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一場大雪之後,冬季的各類娛樂項目開始齊齊上陣,滑雪、滑冰、賞冰雕……有時候不禁感慨:「還是現代生活多姿多彩,要是生在古代可要多無趣」。
NO!你要是這麼想,也就太小瞧古人的實力了,雖然沒有wifi和手機,但是古人過冬的樂子可不比現在少。
讓我們一起穿越到古代看一看——
豪放派 的最愛 — 「潑水乞寒」
進入冬季,有一些「勇士」在街上舉行冬季潑水節,稱為「乞寒之戲」。
這種遊戲十分簡單:每當冬天最冷的時候,人們紛紛脫去衣服,臉上戴著面具,手裡抱著裝水的盆盆罐罐,在大街小巷一邊朝夥伴身上潑水一邊又唱又跳。
乞寒之戲起源於西域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國,據說可以驅除邪祟,唐朝時傳入中原地區。開始是住在長安的西域朋友們自娛自樂,後來長安本土的耐寒人士也加入進來,這群人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冬泳愛好者或冰桶挑戰者。
尤其是下著大雪的日子裡,乞寒玩冬的人們穿著極少的衣服又蹦又跳,而怕冷的人們穿著棉襖在遠處搖旗吶喊,真是長安城一景!
內蒙和林格爾漢墓百戲畫像石
他們唱的音樂有個您十分熟悉的名字,叫「蘇莫遮」,也就是宋詞中著名的曲牌「蘇幕遮」。
不過乞寒之戲始終是少數不懼寒者的遊戲,大部分人冬天的娛樂活動還是比較保暖的。如富貴之家往往在園林中搭起雪山、雪獅子、雪景觀,以娛眼目和供小朋友玩耍。
深閨派 的最愛 — 「九九消寒圖」
漫漫冬日,古代深閨女性的室內「越冬」活動也是腦洞大開。塗卡類遊戲相信大家都玩過,其實早300多年前,就已經有古代版的「塗卡遊戲」了,而且形式豐富多樣,還有個相當文藝的名字——《九九消寒圖》。
其中,《九九消寒圖》又分為畫圈式、文字式和畫素梅式。
畫圈式
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記載:「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在一張白紙上畫九個大方格,上面寫圖名,下邊寫「九九歌」。從冬至日起,每過一天便用筆點染一個圈。
這規則其實與氣象還有莫大的關係——點的時候只點圈的某一部分,以便區別不同的天氣,規則如下:「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就是說如果是陰天,就在圈的上部分染墨,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面一半染黑,左邊代表風天,右邊說明有雨。
如果這天有雪就把中間染黑。等紅圈全部染完了,則九出春來。另外也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晴為紅,陰為黑,雨為藍,風為黃,落雪則白。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紙上也五彩繽紛。
這種記錄每日天氣的消寒圖比較簡單,在農業時代,對於計算雨雪天氣,「估來年豐歉」還是很有幫助的。
文字式
第二種文字消寒圖略複雜些,稱為「寫九」。選九畫的字九個,組成一句詩句,每畫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是常用的寫九的一句話,用於表達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懸掛於故宮養心殿的文字版《九九消寒圖》
「寫九」還有更複雜的形式,便是在每一筆中留白填塗出每日的天氣。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記錄:「宣宗(道光)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漢聲《美哉漢字》一書選用了一幅故宮舊藏「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消寒圖,圖上每一筆都用蠅頭小楷寫著當日天氣,如「終日涼風侵入皮膚如刀刺」、「冷」等,最後一筆還寫著「浪費筆墨今日休風」,可見到了九九的最後一天,總算春暖花開了。
畫素梅式
第三種消寒圖則比較浪漫和美觀,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有九個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
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個花瓣或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染完的素梅不但十分好看,而且猶如一幅精心構思、技法獨特的梅花圖。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後,互拜禮儀時還會素梅「九九消寒圖」相互雅贈。
更有趣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曾提及此俗:「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婦人每日清晨梳妝的時候用胭脂點素梅圖,別有一番閨閣之中的樂趣。
相對於現代人對著日曆望眼欲穿的樣子,古代女孩子「挨」過冬天的方式顯然要雅致多了!
熱血派 的最愛 — 「射箭冬獵」
冬天時,男子的一身熱血志向是不會「冬眠」的。無論貴族紳士,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是男子,古代冬季的習射是怎樣也不能荒廢的。
清 《一箭雙鹿圖》局部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對習射興致很高,可能與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有關係。在先秦《墨子·尚賢》中有記載:「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說的意思是:要使國家善於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須讓善射的人富裕。在這種政策背景下,民間熱衷於冬閒時間練習這門技巧也就很好理解了。
清 《乾隆射箭圖》局部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隋唐時,實行的「府兵制」推動了民間習射之風。白居易在《新豐折臂翁》詩中寫道「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唐朝開考「武舉」科,武功好也能中舉當官,更刺激了民間的冬閒「習射熱」的盛行。
南宋 《胡騎春獵圖》局部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這麼看來,射箭活動是民間冬天必有的日常打卡活動了。閒來無事即可強身健體;還可以上山打野味,給自己冬日加餐;甚至可以用一腔熱血報效國家,走上人生巔峰。
運動派 的最愛 — 「冰嬉」
古人最流行的冬季運動項目——冰嬉,了解一下。
關於冰嬉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當時,女真族發明了一種新型滑冰工具 —— 竹馬,人踏在竹馬上,手執曲棍,就可以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到了明朝時期,冰嬉已經演變為獨特的軍隊訓練項目,還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 —— 冰鞋處。
至乾隆年間,冰嬉已經成為一項國民運動,乾隆帝不僅將冰嬉稱為「國俗」,同時創立了名為「技勇冰鞋營」的滑冰特種小天團。每年的冬至到「三九」期間,太液池上就會舉行冰嬉大典,乾隆帝甚至親自出馬,冰嬉也慢慢變成了全民遊藝。
清《冰嬉圖》局部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當時最大最權威的kol,乾隆帝就是冰嬉運動的頭號fans。當然這遊戲,也並非皇家專屬,民間亦有不少冰嬉高手。冰嬉這一運動在古時風靡全國,是運動派最愛的項目,沒有之一!
知己派 的最愛 — 「圍爐飲酒」
寒冬時節,知己之間的圍爐夜話、飲酒作詩,則是古人冬日極力追捧的小型消遣項目。
清《雍正行樂圖》局部 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圍爐夜話在詩內,恣意灑落在詩外。攜三五好友圍爐烤火,飲滿一杯新酒,促膝長談,朋友之間的溫情在室內無限蔓延。
白居易那首《問劉十九》,雖隔了一千多年,仍可以一窺那份甘洌如酒的冬日情誼:「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清《十二月令軸》局部 圖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日裡窗外風雪漫天,屋內靜謐如春,紅泥小火爐正旺,身旁的知己好友在訴說衷腸。此情此景,就算不會喝酒的人恐怕也忍不住要來上一杯吧。
盤完你會發現——
古人還真挺會玩啊!
冬季「花式」娛樂項目一點不少,
是不是有點躍躍欲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