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國父紀念館(攝影:張超)
▷有方本年度唯一的臺灣建築考察【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7期】即將招募,由臺灣最知名的兩位建築學者王俊雄、王增榮擔任學術領隊,行程涵蓋臺灣現當代最具代表性的10餘位建築師的30餘個作品,更安排有事務所深度交流。
本文由策展人、評論人、有方合伙人史建撰寫,他認為臺灣近十年來當代建築的特點是「沉潛」,即在持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保持對在地傳統的強烈關注。
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
文 | 史建
在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下,近代臺灣都市規劃與建築設計都是在日本人掌控中制定完成,公共建築以折衷主義為主流。1945年回歸後的幾十年間,公共建築復古(民族)主義盛行,由於脫離建築傳統語境,與同時期大陸國家主義建築(如北京十大建築)相比,這些建築(如圓山大飯店、故宮博物院、臺北忠烈祠等)大都顯得比例失當、語言怪異、工法粗劣。但是王大閎主持設計的國父紀念館(1965年),卻是在傳統形式中融入現代主義理念的劃時代作品。實施過程中,項目雖屢遭磨難而大失原意,但仍以其設計上的突破和精良完成度,代表了兩岸以民族主義為訴求的國家建築的最高水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父紀念館眼下不僅仍進行三軍儀隊交接儀式等紀念性活動,同時也是民間文化、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灣現當代建築中,結合當地氣候與文化語境的現代主義雖不是主流,但在王大閎(如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虹廬、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陳其寬(如東海大學舊圖書館、路思義教堂)、張肇康(如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王秋華(如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中心)等建築師的不懈實踐下,逐漸具備了堅實基礎。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因保存尚好、坐落地點相對集中,對大陸建築師具有重要的實地考察和借鑑價值。與日本當代建築代際關係和主流現代建築訴求明晰不同,臺灣近十年來當代建築的特點是「沉潛」,即在持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保持對在地傳統的強烈關注。近年來,諸如姚仁喜(如法鼓山農禪寺)、黃聲遠(如羅東文化工場、津梅棧道、櫻花陵園及入口橋、宜蘭縣社會福利館等)等一批建築師佳作迭出,設計語言日益不同於國際流行風格,尤其像黃聲遠在宜蘭的作品,具有傳統傳播媒介難以再現和訴說的與在地的咬合特徵,建築現場和設計事務所的考察,以及與設計師的交流,將成為非常難得的學習機遇。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攝影:AC)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攝影:張超)
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攝影:AC)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攝影:張超)
另外,在歷史建築與街區保護、再生方面,由於經濟先於大陸發展和理念先進,臺灣近十幾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不僅宜蘭的黃聲遠由建築設計而至景觀改造,臺北的迪化街(舊城保護)和寶藏巖(貧民窟保護)保育,也是專業與民間力量合力再生的成功案例。對於尚處於劇烈城市化時代的大陸設計師來說,相對於主流的歐美城市保護與再生經驗,臺灣經驗具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黃聲遠作品:羅東文化工場外景(攝影:AC)
黃聲遠作品:宜蘭縣社會福利館
黃聲遠作品:津梅棧道
通過這些臺灣現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作品,大致可以領略與大陸傳統文化相同而設計實踐迥異的臺灣現代建築之路,並親身體驗臺灣建築與都市的形式趣味、空間特徵、設計手法、材料觀念、建造方法,感受臺灣建築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特徵、精深的哲學思想與迷人的場所氛圍。
伊東豐雄作品:臺大社科院圖書館
編輯 | 張遠博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如需轉載本文請通過後臺與有方媒體中心取得授權。
投稿郵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現今日中國建築之現場』
微信號:有方空間(youfang502)
△掃碼或長按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
『最全面建築旅行資訊』
微信號:行走中的建築學(architravel)
△掃碼或長按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