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中物理課程設置演變
1978年,在撥亂反正、大力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與教學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物理教學大綱》。這個大綱對知識學習的要求比現行大綱的要求要高。例如,歐姆表、惠斯通電橋、電源的輸出功率、含反電動勢的電路,都在要求之列。1983年又頒布了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的教學綱要,把教學要求分為「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與之對應,出現了「甲種本」、「乙種本」兩種教材。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傾向。在這以後,由於高考命題以乙種本為標準,甲種本遂停止出版。這一階段,多數學校以高考為目的進行教學,出現了過早劃分文理科的現象,許多學生只學過力學之後就停止了物理課的學習。
1990年為了改變許多學生學不到「較完全的物理知識」的現象,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教學大綱,規定高一、高二兩年全體學生學習「必修物理課」,高三年級,報考理工科大學的學生學習「選修物理課」。這個辦法在實施上有些困難,因為許多內容,例如圓周運動,在高一物理課中只能學角速度、線速度,而向心力等內容則要到高三再學。教師說這種情況是:話到嘴邊留半句。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多數學校都是把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弄個打通學習。
1997年,原國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兩省一市開始試驗新課程計劃,1999年在進行修訂以後,這個課程計劃及各科教學大綱的「試驗修訂本」擴大到10個省市試用,2001年擴大到25個省市,稱為我國高中課程的主流結構。在這個計劃中,物理課由「二一分段」改為「兩類物理課」,開始出現分類型、有選擇性的思想,學生可以學習1類物理課和2類物理課,1類物理課是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標準,是高中會考的依據,2類物理課是較高要求的物理課,是理工科大學入學考試的依據。
由於學生入學時對自己的能力傾向不完全了解,也難以決定將來是否報考理工科大學,所以,兩類物理課在高一的學習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同時由於學習2類物理課的學生要按1類物理課進行會考,2類物理課的內容完全覆蓋1類物理課。
兩省一市方案是建國以來比較大的一次高中課程改革,從物理課程的角度看,它首次體現了分種類、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意圖,儘管不夠徹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還需要改進,但它仍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999年的試驗修訂版增加了「課題研究」,並且規定為必學內容。它的出現引起了廣大物理教師極大的興趣,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嘗試並獲得相應的經驗。它與課程計劃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一起成為這一課程方案的亮點。
普通高中課程現狀調查
調查樣本:新課標調查範圍為北京、遼寧、江蘇、廣東、黑龍江、江西、廣西、河北、山西、寧夏等10各省(市、區),調查的研究對象為不同層次學校的學生樣本14036名、教師樣本1650名、校長樣本158名,結果顯示只有9.6%的學生表示喜歡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
通過調研發現,大約58.3%的學生每天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到0.5小時,22.1%的學生表示幾乎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只有15.5%的學生每天能夠自由支配時間多於1小時。
從課堂教學方式上來看,86.7%的學生表示喜歡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學等主動學習的方式,只有12%的學生喜歡老師講授。
學生的作業也大多以練習記憶為主,實踐性、探索性的作業佔比極少。69.4%的學生對公布考試成績明確表示緊張、害怕和討厭,有40.1%的校長表示公布成績對學生有消極影響。
對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認識
我國高中物理教育的基礎紮實,成績顯著,學生的數理運算能力強,就像楊振寧所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較系統,比較完整,漏洞較少。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國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單一,問題突出,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多,單純為分數而戰,思維不靈活,缺乏創新精神。教師不喜歡學生有不同想法。學生不習慣質疑,質詢和考證,楊振寧說:「我們的教育不打破填鴨式教學,就沒有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分數論英雄,我們可能失去愛因斯坦」。
這些問題主要在於我們教學的方式幾十年如一日,課程設置沒有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空間,教育體制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做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