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什麼愛「發明」?|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2

2021-02-11 文刀小六

每年總有幾次,我會被這樣的新聞挑逗神經——

這裡的XXX,通常是某個來自別國的文化icon。

比如日本的相撲、萊特兄弟的飛機、阿拉伯的造紙術等等。

但更經常的,XXX不知疲倦地狙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小到一個中國歷史人物,大到整個華夏文明。

「高麗人研發了金屬活字印刷」,到「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是新羅人後代」

「古中國三皇五帝皆為朝鮮同胞東夷族」,到「成吉思汗中『思汗』指的是』思念韓國『」

來自半島的朝鮮「純血派」,似乎隨時可以翻出某本「秘傳歷史古籍」,或」最新考古證據「,證明東亞文明皆源自韓國本土,且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但中韓官方從未對這些爭議做出回應,小六子一般也看兩眼標題就隨手划過去。

直到某天,韓國學者的又一個 重(qi) 大(si) 發(miao) 現(xiang),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短短二十四個字,兩個標點,裹挾著同樣的套路,同樣的證據確鑿。

學者們卻沒有想到,被盯上的漢字,並不會束手就擒。

中國網民首先表示不可理喻,諷刺「整個宇宙都是韓國人的發明」。

民族氣節強大的韓國網友,這一次也無法全盤接受漢字是自己人的創造了。

社交平臺上,有人直接而不失禮貌地建議專家:憋 瞎 說

畢竟——

如果漢字源於韓國,韓國人將很難解釋自己普遍不學漢字、不識漢字的現狀;


如果漢字源於韓國,政府也無法合理化官方限制漢字使用量的動機。

其實,對「知名學者」,我們也不必太苛責。他們搞出這次新聞,不為別的,恰是因為對漢字愛的太深,無奈韓國識漢字率太低,漢字文化持續遇冷。

從學習漢字、改造漢字,到排斥漢字、廢除漢字,再到如今試圖佔有漢字,提高漢字識字率。

韓國與漢字反覆無常的關係,折射了一個東亞大國,在戰亂中嚴重受挫的自尊心,和至今沒有平復的歷史悲情。

同為漢字文化圈一員的我們,對這一切,其實更有共鳴.

漢字在韓國,不只是一門文字。

 

韓國人從中看到的,可能是一段不願回憶的過去。

儘管歷史典籍缺乏對韓國前身古朝鮮的起源記載,但《尚書》確有提到,商紂王的叔父箕子被周武王封為朝鮮統領,管轄河北、遼東一帶。

從此,古朝鮮與古中國建立了某種——

從屬關係。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在位,燕王叛逃匈奴,屬下部將衛滿跨過鴨綠江,推翻箕子朝鮮,在平壤地區自封為王。

50年後,漢武帝東徵,又把這個政權一鍋端掉,分立漢四郡,版圖已與今日韓半島相差無多。

這片土地與歐亞大陸隔著鴨綠江和圖們江,不宜耕種,物產稀少,一直沒怎麼吸引中原王朝統治者好好經營。

郡縣國家在半島上打來打去,互相吞併,直到李氏朝鮮確立才歸於平靜。

但即便是李氏朝鮮,在某些場合下,也不忘在國號前加上「有明」「皇明」「大明朝」的稱謂。

開國之君李成桂確立國號時,還特意奏請了朱元璋,聽取意見。

可見,哪怕有了穩健的王朝,朝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中原王朝從屬國的身份。

漢字也因朝鮮與中原的頻繁交流,自然流入半島,為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韓國人提供了最初的書面語。

如果你穿越回15世紀,恐怕會發現朝鮮全境從官方文件、歷史書籍,到人名、地名、路標、招牌,全是漢字。

不會韓語的漢人,估計可以用紙筆與朝鮮國民無障礙交流。

那時韓半島的居民,也不認為中國人與自己是「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

貴族子弟潛心修讀漢文,平民百姓嚮往著一覽中原。

他們奉行《孟子》提倡的「以小事大」,與中國的關係,似乎可以永遠如此持續。

觀念發生轉變的過程,起初並不激烈。

15世紀中葉,朝鮮世宗李祹有感於民眾的強烈需求,集結了一批優秀學者,嘗試創造一套比漢字更能適應朝鮮語特徵,也更容易學習、書寫的文字。

在此之前,朝鮮國民遇上沒有對應漢字的朝鮮語單詞,只能通過「吏讀」,用漢字拼寫讀音,思路近似小六子上周介紹的「萬葉假名」。

這不是長久之計。李祹與學者深入研究朝鮮音韻和漢字形體,隆重推出包含了28個字母符號的「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的圓圓圈圈圓圓,搭配橫、豎簡明筆劃,標準化了朝鮮語的讀音。一經頒布,立馬獲得了平民婦孺的歡迎。

