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康PK美年(二):毒丸雖難擋競購 但勝負仍難料

2021-02-12 i美股

(非常長的一篇分析,摻雜有大量的主觀想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歡迎認真看完全文的拍磚討論)

11月29日$江蘇三友(SZ002044)$ (美年大健康)以高出$ 愛康國賓(KANG)$ 第一輪私有化報價23.6%的競價方案狙擊愛康私有化,此後愛康創始人張黎剛和美年創始人俞熔各寫一封公開信叫板,而12月2日,愛康國賓出了反擊美年大健康第一招——傳說中的毒丸計劃。毒丸計劃是美股市場反惡意收購的慣有手法,而愛康在短短三天內就拋出了毒丸計劃,反應速度之快出乎很多人意料,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張黎剛保衛愛康控制權的決心,說明兩家公司要走在一起估計有一定難度。

毒丸計劃主要是保護管理層,對中小股東是不利的,尤其是愛康國賓,本來管理層就是想收購中小股東的股票,此時拋出毒丸計劃無非是給第三方競購設置障礙,但是好在「此毒丸非彼毒丸」,愛康這個毒丸計劃並沒法阻止美年的競購!詳細看愛康的毒丸計劃公告http://xueqiu.com/6654628252/61046654,該毒丸雖然賦予了愛康現有股東低成本稀釋惡意競購者的權利,但是這個權利是可以被獨立委員會以非常低的成本贖回的,獨立委員會仍然會繼續接受和評估其他有利於中小股東的第三方競價方案。

愛康此時拋出毒丸,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美年直接收二級市場股東的股票,因為愛康的股權相對很分散(張黎剛持股12.95%,第一大股東何伯權持股13.23%,新加坡GIC持股5.96%,剩下沒有超過5%的股東),所以對於張黎剛來說,如果美年直接從二級市場收購足夠多的股票,然後改組董事會罷免CEO的風險還是有的,而毒丸計劃則首先規避了這個風險。

所以說,愛康拋出的毒丸計劃並非排除第三方競價,只是把難題拋給了獨立委員會,這是真正考驗中概股獨立委員會的時候了。愛康的獨立委員會由DCM的盧蓉、長江商學院的齊大慶、清科的倪正東組成,這三人在國內的口碑都還不錯,也都是商界精英,所以我傾向於這個獨立委員會足夠獨立,不太可能直接拒絕對二級市場股東更有利的方案而選擇更低報價的方案。

之前我認為愛康和美年的這場PK可能會有三種結局:1是愛康賣給美年;2是愛康撤銷私有化同時拒絕第三方邀約;3是愛康和美年競價。

目前來看,1的概率幾乎沒有,道理也很簡單,美年在A股的市值已經接近400億人民幣,俞熔持股超過30%,而愛康目前市值僅70來億,張黎剛持有12.95%,美年+慈銘的營收和利潤規模加起來不足愛康的兩倍,這樣算的話估值差太大,兩邊完全不對等,而要愛康答應合併,必須給足溢價而且必須給現金(美股和A股沒法直接換股),美年要給足讓張黎剛滿意的現金收購價估計不容易,而且考慮到張黎剛在愛康的持股目前相對比較少,這個情況下把公司賣給美年的概率更低了。

2存在理論可能性,但我認為概率也相對比較低,主要是出於商業競爭的邏輯來判斷,健康體檢行業是重資本投入行業,而且目前是中國健康體檢高速發展並開始出現整合的階段,資本能力對公司跑馬圈地非常重要,美年在A股借殼上市以後的高市值並由此衍生出的低成本融資能力,估計也是愛康想私有化回A的重要推動力,如果僅僅因為美年的狙擊就放棄了私有化回A的戰略,那以後這條路就徹底被堵死了,而且在美國市場的資本信用也因為此次私有化和撤銷私有化被打打折扣,留在美國的融資能力會更弱。所以我認為愛康直接撤銷私有化的概率比較低,即使真的要撤銷私有化,那也是和美年進行競價PK後,實在打不過了才會考慮的下下策。

剩下3——愛康和美年進行競價戰,我認為是大概率事件!

