燒得紅紅的炭精棒,機器燈箱裡的溫度超高,手不小心蹭上就會燙傷。機器工作時,放映員透過機器側蓋上的小玻璃窗鏡片觀察燃燒情況。遇到跳火或熄滅等情況,就必須打開側蓋馬上進行處理,耀眼的光照得眼睛半天才能恢復,還得打開放映窗看幾十米外銀幕上的影像是否虛實,調整好放映鏡頭,仔細聽觀眾廳內的電影音質、音量,加上機器噪音,一般放映員的耳朵和眼睛到老了沒有幾個好的。我現在在家裡就被人歧視為「聾子」,而且左眼遠視,到老還配上了眼鏡裝「老學究」!
那時從上一家放映單位跑來的影片是演完的,必須把片捯過來,才能上機器演。如果過去你有幸看到人頭衝下的片段,那就是放映事故,放映員忘了捯片的結果。有的片子比較破舊,我們捯片時手被劃傷是經常的事。影片的修補也屬技術性的問題,我們剪接影片時,要用刀子把分格線上的藥膜刮掉,再用刺鼻的專用膠水粘上,拿到嘴邊吹乾。
04那個時代結束了
電影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隨著技術的進步。2002年,美國七家大製片廠聯手成立了數字電影倡導組織,該組織的使命是「建立和記錄數字電影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推薦規範,確保統一的,高水準的技術性能穩定性和質量控制」。在數字電影的元年,《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在美國首次進行商業放映時,電影採用了基於TI公司數字光學處理晶片技術的放映機,從此,電影的信號就具備了直接進行數字傳送和放映的可能。
電影膠片流行了100多年,到了2014年初,隨著進口影片的熱映(因為進口影片基本都是數字拷貝),全國銀幕超90%數位化,放映行業大變臉。如今的數字拷貝,只需要一個U盤。和膠片電影說再見了,國內最大的上海電影技術廠於2016年10月關閉了最後的一條膠片生產線,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也隨之關閉。
一個時代結束了,放映員從「苦難深重」中解救出來,並且發生了質的變化。
曾經有位電影專業工作者精闢的評論:「今天的數字拍攝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實現膠片的效果,但在2012年那會兒,膠片所能呈現的陰暗過渡的層次,它的敏感度,是數字達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