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

2021-02-07 有方空間


臺北國父紀念館(攝影:張超)


▷有方本年度唯一的臺灣建築考察【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7期】即將招募,由臺灣最知名的兩位建築學者王俊雄、王增榮擔任學術領隊,行程涵蓋臺灣現當代最具代表性的10餘位建築師的30餘個作品,更安排有事務所深度交流。


本文由策展人、評論人、有方合伙人史建撰寫,他認為臺灣近十年來當代建築的特點是「沉潛」,即在持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保持對在地傳統的強烈關注。


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


文 | 史建


在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下,近代臺灣都市規劃與建築設計都是在日本人掌控中制定完成,公共建築以折衷主義為主流。1945年回歸後的幾十年間,公共建築復古(民族)主義盛行,由於脫離建築傳統語境,與同時期大陸國家主義建築(如北京十大建築)相比,這些建築(如圓山大飯店、故宮博物院、臺北忠烈祠等)大都顯得比例失當、語言怪異、工法粗劣。但是王大閎主持設計的國父紀念館(1965年),卻是在傳統形式中融入現代主義理念的劃時代作品。實施過程中,項目雖屢遭磨難而大失原意,但仍以其設計上的突破和精良完成度,代表了兩岸以民族主義為訴求的國家建築的最高水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父紀念館眼下不僅仍進行三軍儀隊交接儀式等紀念性活動,同時也是民間文化、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灣現當代建築中,結合當地氣候與文化語境的現代主義雖不是主流,但在王大閎(如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虹廬、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陳其寬(如東海大學舊圖書館、路思義教堂)、張肇康(如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王秋華(如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中心)等建築師的不懈實踐下,逐漸具備了堅實基礎。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因保存尚好、坐落地點相對集中,對大陸建築師具有重要的實地考察和借鑑價值。與日本當代建築代際關係和主流現代建築訴求明晰不同,臺灣近十年來當代建築的特點是「沉潛」,即在持有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保持對在地傳統的強烈關注。近年來,諸如姚仁喜(如法鼓山農禪寺)、黃聲遠(如羅東文化工場、津梅棧道、櫻花陵園及入口橋、宜蘭縣社會福利館等)等一批建築師佳作迭出,設計語言日益不同於國際流行風格,尤其像黃聲遠在宜蘭的作品,具有傳統傳播媒介難以再現和訴說的與在地的咬合特徵,建築現場和設計事務所的考察,以及與設計師的交流,將成為非常難得的學習機遇。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攝影:AC)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攝影:張超)


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攝影:AC)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攝影:張超)


另外,在歷史建築與街區保護、再生方面,由於經濟先於大陸發展和理念先進,臺灣近十幾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不僅宜蘭的黃聲遠由建築設計而至景觀改造,臺北的迪化街(舊城保護)和寶藏巖(貧民窟保護)保育,也是專業與民間力量合力再生的成功案例。對於尚處於劇烈城市化時代的大陸設計師來說,相對於主流的歐美城市保護與再生經驗,臺灣經驗具有更多的借鑑意義。


黃聲遠作品:羅東文化工場外景(攝影:AC)

黃聲遠作品:宜蘭縣社會福利館


黃聲遠作品:津梅棧道


通過這些臺灣現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作品,大致可以領略與大陸傳統文化相同而設計實踐迥異的臺灣現代建築之路,並親身體驗臺灣建築與都市的形式趣味、空間特徵、設計手法、材料觀念、建造方法,感受臺灣建築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特徵、精深的哲學思想與迷人的場所氛圍。


伊東豐雄作品:臺大社科院圖書館



編輯 | 張遠博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如需轉載本文請通過後臺與有方媒體中心取得授權。



投稿郵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現今日中國建築之現場』

微信號:有方空間(youfang502)


△掃碼或長按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

『最全面建築旅行資訊』

微信號:行走中的建築學(architravel)

