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第3頁:
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
一是保留原有學習科目,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二是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
三是進一步明確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
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
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
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四是合理確定各類課程學分比例,在畢業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對原必修課程學分進行重構,由必修課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既保證基礎性,又兼顧選擇性。
從以上「課標」內容我們可以看出:
1 新修訂版在課程設置上,最大的亮點是增加了「選擇性必修課程」。舊版的「課標」只有必修課和選修課。新版增設的必選的選修。這點可能有些老師會問,既然是必修,為何又要選呢?因為發展方向不同。從定義上看,首先這些課是必修,意味著必選。但並非全部要學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來選擇,達到學分的要求就可以。
2 增加了外語的語種,即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這也是適應全球貿易往來的實際需要。
3 學的課未必都要考。新版的「課標」說到:「選修選考」,就是說,必選的選修可以也是選讀的才考,不選的就不考;對於選修的選修課是「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學生可以純粹為了興趣而學,而不一定是為了應考而學。
4 按學分制選修課程。以前,學分基本都出現在高等教育。現在普通高中也引入了學分制,學校可以開始很多課程,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和特長選學,修滿學分就可以高中畢業。這樣有什麼意義呢?在一定程度上說,學生可以不用擠同一條獨木橋了。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不同而選不同的課,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在高中選課的時候,大家就分開了,「各走各的陽關大道」。
以前,所有高中學生都是學那六門課,學的一樣,考的也一樣。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專才是最吃虧的。比如,一個在物理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在新的課標理念下參加高考,他不用跟所有高考學子比高矮,只跟都是選物理方向的「專才」比,一下就少了很多科科都高分的「學霸」。而對於高校來說,這樣也更有利於他們招到合適的人才。
總的來說,新版「課標」在課程設置上,給廣大學生實際地減負了,對於學有專長而不是所有學科成績都那麼好的「偏才」學生來說,的確是大利好。
(新《課程標準》學習筆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