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碰我》:驚世駭俗的身體影像與顛覆常規的電影語言

2021-02-16 電影觸覺CineTouch

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影片跟去年如出一轍,同樣出自東歐女導演之手,然而今年這位名不經傳的羅馬尼亞女導演並非耽於奇幻愛情的小字輩,《夢鹿情緣》的浪漫悶騷風格與她的作品絕緣。出人意表地,她用驚世駭俗的身體影像與顛覆常規的電影語言來徹底打破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的桎梏。羅馬尼亞電影不再只有蒙吉和普優關於社會與政治的隱喻劇,而是可以有阿迪娜·平蒂列這種只關注個人情感與價值取向的私密作品。儘管去年和今年的兩部金熊片在影像風格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無獨有偶地,兩部影片都有涉及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如何從自我禁錮約束的心理/觀念中解脫,從而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或者是嶄新的自我認知,這一點倒是令我感到相當意外。

這部《靈肉撫摸》最讓人瞠目結舌的莫過於貫穿始終的大尺度身體刻畫,從開頭男妓突如其來的自慰鏡頭,到隨後雙性人治療師的身體暴露描寫,再之後肌肉萎縮症病人在SM夜店裡的性愛場面。這些毫不掩飾的赤裸影像並沒有色情片中常見的挑逗或獵奇(對部分觀眾而言)意味;相反,這些充滿缺陷、不加修飾的身體卻跟傳統的美學觀念產生強烈衝突,赤裸的真實感讓人嗅到不忍直視的挑釁色彩。事實上,導演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讓觀眾重新思考身體的本質,逐漸體驗到身體與欲望的辯證關係。至於如何打破束縛自身的枷鎖,釋放心底裡的真我本性,全在結尾一幕女主角裸身起舞的場景裡淋漓展現。

本片導演阿迪娜·平蒂列在影片裡親自現身打破真實與虛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

很少會有一部電影會讓我倍感迷惑與複雜。這究竟是紀錄片還是虛構劇情片?從開頭看到架設攝影機的過程,以及女導演親身出鏡的片段就開始種下種種懸念。導演的拍攝對象女主角到底是真的患病,而不斷尋求各種極端方式治療,還是說她根本只是導演虛構出來的一個角色?片中反覆出現在醫院裡病人進行互動的治療過程,又分明是紀錄片的敘事。輪番登場的各色人物訴說各自的遭遇,其中要數脫毛症護工與肌肉萎縮病人之間的互動治療最為真實。當觀眾以為這是一部分析治療心理障礙的論文電影之時,情節忽然又會轉到護工跟蹤心儀的女子潛入SM俱樂部的戲劇化敘事裡。更別提片中不斷出現女主角跟各位治療師的尷尬相處情節,令影片泛起一陣陣充滿戲劇效果的幽默氣息。

去年的金熊作品《夢鹿情緣》同樣出自東歐女導演之手

導演大膽地打破紀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創造出一種既間離又親密的影像,這種特殊的影像風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專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互動關係。如上所說,女主角是由專業演員扮演,那麼她與諸位治療師(現實世界裡真實存在)的互動過程無疑具有較為複雜的戲劇化因素。真實與虛假,往往不太容易區分,而對於影片所探討人與人的親密關係,這種模糊類型的手法則具有超前的實驗意味。在影片中段,女主角提出跟女導演互換位置,要讓導演來體驗一下被鏡頭拍攝的感覺。這種充滿間離效果的展示自然就讓觀眾聯想到女主角難以擺脫內心束縛的原因,有時候並非是外界環境的壓力,而往往是自我的意願導致無法衝破身上的層層鎧甲。關於這一點,去年的《夢鹿情緣》也有過同樣精彩的詮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女主角最終選擇走出去,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甜蜜愛情。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部講述心理治療過程的論文電影,但細細回味時,又覺得導演的野心不止於此。她透過反常規的敘事結構,將創作與拍攝電影的過程類比為劇中女主角敞開心扉面對自我的歷程,從而令這種大膽實驗的親密身體影像產生出更深層次的元電影意識,無疑為未來的電影創作推開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門。