可人氣不等於地位。

花見花開的「訓民正音「沒有一舉越過漢字,成為半島主流,反而被扣上「不正式文字」的帽子,貶稱為「諺文」

這又是「小中華」在「大中華」面前的一種自謙。官方表示「諺文」僅用於掃盲,仍將漢字視為正式書面語。

但李祹留了一手,將「諺文」納入官吏科舉考試,在錢幣上進行刻印。

潛移默化之中,28個專屬於半島的字母深入人心。只是沒有人能想到,未來的「訓民正音」將取代漢字,扛起半島民族氣節的大旗。

拐點的到來屈辱不堪。

19世紀,「大中華」的威望在戰爭中損失殆盡,失去身份依附的「小中華」,被迫走入被徵討、佔領、殖民的歷史隧道。

當戰亂終於結束,飽嘗苦痛的韓民族,帶著怨恨的目光,回望曾經朝貢過的中國和一度被控制的日本,選擇在隧道的盡頭,將昔日同仁,當做不共戴天的敵人。

而那個被輕視了好幾個世紀的「諺文」,也在戰後背負起民族主義的重擔,迅速翻身。

漢字在韓國為什麼不吃香了?

根本原因還是「大中華」挨了打。

1945年,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北部歸蘇聯託管,南部聽美軍指揮,迅速演變成朝韓分治的局面。

儘管南韓與北韓有諸多分歧,但在清算二戰惡果方面,被蘇聯和美國操控的二者都將漢字視為「日本殖民統治的殘影」,號召國民「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純化發展」。

1948年,朝鮮文專屬用途法頒布,漢字被依法廢除,僅可以在過渡期間以括號的形式點綴在韓文後方。

而北朝鮮1949年立國後,更是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將漢字徹底拔除。

幾乎所有人回憶起這段廢止漢字的歷史,都會翻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舊報紙。

漢字之大勢已去,歷歷在目。

△ 左邊是1948年的報紙,右邊是1987年的報紙

從在正文中大量使用漢字,鮮少運用韓文,到連人名都不再用漢字書寫,轉用韓文替代。

在韓國積累了兩千多年歷史的漢字,僅僅遭遇幾十年冷落,就基本退出了韓國人的生活。

樸正熙在位期間,漢字教育進一步被廢除。漢字不允許進入必修,不允許納入考試,甚至不得作為中小學生的課外輔導.

嚴打之下,90年代,不識任何漢字的韓文世代,終於形成。

年輕人掃墓時面對長輩的墓碑,已經看不懂那些漢字銘文。

當年創造了韓文的世宗李祹,在高漲的民族情緒下,也再次受到推崇。

他被印在一萬韓圓的鈔票上,被塑成雕像立在每所小學的校舍前。

還多次出演熱門韓劇,在《撲通撲通love》裡偶遇穿越到古代的高三少女,展開一段奇妙的情感.

電視劇尚且可以奉行娛樂至上的標準,架空歷史。

但當對漢字高度敏感的韓國「純血人」,組織起「國語淨化活動」,嚴密監視出版物中的「語言汙染」,鼓勵韓文的味道就變了。

有人甚至將首爾古蹟——景福宮正門光華門的匾額,替換為韓文「광화문」,標誌著歷史被篡改,理智輸給了情感

但韓文真的可以完全替代漢字嗎?

小六子對此不予置評,只舉幾個真實的例子,請大家品一品。

2009年,韓國京釜線二期工程開建,圖紙中韓文書寫的「防水(방수)材料」,被施工方誤解為「放水(방수)材料」,導致15萬根枕木報廢。

2016年,高分恐怖電影《哭聲》上映,引來全羅道谷城郡居民強烈抗議,因為「哭聲」(곡성)和「谷城」(곡성)在韓文裡傻傻分不清。

△ 應谷城人要求,《哭聲》的宣傳海報加上了中文小字

此外,即使官方明令禁止漢字教育,限制報紙、雜誌的漢字使用率,但只要遇到專業名詞、學術概念,漢字還是要出來擔當,佔比率之高,達到90%

這就是為什麼,在韓文學會編纂的《大辭典》裡,漢字詞數量共有85527個,佔比52.1%,比韓文還略多一些.