△掃碼或長按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絕版招募 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7期(16年4月27日-5月3日)
    臺灣建築界的權威學者、評論家王俊雄和王增榮將繼續為我們全程解說。他們已與有方團隊在多年中建立了合作溝通的無間默契。無論建築師、學生還是建築文化愛好者,和親切而淵博的「大王」、「小王」同行,你都將以別樣而深入的視角看待臺灣的城市與建築。
  • 未嘗沉潛的現代
    ——1968 年,格羅皮烏斯贈王大閎手抄詩稿希臘詩人塞弗裡斯(Giorgos Seferis,1900-1971)著文 / 譚錚由史建策劃的「久違的現代:馮紀忠、王大閎建築文獻展」作為在上海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OCAT)開館以來首個建築展
  • 伊東豐雄臺灣建築作品漫遊
    「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5期:2015年3月29日—4月4日)學術考察之旅正在招募中!
  • 彳· 亍沉潛的現代行系列(二):先賢掌故巡禮
    路思義教堂側影在東海大學的體育館,看到了著名的洞洞館的前身實驗品,欄杆的洞洞在比例和疏密上完善之後,成就了後來的臺灣現當代建築的經典——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東海大學體育館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洞洞館)建築師張肇康先生,用掌握的現代建築語言勾勒了輪廓,又用感悟的傳統建築意匠填充了血肉。第一眼,並不能參透其中,再回味,用心漸漸呈現。
  • 臺灣最值得看的十座現代建築
    ~臺灣最值得看的十座現代建築~一直以來,臺灣並不是以它的風景秀美吸引遊客看膩了大陸如出一轍的建築,一定要去看看臺灣那些著名的現代建築。臺灣湧現了眾多有獨立思想的建築師,以姚仁喜、黃聲遠、廖偉立、楊家凱、謝英俊為代表,他們難得地被政府和企業所接受,將一代臺灣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思想表達出來,這是一份建築師的榮譽,更是一份屬於臺灣的厚重。臺灣京華城——雙龍抱珠
  • 橫店影視產業「補齊短板」大舉進軍現當代題材
    這是一部當代劇,也是今年初橫店影視城宣布暫停劇組拍攝活動以來,首部開機的現當代題材電視劇。這意味著,經過幾年的謀劃和努力,橫店影視產業在現當代題材領域迎來階段性突破。補齊短板未來在橫店能拍所有類型的戲 現當代題材的電視劇一直是橫店影視產業的「短板」。橫店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實景拍攝基地,全國每年約1/4的電影和1/3的電視劇在橫店拍攝。但眾所周知,這些電影和電視劇都是古裝劇,在橫店取景拍攝的現當代題材電視劇總數寥寥可數。
  • 有方絕版臺灣紀念明信片 餵,我們去森林裡讀書吧!
    2013年-2015年,有方「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考察歷經6期,即將迎來最終章。
  • 典藏推廣丨臺灣現當代藝術家重要作品亮相保利香港秋拍
    ,使得臺灣的藝術,更有一種跨越地域與文化的國際視角,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關注的事情。保利香港拍賣金秋10月,中國現當代水墨及紙上作品專場,專門挖掘臺灣現當代藝術家之重要作品,以學術引導市場的關注,對待當下市場情況,不失為一劑保險良方。
  • 臨時空出1個女生名額,這段緣份從臺灣開始
    恰逢張國榮主演電影《緣份》在大陸重映之日,有方「行走中的建築學」臺灣考察線路的最後一期——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7期(16年4月27日-
  • 他山之石:以臺灣為例看現當代戲劇發展規律
    在臺灣,京昆和現代戲劇交流很多,那些融合傳統戲劇和現代戲劇的作品如何歸類?我們在討論兩岸戲劇的時候,到底討論的是什麼?要不要切割現代戲劇與戲曲?為了便於說明,在此權且採取一個籠統的說法,所謂的戲劇,特指現代戲劇,偶爾會涵蓋戲曲部分,使用後者的時候,將另外說明。第二個問題是所謂「西方影響」。
  • 福建出版界紀念「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林良逝世一周年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在臺灣國語日報社董事長辦公桌前。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供圖 攝中新網福州12月23日電 (林春茵 謝宏瀾)洗澡,一根白髮,停電,遛狗,晚餐……這些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事情,在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筆下,無不瀰漫著家的溫馨,散發著淡淡的讓人回味的情感。