相信有人馬上會問,愛康最早出17.8,目前美年出22,如果愛康加價到24,那美年加到25,然後愛康又加價,美年又加價...那不是沒完沒了了嗎?這個肯定也不會,不管是愛康還是美年,出錢參與本次私有化的都是聰明的機構投資者,本質上都是要賺愛康的美A估值差(也不排除個別戰略股東有更深的考慮會更願意花錢),兩邊競價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就是以該價格私有化回A是否有利可圖的臨界點(以下為方便討論我毛姑姑假設這個臨界點是100億人民幣),而這個臨界點對於兩邊的參與方來說並不是一樣的,主要考慮雙邊的投資收益比,接下來重點分析兩方競購大戰的各自勝算。

最開始,我和很多人的觀點一樣,覺得如果愛康和美年發生競購大戰,愛康的勝算會非常低,主要邏輯是美年在神A股恐怖的400億估值PK愛康目前的70億市值,估值差太大,幹贏愛康實在太easy了(以至於曾經有過愛康會不競價直接撤回私有化的擔憂),但現在回想下這種想法有點圖樣圖森破了...

雖然美年在A股的市值高達400億,但這只是400億的股票市值而不是隨取隨用的400億現金,美年收愛康的資金都是要通過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增發來募集,不是向A股散戶公開募集,定向增發100億是參與者先按照400億估值的市價(或者打一點折扣)先買美年的股票,然後美年再用這筆現金去收愛康,對於參與定向增發的機構來說,美年當前的市值越高,其實投資回報率是越低的,我們假設美年以100億拿下愛康後市值衝到1000億,那定增參與者的投資回報率是100%(1000/500-1=1);而愛康這邊,雖然沒有美年在大A股這麼高的估值,但是市值小也就意味著基數小,如果張黎剛找到願意參與的資金合作,同樣是以100億人民幣完成私有化,回A以後對比美年的估值假設漲到300億人民幣市值,那麼參與愛康私有化的投資回報率是200%(而且相對美年漲到1000億投資回報率100%會更容易實現)。所以從參與私有化的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美年反而因為400億的市值基數過大而拉低了投資回報率。當然,投資回報率不是唯一考慮因素,我們可以看到參與美年競購愛康的美年買方團裡,除了紅杉以外,平安、太平洋、凱雷、凱輝等都是美年的老股東,如果幫助美年完成和愛康的合併,那他們投資美年的總體回報率會更高,如果讓愛康順利回歸A股後和美年進一步競爭,也增加了美年未來競爭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估值,對於美年的老股東來說,支持美年的意願會非常強。

這麼分析下來,其實張黎剛的牌面並沒有那麼差,目前國內錢多,只要找到願意支持他的金主,愛康私有化即使提價到100億人民幣,回A以後的投資回報率仍然會很不錯,相信找到錢也並不難。

當然,以上算參與美年定增和愛康私有化的投資回報率的方式也有待商榷,稍微調整下口徑投資回報率的差異會很大,比如美年收了愛康以後有可能漲到2000億,愛康私有化回A股存在還存在稅收成本、時間成本、不確定性風險、借殼成本(如果是借殼的話),參與美年的定增鎖定期很短,而愛康從私有化到再上市到解禁可套現,時間會很長(至少三年),從而影響年化投資回報率。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因為張黎剛的持股只有12.95%(但有34%的投票權),愛康老股東的態度很非常重要,翻了下愛康的股東結構,有兩個股東可能會很關鍵,一是目前持有愛康13.23%的第一大股東何伯權,雖然目前何伯權還不在買方團裡,但是何伯權是愛康非常早期的投資人(之前也已經搞過7天的私有化並成功套現),估計會是站在張黎剛這邊;二是復星,復星目前持有愛康286萬股,持股比例約4%,健康體檢資產對於復星來說有一定的戰略價值,美年那邊因為已經有凱雷、平安、太平等眾多實力雄厚的股東,愛康相比而言就顯得更具吸引力,所以復星也是愛康有可能可以重點爭取的股東(呵呵,個人非常期待2014年復星和凱雷在和睦家私有化的競購大戰再度上演)