近期熱門影評

《廿四格》:單一鏡頭內的高難度敘事實驗
《扎馬》:富有強烈實驗色彩的歷史題材
《小偷家族》:成功顛覆並瓦解了傳統意義的家庭概念

《塔利》:兩位女演員的演繹超水準發揮

《一齣好戲》:感覺導演難以駕馭如此深度的敘事

《好孩子》:類型雜糅的敘事文本下是尖銳的社會批判主題



矚目影人


「我不想失去自己的觀眾,但我也不想走尋常路。」——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訪談

「我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讓情緒自由發揮。」——布裡斯·度·沃爾斯(Fabrice Du Welz)訪談

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這個時代需要性、恐怖片與情節劇

醜聞藝術家——加斯帕·諾在坎城談新片、舞蹈和家人



電影作者


布裡斯·度·沃爾斯
 
 《國王口信》丨 《哈裡路亞》

伊蓮娜·卡泰特 / 布魯諾·福扎尼  《妖夜迷情》丨 《曬屍體》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海街日記》 《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第三度嫌疑人》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私人採購員》 《登機門》丨 《迷離劫》 《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
歐格斯·蘭斯莫斯 《龍蝦》  《犬齒之家》 《非普通服務》《聖鹿之死》丨 《基尼塔》
喬納斯·卡皮納諾 :《羅馬男孩》丨 《地中海》

張作驥 :《醉·生夢死》《暑假作業》《當愛來的時候》

安德魯·海格 :《周末時光》《45周年》《尋:電影版》丨 《賽馬皮特》

琳恩·拉姆塞 :《凱文怎麼了》《你從未在此》《遊泳者》《煤氣收費員》
阿蘭·克拉克 :《大象》《克裡斯汀》《英國製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維茲奇 :《聾啞部落》《核廢料》

夫·拉皮德 :《警察》《教師》《婚禮攝影師的日記》《埃米爾的女朋友》

彭力·雲旦拿域安 :《異夢卡拉OK》《69兩頭勾》《宇宙只有我和你》《暗湧》
德尼·科泰
 :  《靜觀百獸》 《小薇小芙看見一頭熊》《機器造人》《極柔之膚》
肖恩·貝克
 :《佛羅裡達樂園》《橘色》《外賣》《百老匯王子》
薩弗迪兄弟 :《好時光》《天知道》
《長腿爸爸》丨《被搶劫的樂趣》