  • 臺灣旅行招募·黃聲遠特輯 黃聲遠作品漫遊
    「沉潛的現代:臺灣現當代建築」(第5期:2015年3月29日—4月4日)學術考察之旅正在招募中
  • 傳承與創新:2016臺灣設計中的傳統與現代論壇今日開幕
    屆時,十多位來自中國濰坊的設計精英,將前往臺灣展開考察之旅,探訪知名人文設計作品,體驗文創園區、設計酒店、 餐廳、民宿,深入知名設計事務所等進行交流;舉辦2016臺灣設計中的傳統與現代論壇,與臺灣的設計師們進行深入的分享和討論,促進兩岸設計界友誼和進步的同時,從整體上把握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 江文波:沉潛的詩人
    我讀後的印象是,他是個沉潛的詩人。所謂沉潛,我的理解是不驕不躁,潛入生活,沉靜地寫詩。當下塵世浮躁,詩壇也是亂象叢生,一顆詩心能夠沉潛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趙德潤的詩作中,似乎沒有重大的或熱點的題材,不知是刻意迴避還是詩人個人稟賦使然。
  • 夜讀 | 沉潛蓄勢,厚積薄發
    其實,做人處世,沉潛的日子相當於長長的助跑線,能夠讓我們飛得更高更遠。放眼古今中外,有很多沉潛蓄勢、厚積薄發的故事。很多人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後,披荊斬棘,終於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用道家的智慧來解釋,就是人要先學會沉潛,才能最終騰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便是深諳此道之人。元末農民戰爭風起雲湧,在幾路起義軍和較大的諸侯割據勢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東方國珍外,其餘的領袖皆已稱王、稱帝。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靜,他明白要想最終奪得天下,目前掩藏鋒芒,暫時沉潛,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他堅定採納了「緩稱王」的建議。
  •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作史,近乎於吳興國的生命史
    臺灣表演藝術評論臺 專案評論員
  • 以藝術之名去臺灣赴一場與建築大師的浪漫邂逅
    九次漫遊臺灣,親身體驗嘗試不同於以往的度假方式,讓旅宿時光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建築藝術 /  Arch.比如臺灣的臺中和臺南,一直覺得這兩個地方有臺北沒有的美,充滿藝術氣息的寧靜美。旅行不僅僅是遊玩,而是與美好的人和事物相遇。散落在臺中和臺南各處的獨特建築物,充沛飽滿的設計與創意,散發出的能量總能給人意想不到的視覺衝擊,令人百看而無倦意。第九次來臺灣,追尋著建築大師的足跡,赴一場令人嘆為觀止又優雅極致的建築美學之旅。
  • 玩轉馬賽克,當代建築中進擊的藝術
    作為已知的最古老的裝飾藝術之一,馬賽克最早是由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在建築裝飾中使用的。20世紀後,它與建築一起重新出現在現代藝術中。用各種顏色的小石頭、玻璃和陶瓷片排成牆、地板、天花板等形成繪畫和裝飾,就是所謂的「馬賽克」。
  • 「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空間敘事——國內外當代建築展覽...
    01展覽正式開幕2020年9月19日下午16:30,「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和「空間敘事——國內外當代建築展覽影像展」同時在合美術館開幕。眾多建築領域代表、藝術家、政府嘉賓,企業代表、媒體等,齊聚合美術館,見證了本次展覽開幕。
  • 跟著美學大師遊臺灣 | 12月「花現」生活美學之旅報名中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設計師安藤忠雄的第一座美術館獻給了臺灣,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的三角形哲學現代空間,每一處都充滿了奇妙與創新。林懷民介紹,《關於島嶼》由蔣勳朗誦楊牧、劉克襄等當代作家描繪島嶼的文字,這些描繪臺灣山川、河流、動物、植物、地名的漢字,逐漸拆解、堆積、流淌,宛若星河,匯成舞臺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