所以總體而言,愛康和美年的競購PK,誰贏誰輸還很難說(當然美年即使此次競購不成功,也讓愛康管理層多付出了不少成本,從這個角度看美年不管如何都是贏家)。

最後還需要考慮這個案子的整個時間周期,總體而言,時間拖得越長,對愛康是越不利的,所以從張黎剛的角度,越早結束這場戰役越好。而且我認為@張黎剛 如果能加快私有化的進程,可以降低各種不確定性,反而贏得這場戰役的概率越高。建議@張黎剛可以參考銀潤收購學大的案例,採用兩步並一步的私有化回A方案:找到一個支持愛康的投資者,在A股控制一家殼公司,然後由這家殼公司做一個定向增發,向愛康發起私有化併購邀約與美年進行競價(如果A股監管層面允許的話),然後愛康買方團再參與這個定向增發(和學大銀潤交易模式類似,管理層做第二大股東,讓買方團控殼的這個機構做第一大股東,這樣規避了借殼,收購價格不受證監會對市盈率的限制),這麼做有幾個好處:1、兩步並一步加快了愛康私有化進程,同時增加了再上市的確定性(其實按照愛康現有的股東結構,即使沒有美年的競購,學大銀潤模式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2、時間短+確定性強以後更有利於吸引資金參與愛康私有化,參與借殼上市定增的資金需求要遠遠高於參與私有化的資金需求;3、有了一個A股殼公司的平臺以後,完全和美年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而且因為殼公司市值基數低,反而有優勢(註:純屬個人胡侃的一個建議)。

最後最後,作為$愛康國賓(KANG)$ 的美國股東,不管愛康最後是選擇哪一個買方團採取哪一種方案,都希望這個過程是一個公開公平透明的交易,並且充分考慮美股二級市場股東的利益,也希望愛康國賓的獨立委員會能夠代表二級市場股東充分行使公平評估和監督的作用。

