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問:小學三年級數學題會做嗎?你可能怒不可遏: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君且息怒,請計算:下題漢字各代表什麼數字?炮車車炮—車9車=9車9。實話實說,面對題目,我如墜雲霧,被那「車」轉暈了,被那「炮」打蒙了,最終在網上才找到答案。
多年來國家一直要求減輕學生負擔,但實際情況不減反升,課程設置難度不斷加碼,作業題目越發刁鑽,學生解不出,只好由家長代勞或者求助網絡,這對孩子有何益?也許有人說,只要學過奧數,解這種題便是輕車熟路。可是學校課堂並無奧數,得上補習班,這導向對嗎?
「網紅教授」鄭強曾說:把小孩弄來培訓,做大人都做不出來的題目,這樣摧殘式的培養,對我們這個民族有什麼益處?奧賽冠軍,我們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後沒有一個喜歡這個專業的。為什麼?把他們心情搞敗了、口味搞敗了,對這個學科的熱愛、興趣搞沒了。將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習題過難定義為「摧殘式培養」,可謂入木三分。近來朋友圈一條微信令人戳心,有個家長聽孩子抱怨:媽媽,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7點10分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做作業要到11點半,不是一天,是12年啊!
筆者是老三屆高中生,縱向比較,現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程是當年初中三年級的內容。當時學習難度低些,但基礎打得紮實,老三屆不也培養出了千千萬萬有用之才?不可否認,如今孩子聰明,但並非個個那麼「絕頂」。難度畸高,一個概念還沒搞懂,下一個概念接踵而至,學業成了夾生飯,表面上進度快了,實際上是拔苗助長。實在不懂,只好花錢去補課,杜絕有償補課不就成了空話?難度太高,學生哪有精力去鍛鍊身體?哪有閒心去發展個人特長?疲於奔命,嘗不到學習的甜頭,不是會產生厭學情緒嗎?搞壞了身體,分數再高又有什麼用?許多好政策豈不只能是「看起來很美」?但說句公道話,這不能全怪學校、老師。不做難題,考不出高分,將來進不了好大學,豈不誤人子弟?換句話說,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從源頭抓起,把課程難度降下來,同時,改革教育評價體系。
對社會的高度關切,黨中央國務院近日作出回應,連續發文要求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和美育工作,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更可喜的是,跟過去那種「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迥然不同,目前由上而下、有破有立的教改舉措已經按下「快進鍵」。
部分省市開始試點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利用中考指揮棒,倒逼學生掌握藝術知識、提升藝術素養。教育部正在研究,中考體育將增加分值,不再只佔30分,而與語數外相同。我省各地教育部門將對高中學校分類辦學和特色發展進行總體布局,以科技、人文、體藝、綜合等為主要辦學類型,確定本區域普通高中學校所需辦學類型,引導高中學校各自確定特色建設方向,實現錯位發展。
有網友表示「悲觀」,認為文件是好的,但「唯分數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強大的社會基礎,糾正過來絕非易事。還有人擔心,體育、美育受到重視後,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學生負擔。這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據《北京日報》消息,近來跳繩培訓班在不少城市十分火爆,「一對多」的大課得200元一節,「一對一」則飆漲到2000元一節。
更多網友表示樂觀,認為對我們的體制、能力要有信心,只要真正想做、下足功夫,就一定能做到。國家教育新政是一場移風易俗的革命,產生一些不同看法在所難免。筆者贊同「樂觀論」。「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多地教改已經起步,起步就是進步。只要全社會協同一致,不懈探索完善,假以時日,一定能讓教改取得成效,讓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脫穎而出。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