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人對韓國的情感總是很糾結。本來大家都是亞洲文化圈,又是鄰居,近代也都曾遭受列強侵略,所以我們總是想把韓國當成共患難的兄弟來對待。
但韓國民眾卻不這麼想,他們因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我們反而很排斥,想要斷絕文化聯繫。例如之前活字印刷術和端午節都被他們認為是自己「發明」的。
那麼最近韓國國內又因為要不要恢復漢字教學吵起來了,引得國內網友調侃:不要把漢字申遺了就好。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由於韓國10名國會議員,發起的「中小學教育法案」,法案規定教育類的書籍可以使用韓語書寫,但可以根據教育部長的命令在教科書中使用漢字,方便更好的表達含義。解釋一下就是以後韓國的小學教科書中也可使用漢字了。
這件事被韓國的《朝鮮日報》報導後瞬間引起韓國民眾的討論,不過大部分都是反對的聲音。韓國的韓語協會就發表聲明說,漢字的使用將阻止韓國進入信息化和現代化,會讓韓國更加不平等。這樣的言論一出來,不禁讓人產生一個大大的問號,難道以漢語為主的東方大國信息化程度比韓國差了嗎?能拿出這個作為理由可以說腦迴路很清奇了。
但是到了近現代我們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力衰落。韓國人就想極力擺脫藩屬國的地位並斷絕與漢語文化的聯繫。當時韓國國內普遍存在「脫亞入歐」的思想,他們開始認為漢語是一種落後的文化,所以想要擺脫這種「落後的文字」。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才出現了恢復使用漢字的爭議。
韓文本身有缺陷,不得不依賴漢語
那麼作為一直想要擺脫漢字的韓國為什麼想要提出恢復使用呢?這就涉及到韓文的歷史了。
韓文是在公元1443年才創造出來,當時的國王李祹為了樹立民族自尊心,便召集了學士發明這一語言。但是韓文被創造出來後,因為其中有很多是表音文字,導致發音類似,很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當時的漢字仍然被廣泛使用於韓國的書寫當中。
這樣的傳統一直保留到了近代。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後,想要開始徹底排除漢字的使用,甚至在1948年還頒布了韓文專用政策,但因為容易產生歧義的原因還是不得不使用漢語進行標註,例如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就有一個韓國名與中文名注釋。
於是在1997韓國政府又不得不恢復漢字教育。
放棄漢字等於放棄歷史
在韓國其實也有5000年文化的說法,例如《八萬大藏經》《朝鮮王朝實錄》等古籍的內容大部分都由漢字進行書寫的,這也成為了韓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韓國想要放棄使用漢字的話,意味著他們會與過去的文化斷絕。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就曾說過,繼續無視漢字,就是放棄我們的歷史,將來連自己的歷史都難以理解,這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目前韓國關於是否恢復漢字還在繼續進行爭論, 但因為自身文化的缺陷,估計韓國政府不得不繼續使用漢字,除非他們想徹底與自己的歷史斷絕,但失去歷史後的韓國還會剩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