凱莉·雷查德 :《某種女人》丨《溫蒂和露西》丨《米克的近路》《舊夢》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不要碰我,解密「醜陋」的無畏的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
    豆瓣上的中國記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給《不要碰我》打出了四星以上的高分,而隔天的銀幕場刊上,《不要碰我》得分1.5(滿分4分),位列主競賽倒數。接著就是爆冷的柏林最高獎——一部處女作拿到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我不得不承認,萎靡的柏林主競賽單元這麼多片子裡,《不要碰我》甚至不會進入金熊獎預測的前三名。
  • 這個時代不缺好電影,缺驚世駭俗的「處女作」
    我哭了,一是因為電影感動,二是因為感慨這種電影越來越少了。這個時代很多導演逐漸丟失了某種精神,以至於作品顯得工整、平庸。他們害怕出格,害怕做出的作品不被認可。他們創作的一切源泉和動力似乎變成了如何讓觀眾更好的接受,更好的理解,更好的喜歡。而不是去打破藝術的常規思路尋求自我的表達。這種獨立導演在這個時代太稀少了。
  • 帕索裡尼:電影把我對現實的熱愛爆發出來了
    帕索裡尼與費裡尼因《卡比利亞之夜》發生交集,這部作品的電影語言帶著一目了然的費裡尼的烙印,而它的劇作來自帕索裡尼,他多年後在一次訪談裡說:「《卡比利亞之夜》是我寫過的最好的文學作品,我寫了所有底層人生活的部分,完成了所有的故事,主要貢獻是寫對話。拍成影片後有一部分損失,因為費裡尼運用對白的方式和我的構思存在巨大差異。不過一個電影導演有權決定這些。」
  • 帕索裡尼:電影把我對現實的熱愛爆發出來了
    當他以無知無畏的狀態開始處女作《乞丐》的拍攝,他說:「電影是由現實表達現實的語言,電影把我對現實的熱愛爆發出來了。」現實主義元素取得了神話的效果帕索裡尼的第一部長片《乞丐》,被認為是「集反傳統之大成」的挑釁之作,因為整部電影裡沒有用到一個常規的正面—反打鏡頭,也看不到角色的出畫和入畫,沒有任何技巧性的攝影機運動,而是大量特寫鏡頭下角色的臉部和身體細節的畫面。
  • 【影像】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地下電影情結
    10月30日在多倫多電影節電影放映機構Bell Lightbox開幕的展覽「安迪·沃霍爾:銀幕明星」( Andy Warhol: Stars of the Silver Screen)以一系列電影、攝影等作品展現安迪·沃霍爾的大銀幕世界,探討了他的名流文化情結和其獨特的電影理念。
  • 北野武:我想要的,是驚世駭俗
    北野武先後導演了十幾部電影作品,他的電影作品在國際和國內影壇上獲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而他自己也不斷嘗試,50歲拿了世界大獎,71歲還在創建潮牌,72歲和妻子離婚……不斷折騰,一生嘗試過演員、導演、畫家、作家、詩人、主持人等多個角色,這也很好的對應了北野武曾說過的「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 表演的所指:華語電影中身體影像的隱喻化表達
    而演員的手腳動作往往視作思想性的象徵,將身體所具有的精神功能與其作為視覺影像時所具有的自發象徵性結合在一起。藝術史中「啞的詩」「擬人像」「德氏表情體系」等概念為上述表演模態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理論支撐。許多優秀的華語影片恰恰調用了這三種藝術手段去建構銀幕上的身體影像符號,隱喻著經觀眾觀影行為所重新把握的「所指」意涵。
  • 女性養生最好不要碰這些,學會5招正確給身體排毒
    給身體做好排毒養顏,對於女性來說也是生活中的重點,因為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想要好看的肌膚,就要注意做好身體的調養,只有身體沒有多餘的毒素,呈現出來的肌膚狀態才是最好的。要知道排毒可是很重要的,因為人每天要吃進很多的食物,多少會吃些一些對身體有害的東西,所以做好排毒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女性排毒養生最好不要碰這些 ,如何給自己的身體做好排毒呢?
  • 觀影日記|蒂姆波頓為電影藝術語言體系,建立了造夢典範
    本來,我是想用《大魚》這部電影,來梳理一下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價值。即:電影到底是為了講好故事,還是呈現真實,抑或塑造人物,再或其他?但我以為這是個外在內容,其更深層次是電影的「言外之意」,如果這部電影只是把目光放在了簡簡單單的父子和解的故事上,就顯得太過於抒情了。而抒情本身,對於此片來講,是不那麼重要的,至少導演並未刻意去渲染此道。畢竟,那些光怪陸離的場景,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那些華而不實的人物,並非是為抒情而設的。小津安二郎曾說:「導演要的不是演員釋放感情,而是如何壓抑感情。」