(持倉聲明:發布時持有$愛康國賓(KANG)$ 的多頭倉位,不持有$江蘇三友(SZ002044)$ ,所有言論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美年大健康和愛康國賓再度「對決」,馬雲才是終結者?
    此次事件的另一個相關方美年大健康,截至記者發稿未公開發布相關聲明與文章。美年大健康和愛康國賓的恩怨由來已久。從愛康國賓CEO張黎剛多次自曝、吐槽體檢行業「內幕」「誤區」,到愛康國賓實名舉報美年大健康收購慈銘體檢違反《反壟斷法》,再到愛康國賓私有化過程中美年大健康多次提出收購要約。「兩家公司原本主戰場不一樣,但畢竟是民營體檢行業的老大與老二。
  • 美年大健康也不「健康」了
    真正不可預測的是阿里減持動作發生後,美年大健康與愛康國賓兩大民營體檢巨頭的正面交鋒。 言外之意,美年大健康與愛康國賓可能會有產生合併或者重組。且不說,愛康國賓是美年大健康的死對頭了,就算是一般關係,可能也會因為忌憚美年大健康的暴雷商譽而避而遠之,也難怪此消息一出,愛康國賓火燒雷霆,立馬向國信證券發出律師函和實名舉報公開信,稱"該研報的分析師未能審慎核實信息和數據來源,涉嫌傳播虛假、不實、誤導性信息。"
  • 吳優:四川隊VS京冀聯隊 針鋒相對 勝負難料
    四川隊 許文章另一位小將來自京冀聯隊的王禹博堪稱棋壇新銳,勇摘第四屆智力運動會少年男子個人冠軍,2019年全國象棋少年錦標賽男子甲組冠軍。在上一輪與河南隊的對戰中,雖時間緊迫棋面處於劣勢,他頂住了曹巖磊大師的攻擊,開局應對的非常熟練,第三盤包幹賽贏得也乾淨利落。細微之處見功夫,確實是位實力不俗的小將,將來一定會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期待這兩位小將在兩隊接下來的對陣中能有更為出色的表現。
  • 大張偉PK薛之謙勝負難料,還遭薛之謙鐵粉無視,真是扎心!
    薛之謙2016年參與錄製了34檔綜藝節目,居所有明星之首。而大張偉參與錄製的綜藝節目接近30檔,比薛之謙略少,屈居第二位。如果以數量來分高低,2016年薛之謙比大張偉略紅;可是到了2017年,薛之謙PK大張偉已經勝負難料了!因為2017年薛之謙參加的衛視綜藝節目不算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只有《王牌對王牌》和《金曲撈》,還有什麼?而大張偉呢?
  • 朱慧慧:「毒丸條款」:國際法合規性研判與中國對策研究
    3、機會喪失理論在「毒丸條款」合規性研判中的適用如前所述,機會喪失理論可解釋某些國際法規則的設計和適用問題。在論證因果關係的過程中,某行為如果侵犯了其他主體的權利或法益,雖未損害已然存在的利益,但損害受害主體獲得利益的機會,則應當認定該行為與被損害的潛在利益,也即機會喪失,存在因果關係。
  • 愛康國賓實名舉報背後:美年健康股東頻繁套現 雙方已纏鬥多年
    與此同時,美年健康實控人俞熔的一致行動人徐可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133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34%,套現近2億元。而此次舉報方愛康國賓,與美年健康纏鬥多年,曾對簿公堂。美年健康頻遭股東減持,前三季度虧損超5億作為被舉報方,美年健康日子並不好過。
  • 墨加捏鼻子咽下的美國「毒丸」,是針對中國的「定向殺傷」?
    2018年11月30日,美墨加協定取代北美自貿協定,並於2020年7月1日正式生效。相較於NAFTA,USMCA存在幾個公認的「毒丸條款」,並且,自籤署前的討論階段就引發激烈爭議。加拿大和墨西哥為何明知「32.10條款」是「毒丸」,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往下咽呢?2018年10月7日彭博社一則評論道出要害:依賴性。加拿大和墨西哥從NAFTA中獲得許多經濟發展便利,卻也為此付出了「對美經濟依附性增加」這一巨大代價。
  • 美的愛康公園天下|產品解讀—人生當璀璨,不負生活不負卿!
    美的愛康公園天下雲頂,以城央精粹,勾勒回歸自然的理想人居。這一次,也同樣迎來一席珍品——20號樓央景樓座,集合了中芯位置,園林盛景、優越視野、寬闊樓間距於一體,賦予全新的生活美好。美的愛康公園天下雲頂將城市品質生活與自然美景巧妙結合,賦予品質居住者無限的想像空間。20號樓央景樓座,位於園林中軸景觀之上,南向無遮擋,締造南康罕有的超200米寬闊樓間距,視野再無羈絆,一園盛景一覽無餘。
  • 體檢「一哥」股價暴跌30%,美年大健康還健康嗎?
    兩位分析師在一份《美年健康:大跌事出有因,探尋阿里戰略》的研報中稱,「愛康國賓預計同受疫情衝擊,短期內並非資產注入良機。」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研報  這惹怒了向來與美年健康不睦的愛康國賓,認為這是在暗示「愛康國賓將注入美年健康」。