當然,以上事實並不能說明漢字與韓文孰優孰劣。韓文簡單易學的特質,也是它不可否認的優點。

但在某種程度上,韓國廢止漢字教育,的確造成了閱讀理解上的麻煩。

即使韓國人退一步,將同音字的問題全盤接受。但當他們掏出身份證,看到上面用漢字赫然寫著自己大名的時候,也不得不面對漢字的基本使用需求。

未來怎麼辦?

韓國官方正為是否恢復漢字教育的問題爭論不休,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韓國大學則已經出臺規定,要求學生必須在畢業前考取漢字二級。

目前,「漢字能力資格證」和「託福英語證」「電腦應用能力資格證」一樣,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必備證明。中日韓合作建立「新三國」的經濟大背景,也讓急性子的半島韓民逐漸認識到,學習漢字並不意味著向他人認慫。

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態度轉變,帶來最直接的成果,就是「韓國知名學者」的「起源論」越來越少了。

去年網飛爆火的韓國喪屍劇《王國》,也大量使用漢字,毫不避諱地描摹著古朝鮮實情。

經歷了自卑和不甘的韓國,正在靠文化輸出和軟實力,找回失落的輝煌。

他們其實早就知道,漢字左右不了民族的危亡。

而如何用漢字,講好自己的故事?決定權在自己手上。


相關焦點

  • 漢字文化圈何時王者歸來?
    漢字文化圈強盛時期,威名遠播海外,是當時世界上的中心。自從19世紀後,漢字文化圈被西方列強暴打,割地賠款苦不堪言,被西方列強稱為野蠻人。進入20世紀中葉,漢字文化圈國家,奮發刻苦後來者居上,現在大部分都成為發達國家,或世界經濟大國。雖然經濟發達,但卻沒有相應的政治和國際影響力,文化輸出方面也亂作一團,日韓只能輸出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諱莫如深。
  • 韓國「廢漢字」72年了,現在卻拿漢字「申遺」?聯合國直接拒絕
    文化圈,是由一位德國的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提出來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個空間範圍內,分布著一批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者文化群,世界上主要有5個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印度文化圈,東正文化圈。
  • 韓國人在外網稱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中國網友:宇宙都是韓國的!
    中韓兩國都是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傳統的東亞鄰邦,兩國之間除了十分緊密的經濟聯繫,在歷史和文化上也是頗有淵源,均屬於傳統儒家文化圈。 這個陳大教授是韓國仁濟大學的客座教授,曾於1998年在韓國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到2011年更是公開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人所創造的文字
  • 為脫離漢文化圈,韓國花72年廢除漢字,為什麼還是廢不掉?
    如果把韓國廢除漢字與越南廢除漢字劃個等號,那絕對是大錯特錯。越南人或許是糾結於自卑和要站起來的決心,而韓國人則是想要擺脫與漢文化有任何瓜葛的痕跡,因為,相對於越南人的自卑而言,韓國人則是在文化層面有著一種夜郎自大式的孤傲狂妄。
  • 漢字是韓國發明的?李時珍是韓國人?韓國還要搶奪多少中國文化
    在網絡圈子中,流傳著一個關於韓國的梗,那就是全世界都是韓國的,這個梗主要來源於韓國多次魔幻的操作,韓國曾多次搶在我們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比如韓國人說茶是他們發明的,太極也是他們的,看看韓國的國旗就知道了,還有寫出了《本才綱目》的李時珍,也是韓國人。
  •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此前韓國國內使用的文字有漢字和諺文(韓文)。諺文是一種表音文字,有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簡單來說就類似我們國內使用的漢語拼音。發明這個諺文的是15世紀的韓國統治者世宗大王,他召集了一批的知識分子,以漢字為基本,創造了這一整套的諺文體系。
  • 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下面出國留學網來說說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韓國人身份證上有漢字,一部分國人可能認為韓國故意這麼做的,似乎有討好中國的嫌疑。其實不然,韓國人對於中國文化是既侵略又排斥的,最典型的就是端午、火炕、泡菜、木刻印刷、拔河等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申遺,這些文化均發源於中國,卻被韓國人給搶先申遺。
  • 韓國人無恥地聲稱豆漿是韓國發明的,淮南王劉安:我就笑笑不說話
    某著名韓國企業恬不知恥地聲稱:豆漿是由韓國人發明的,還一本正經的將《大長今》中的豆漿宴稱為韓國國飲,無稽之談,這難道還不是胡說八道嗎?豆漿是中國的一種古老而獨特的飲食文化,因其口感清爽、營養豐富而備受人們的喜愛,幾乎成為了中國人的早餐必備品。
  • 為什麼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再寫上一個中文名字