  • 《日子》柏林專訪蔡明亮:告別語言,種下四年影像它自會長出寂寞和思念
    那些我面對著飽滿影像所滋生出的情感,那些影像中的人與物自身所醞釀的巨大情緒和氣息,通通都從我的紙面上溜走,不僅無法凝練成一份說明——這些貧乏的文字甚至無助於我喚起觀影時記憶。「語言其實是有點危險的。」在蔡明亮提醒我之前,我又何嘗不知道這一點呢?
  • 臺灣電影《大佛普拉斯》:另類影像語言解構荒誕社會現實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這部電影是由華文創和甜蜜生活聯合提供,由業界最專業的甜蜜生活來製作,我們邀請業界最難相處的葉女士和鍾先生來提供監製,我是始終如一的導演阿堯,在電影放映過程中我會不時出來講幾句話,宣傳一下個人理念,順便解釋劇情,請大家慢慢來看,就不打擾了,需要的時候我再出來……我們聽著這樣的口語化的
  • 電影丨《你從未在此》一部用視聽語言建構的最佳電影
    但這一部影片具有微觀心理狀態刻畫的天然功能,它將碎片化的影像細節拼貼起來,勾勒出一個人物深入而完整的心理狀態,通過極簡但又深入聚焦的創作意圖,賦予了這部電影獨特的個人風格每一部電影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點在《你從未在此》的開頭,一組直逼面部的大特寫加上超淺焦的鏡頭,讓銀幕所致範圍大多都是模糊一片,在這樣介紹男主角出場的一場戲中,導演琳恩·拉姆塞摒棄臺詞,也完全拋棄了全部我們所熟知的「常規鏡頭」,只靠音效和畫面,一上來就為這部電影定了調
  • 劇透 |【陶身體劇場】影像展「重」:精武與柔美的完美融合,靈與肉的高度統一
    她首次將「放鬆技術」在國內進行系統性教學,其前沿的教學理念顛覆了國內舞者固有的身體運動觀念。先後加入上海金星舞團、英國倫敦阿庫漢姆舞團、美國紐約沈偉舞蹈藝術擔任舞者,2008年成為陶身體劇場創團舞者和排練總監。作為國內首位被國際舞團邀請的現代舞者,在這一系列國內外的豐富背景中,段妮用自己身體的包容性接納了所有的理念與風格,並形成了她的身體語言和特質,兼蓄著柔軟和韌性,純粹與開放。
  • 【VISION-推薦】那些又美又酷的舞者-陶身體劇場《重》影像展
    「段妮極具天賦,舞動時的氣勢令人敬畏。在她旋轉著,從背後、頭頂交替舞動棍子時,那棍子就好似一柄追光的圓形鋸刃,而疊加過程中使人專注的循環運動又讓人眩暈著迷。」而後,轉赴紐約擔任舞者於美國紐約沈偉舞蹈藝術。三度受邀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進行表演,並三次榮登《紐約時報》,獲得「非凡強大」、「令人敬畏」、「控制力極強」等高度評價。在這一系列國內外的豐富背景中,段妮用自己身體的包容性接納了所有的理念與風格,並形成了她的身體語言和特質,兼蓄著軟度和韌性,純粹與開放。
  • 原來身體也是有語言的,可別讓身體語言出賣了你的僥倖心理
    不要養成僥倖心理,會讓自己難堪的對此,因為後面的顧客都在排隊等著結帳,我們也沒怎麼為難這位顧客,而是讓她將沒有買單的買單,但我卻感到了這位顧客在眾目睽睽之下的那種慌張和尷尬,也正是她自己帶著僥倖心理所造成的,但她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語言
  • 驚世駭俗的身體藝術 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
    今晚我們賞舞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擅長以驚世駭俗的表達方式體現對生命的思考。
  • 電影《不要回頭》:蘇菲·瑪索演繹「雙重人格」
    《不要回頭》劇照1905電影網訊《不要回頭》海報這部電影主要由現實場景、精神分裂般的幻象和幼時回憶三種不同空間來構成,而觀眾通過電影則可以在這三種支離破碎的影像中來回穿梭《不要回頭》講述了女主角人格分裂的故事。兩位完全不同面孔的女性,法國人珍妮(蘇菲·瑪索飾)義大利人瑪麗娜(莫妮卡·貝魯奇飾),她們的人格卻藏在了一個人的身體裡。
  • 【R語言】遙感影像Theil Sen趨勢分析MK檢驗
    01按以下形式將影像預處理好,起名字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但是你要是不了解R語言,就按我的格式改名字吧
  • 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是哪兩不碰?
    中國的文化底蘊深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會蘊藏著你想不到的東西,俗語是我國一門獨特的文化之一,雖然我們總是覺得俗語相比詩詞歌賦這些少了一些清新文藝之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是我們最常用的語言,聊天時可以張口就來,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到四十兩不碰」,意思就是人活到四十歲就會有兩樣東西碰不得。下面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兩樣東西分別是賭博和婚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