  • 愛康科技股票為什麼那麼低 愛康科技會退市嗎?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股價,股價是接連下跌,愛康科技就是其中一隻股票。大家都知道,當股票跌倒一定的程度之後,是會退市的。那麼,愛康科技會退市嗎?接下來一起了解下吧。  愛康科技上市於2011年,是國內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光伏配件企業,主要產品包括太陽能(5.100, -0.02, -0.39%)電池鋁邊框、支架等。
  • 愛康國賓集團推出頂級品牌愛康君安
  • 美年大健康巨虧8個億,愛康國賓們的未來在哪裡?
    財報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美年健康在全國294個城市開設了703家體檢中心,2019年錄得了收入85.25億元。同樣在2019年,美年健康還獲得了大佬的青睞。阿里受讓了美年健康部分股份,阿里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14.39%的股份,成為了美年健康的第二大股東。一直以來,有BAT的地方,就有藍海。巨頭的加入蓋章了體檢是一項熱門的生意。
  • 愛康集團全面加速區域醫療網絡擴張
    中國收入規模最大的私營預防醫療服務供應商,愛康集團(「愛康」或「公司」)(納斯達克:KANG)於6月30日正式宣布與銀川慈銘體檢中心(「銀川慈銘」)成立合資公司,並更名使用銀川愛康國賓的品牌。銀川慈銘是慈銘體檢的加盟體檢中心,2014年在所有慈銘加盟商中以單一的體檢中心收入規模排名前列。這是自去年11月位於瀋陽的三家慈銘加盟體檢中心選擇加入到愛康之後,第二家慈銘的加盟商加入了愛康。
  • 愛康集團董事長張黎剛:回歸與升級做有人「管」的體檢
    在國內外諸多不確定因素下,特別是過去兩年的私有化收購反擊戰後,愛康集團可謂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勢頭。2015年8月,張黎剛組建買方團向在美上市的愛康集團發出了私有化要約,2015年11月,愛康集團的國內競爭對手美年健康組織買方團,提出了非約束性報價。針對這起「惡意收購」,雙方進入了曠日持久的僵持。
  • 愛康國賓怒了 向國信證券發出律師函 原因是一份研報……
    來源:e公司官微作者: 李曼寧 在上周大跌蒸發近200億市值後,美年健康召開投資者會議,正面回應了 「阿里減持」事項。隨後,本周一公司股價止跌回升。體檢龍頭股的暴跌故事收尾了?並沒有!周二,美年健康再度下跌2.41%。同日,愛康國賓公眾號發布聲明,稱國信證券某研報中的相關推論不實,愛康國賓與美年健康之間不存在任何合併或重組意向。
  • 愛康國賓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名分析師
    研報暗示合併 愛康國賓實名舉報國信證券兩名分析師   愛康國賓怒懟  國信證券分析師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從未向他們求證或進行諮詢,且他們與美年健康之間不存在任何合併或重組意向,這些誤導性陳述會對公司的正常運營造成不良影響。
  • 愛康科技大股東愛康集團破產重整?新愛康呼之欲出
    5月27日,新京報記者自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獲悉,江蘇愛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愛康集團」)作為被申請人出現,申請人同為愛康集團,辦理法院為張家港市人民法院,公開時間為5月26日。5月27日下午,記者致電愛康科技,電話未獲接通。記者隨後向愛康科技發去郵件,暫未獲回復。對於此事,有消息人士對新京報記者稱,「是為了規避海達債務」。
  • 人事生變 愛康董事長鄒承慧卸任愛康集團法人
    鄒承慧此前為愛康集團獨資股東。愛康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愛康科技2019年6月的一份公告顯示,鄒承慧其時為愛康集團法定代表人。作為愛康集團創始人與實控人的鄒承慧,據愛康科技早年上市招股書披露,其出生於1974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大學,曾任中國農業銀行江陰支行信貸主管、江陰利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擁有豐富的鋁型材行業經營管理經驗。
  • 40年40人 | 俞熔:我用11年打造中國連鎖體檢業帝國|體檢業帝國|...
    美年健康堅持「加強一線城市佔有率,鞏固、完善二、三線城市布局,適時發展四線城市網點」的區域發展策略,不斷在全國重要城市新設體檢中心。下圖為美年健康2012-2014年每年在一二三四線城市新增體檢中心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