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影片跟去年如出一轍,同樣出自東歐女導演之手,然而今年這位名不經傳的羅馬尼亞女導演並非耽於奇幻愛情的小字輩,《夢鹿情緣》的浪漫悶騷風格與她的作品絕緣。出人意表地,她用驚世駭俗的身體影像與顛覆常規的電影語言來徹底打破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的桎梏。羅馬尼亞電影不再只有蒙吉和普優關於社會與政治的隱喻劇,而是可以有阿迪娜·平蒂列這種只關注個人情感與價值取向的私密作品。儘管去年和今年的兩部金熊片在影像風格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無獨有偶地,兩部影片都有涉及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如何從自我禁錮約束的心理/觀念中解脫,從而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或者是嶄新的自我認知,這一點倒是令我感到相當意外。
這部《靈肉撫摸》最讓人瞠目結舌的莫過於貫穿始終的大尺度身體刻畫,從開頭男妓突如其來的自慰鏡頭,到隨後雙性人治療師的身體暴露描寫,再之後肌肉萎縮症病人在SM夜店裡的性愛場面。這些毫不掩飾的赤裸影像並沒有色情片中常見的挑逗或獵奇(對部分觀眾而言)意味;相反,這些充滿缺陷、不加修飾的身體卻跟傳統的美學觀念產生強烈衝突,赤裸的真實感讓人嗅到不忍直視的挑釁色彩。事實上,導演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讓觀眾重新思考身體的本質,逐漸體驗到身體與欲望的辯證關係。至於如何打破束縛自身的枷鎖,釋放心底裡的真我本性,全在結尾一幕女主角裸身起舞的場景裡淋漓展現。
本片導演阿迪娜·平蒂列在影片裡親自現身打破真實與虛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
很少會有一部電影會讓我倍感迷惑與複雜。這究竟是紀錄片還是虛構劇情片?從開頭看到架設攝影機的過程,以及女導演親身出鏡的片段就開始種下種種懸念。導演的拍攝對象女主角到底是真的患病,而不斷尋求各種極端方式治療,還是說她根本只是導演虛構出來的一個角色?片中反覆出現在醫院裡病人進行互動的治療過程,又分明是紀錄片的敘事。輪番登場的各色人物訴說各自的遭遇,其中要數脫毛症護工與肌肉萎縮病人之間的互動治療最為真實。當觀眾以為這是一部分析治療心理障礙的論文電影之時,情節忽然又會轉到護工跟蹤心儀的女子潛入SM俱樂部的戲劇化敘事裡。更別提片中不斷出現女主角跟各位治療師的尷尬相處情節,令影片泛起一陣陣充滿戲劇效果的幽默氣息。
去年的金熊作品《夢鹿情緣》同樣出自東歐女導演之手
導演大膽地打破紀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創造出一種既間離又親密的影像,這種特殊的影像風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專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互動關係。如上所說,女主角是由專業演員扮演,那麼她與諸位治療師(現實世界裡真實存在)的互動過程無疑具有較為複雜的戲劇化因素。真實與虛假,往往不太容易區分,而對於影片所探討人與人的親密關係,這種模糊類型的手法則具有超前的實驗意味。在影片中段,女主角提出跟女導演互換位置,要讓導演來體驗一下被鏡頭拍攝的感覺。這種充滿間離效果的展示自然就讓觀眾聯想到女主角難以擺脫內心束縛的原因,有時候並非是外界環境的壓力,而往往是自我的意願導致無法衝破身上的層層鎧甲。關於這一點,去年的《夢鹿情緣》也有過同樣精彩的詮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女主角最終選擇走出去,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甜蜜愛情。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部講述心理治療過程的論文電影,但細細回味時,又覺得導演的野心不止於此。她透過反常規的敘事結構,將創作與拍攝電影的過程類比為劇中女主角敞開心扉面對自我的歷程,從而令這種大膽實驗的親密身體影像產生出更深層次的元電影意識,無疑為未來的電影創作推開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門。
近期熱門影評
《廿四格》:單一鏡頭內的高難度敘事實驗
《扎馬》:富有強烈實驗色彩的歷史題材
《小偷家族》:成功顛覆並瓦解了傳統意義的家庭概念
《塔利》:兩位女演員的演繹超水準發揮
《一齣好戲》:感覺導演難以駕馭如此深度的敘事
《好孩子》:類型雜糅的敘事文本下是尖銳的社會批判主題
矚目影人
「我不想失去自己的觀眾,但我也不想走尋常路。」——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訪談
「我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讓情緒自由發揮。」——布裡斯·度·沃爾斯(Fabrice Du Welz)訪談
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這個時代需要性、恐怖片與情節劇
醜聞藝術家——加斯帕·諾在坎城談新片、舞蹈和家人
電影作者
布裡斯·度·沃爾斯 : 《國王口信》丨 《哈裡路亞》
伊蓮娜·卡泰特 / 布魯諾·福扎尼 : 《妖夜迷情》丨 《曬屍體》
是枝裕和 : 《小偷家族》丨《海街日記》丨 《如父如子》丨《比海更深》丨《第三度嫌疑人》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 《私人採購員》丨 《登機門》丨 《迷離劫》丨 《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
歐格斯·蘭斯莫斯 :《龍蝦》 丨 《犬齒之家》丨 《非普通服務》丨《聖鹿之死》丨 《基尼塔》
喬納斯·卡皮納諾 :《羅馬男孩》丨 《地中海》
張作驥 :《醉·生夢死》丨《暑假作業》丨《當愛來的時候》
安德魯·海格 :《周末時光》丨《45周年》丨《尋:電影版》丨 《賽馬皮特》
琳恩·拉姆塞 :《凱文怎麼了》丨《你從未在此》丨《遊泳者》丨《煤氣收費員》
阿蘭·克拉克 :《大象》丨《克裡斯汀》丨《英國製造》
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維茲奇 :《聾啞部落》丨《核廢料》
那達夫·拉皮德 :《警察》丨《教師》丨《婚禮攝影師的日記》丨《埃米爾的女朋友》
彭力·雲旦拿域安 :《異夢卡拉OK》丨《69兩頭勾》丨《宇宙只有我和你》丨《暗湧》
德尼·科泰 : 《靜觀百獸》 丨《小薇小芙看見一頭熊》丨《機器造人》丨《極柔之膚》
肖恩·貝克 :《佛羅裡達樂園》丨《橘色》丨《外賣》丨《百老匯王子》
薩弗迪兄弟 :《好時光》丨《天知道》丨《長腿爸爸》丨《被搶劫的樂趣》
凱莉·雷查德 :《某種女人》丨《溫蒂和露西》丨《米克的近路》丨《舊夢》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