    在近代,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越南、韓國、日本都經歷過「漢字廢止」運動。,李祹發明這種拼音文字,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識字,教化老百姓,所以叫做「訓民正音」。因此這種諺文在發明之後幾百年間也沒有得到普及,——尤其是在上層社會中,士大夫們一直都使用漢字。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會有漢字?
    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 小學教科書該不該用漢字,韓國又開始吵了,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古代中國是個強盛而先進的文明,影響著整個東亞,大家都以學習漢文化為榮,這其中自然包括文字,構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朝鮮歷來是身處其中。從時間上來看,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大致有四個階段。一是古朝鮮語時期。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 恢復使用漢字?韓國人又爭起來了,日本網友也呆了
    ◆漢字在國外的命運,就是中國國運的寫照。正解局出品韓國人最近又爭吵起來。連日本網友都在網上圍觀。而且該協會還指責,「韓漢混用將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變得不平等,漢字阻礙韓國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化。」這樣的觀點,自然是不值得一駁。按這個說法,中國全部用漢字,那乾脆就等於放棄信息化、科學化。韓國人有時的盲目程度,完全是超乎想像。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憑什麼漢字要統治一個外族?一種語言是否適用,只有用的人自己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優越感自己感受得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民族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中文卻不是!要知道英語對很多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中國漢字漢語對周邊國家影響的時間更長,為什麼漢字不能被周邊國家接受成為官方語言?所謂民族自尊是你以為的而已。
  • 網友惡搞稱蒼蠅翅膀有韓文:是韓國人發明的(圖)
    世宗大王之前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漢字,只是讀音與漢語不同,該結論有歷史文獻證明,而且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也是如此講述的,「難道這位韓國學者想否定世宗大王創造韓國文字的偉大貢獻?」  本版撰文:記者 李 媛  好吧,全世界都是韓國的……  @fan進:埃及金字塔也是韓國的吧。
  • 韓國人又想恢復漢字?不會要宣布漢字也是韓國的吧
    「漢字存廢」的這點事兒吵起來了。其實關於漢字,韓國人扯皮好久了,「恢復使用漢字」早在二十多年前金大中時期就有過動議,但至今也沒有任何實施落地的跡象。實際上,漢字的存廢是傳統「漢字文化圈」的一個普遍而長期的社會問題。
  • 為什麼韓國人熱衷於發明歷史?
    韓國人的民族優越主義情緒一直飽受各國詬病,這不僅體現在體育比賽的「小動作」上,還體現在莫名其妙的「歷史發明」上。當然,韓國人也不能完全憑空捏造歷史,那麼他們宣稱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歷史到底是哪裡來的?▲夾心餅一、千奇百怪的歷史韓國現在宣傳的各種千奇百怪的歷史,有的確實在學術上有一定爭論價值,如高句麗問題,高句麗這個橫跨中朝兩國的歸屬,學界目前存在分歧,當然也有些是中日網友編造的謠言,比如「漢字是韓國發明的
  • 用不用漢字,為何讓韓國人糾結幾十年?
    「到底要不要繼續使用沿用了一千七八百年的漢字?」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就讓韓國人糾結一番。最近,疫情肆虐下的韓國,再次因為使用漢字問題吵翻了。
  • 用不用漢字?韓國人又吵起來了,前總統:放棄漢字就是放棄歷史
    例如之前活字印刷術和端午節都被他們認為是自己「發明」的。那麼最近韓國國內又因為要不要恢復漢字教學吵起來了,引得國內網友調侃:不要把漢字申遺了就好。韓國的韓語協會就發表聲明說,漢字的使用將阻止韓國進入信息化和現代化,會讓韓國更加不平等。這樣的言論一出來,不禁讓人產生一個大大的問號,難道以漢語為主的東方大國信息化程度比韓國差了嗎?能拿出這個作為理由可以說腦迴路很清奇了。但是到了近現代我們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力衰落。韓國人就想極力擺脫藩屬國的地位並斷絕與漢語文化的聯繫。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在其稱帝之後,便將國內的那些「媚中」的漢字地名一併改掉。比如,古代中國使節去往韓國所居住的驛站,就直接從「慕華館」改成了「獨立館」,以此來彰顯朝鮮欲與中國平起平坐的決心。古時,朝鮮的曆法、年號基本都是使用中國方案,朝鮮人民見到中國使節也基本都是高呼「天使」,這一行為磨滅了朝鮮人民的骨氣,使其背負著「低人一等」的包袱長達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