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橫掃,線下零售業態一片蕭條。快時尚連鎖品牌名創優品在2月經歷了關掉一半以上門店、收入下降95%的危局後,開始降薪、新增口罩類目、直播帶貨。沒想到,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反而給公司惹來幾番輿論風波。
先是被員工爆出「被同意」停職降薪,口罩因為「查不到口罩生產廠家,也查不到外包裝上的註冊證編號」、「高價買到的口罩不合格」等問題遭到消費者投訴,後又被網友吐槽直播中主播隔空與消費者互罵。
如今,名創優品營業逐漸復甦,更宣布全面復工後新品價格將下調30%。當後疫情時代逐漸來臨,基於名創優品帶來的警示作用,零售業如何走出「至暗時刻」,蓄力回暖?
業績下滑、裁員降薪,零售業出路收窄?
疫情肆虐,人人宅在家裡,街道上人流稀少,門店緊鎖,開著門的店鋪也生意冷清,零售業所受到的衝擊顯而易見。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從2020年1月1日起至今,已有逾750家企業發布破產公告。在這些破產的企業中,批發零售、房地產領域首當其衝。而且僅在1月25日至2月21日期間宣布破產的企業有249家。
面對疫情下爆發的關門熱潮和破產窘境,裁員降薪也成為了企業緩解經營困難的自救求生手段。
疫情之下,即使是零售巨頭,名創優品也難以獨善其身。無獨有偶,早在2月份,香港連鎖化妝品零售商莎莎國際對外表示,公司已因應業務需求,調整各部門及前線人手部署,以及整體員工編制。預計精簡架構時員工流失佔香港整體前線及後勤員工不多於3%,而香港共有約2500名員工,即裁員少於75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障員工及顧客安全,以及顧客消費需求減低,莎莎國際旗下香港及澳門21間分店已暫時停止營業,直至另行通知。
不管是名創優品的降薪舉措,還是莎莎國際的部分店鋪暫停營業,都反映出疫情期間實體企業整體面臨的艱難困境:一方面營業收入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成本支出,譬如貨物、員工工資、店租、稅收、利息等支出短期內很難降下來。
零售行業敲響警鐘,機會依然很多
並非所有倒閉企業都是被疫情所壓垮,內部本身已經千瘡百孔的也大有所在。零售業的生死百態純粹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還是因為問題一直存在?
就名創優品來說,行業不少人議論,這次風波暴露出名創優品單一線下銷售薄弱的風險承受能力,雖然名創優品高性價比、高周轉率、高毛利率、大規模開店的模式有一定優勢,但其多年來「唱衰」電商,少做線上布局,現在便顯示出了局限性,給整個零售行業敲響了警鐘。
線下零售業態渠道不能太單一,可採用更靈活的經營模式和多渠道的發展策略。「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不應該只成為一句口號,多回顧自身在渠道建設、線上線下融合、數據化進程的能力,通過線上和線下的配合默契,精準引流客戶,確保下次再遇到「疫情」類似的黑天鵝事件,依然能打贏突圍戰。
▲大潤發人臉識別自動結帳
譬如大潤發和沃爾瑪門店的升級和數位化改造,增加了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自動結帳機器,大大增強了消費者的日常購買安全感和便利。
線下拓展品類,創新的服務方式和質量也許將決定誰是贏家。消費者對美的追求不會因為一場疫情而改變,消費者的基礎護膚需求也不會改變,只會更多樣豐富化。零售店更要重新評估消費者在個人護理和美妝產品的訴求,在新營銷上走得比較超前的個護美妝品類有可能在疫情之下有一次新的升級和發展。
譬如,暴露在口罩外的眉筆、眼影、眼線與睫毛膏等眼部眉部單品將更受歡迎,銷量或能逆勢成長。
▲名創優品增加同城配送和修眉服務吸客
疫情影響下,從「無接觸配送」到「無人配送」,企業的配送服務滲透率有望達新高,這類創新的服務方式不僅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也體現一家店的到店、到家等社群零售能力的強大。
供應鏈優化。貨物的配送體系是零售的核心支柱,不僅可以優化採購體系,而且倉儲系統、客流訂單可以完成共享,使得零售流量成本覆蓋物流成本。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發布的《深度解析疫情下中國零售業的變革與機遇》也指出,大業態如大賣場/標準超市大部分表示銷售增長較好,頭部零售商依靠強大供應鍊表現不俗。
疫情雖給中國零售業帶來巨大考驗,也啟動了「線上、線下融合」紅利期,零售商也顯露出了其靈活性和韌性。一方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零售行業的競爭格局得以重新構建;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紅利消退,線下獲客、線上促銷將成為新的營收增長方式,零售門店優勢將進一步突出,給予零售商的機會依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