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樹:他的一滴雨水裡,人能走過好幾個輪迴

2020-12-28 澎湃新聞

黃錦樹:他的一滴雨水裡,人能走過好幾個輪迴

2020-07-03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

夏天已經來了,馬上就是潮溼的南方雨季。粘稠的衣衫鑽進溼熱的水汽,你會不會感到十分煩悶?

而在南方以南,馬來西亞半島的茂密膠林裡,卻仿佛只剩下滂沱的雨聲,無邊無際,充塞著整個世界。

在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作家黃錦樹的筆下,文字便也被鄉愁淋溼了。對他而言,

「雨聲是回憶和懷舊的原初形式。」——《落雨的小鎮》

1967年,黃錦樹出生於馬來西亞最南端的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80年代赴臺灣大學讀書,此後便留了下來。有趣的是,柔佛、福建、臺灣,都處在季風帶上,終年氣候溫潤潮溼。於是他書寫的故事,也都總是「溼漉漉」的。

只不過,當黃錦樹探尋著華僑生活與「馬華文學」的書寫時,「故鄉與他鄉其實早已顛倒置換了」。

黃錦樹從來不寫長篇小說,可是閱讀他的短篇小說,卻比一本長篇還要漫長。他的一片葉子裡,種植著整片樹林;他的一縷月光裡,會照見從膠園到家鄉的路途;他的一滴雨水裡,人能走過好幾個輪迴。

《雨》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部小說集收錄了十五篇黃錦樹2013年以後的作品,它們彼此獨立,又仿佛彼此聯繫,其中有8篇被特別標記為《雨》作品1號、2號直至8號,構成渾然的整體。

| 《雨》

作者:[馬來]黃錦樹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在每一號作品裡,都有一個叫「辛」的人。

辛可能一開始就死了。

比如在作品三號《水窟邊》中,辛溺斃在井裡。阿土一家期盼辛能夠重生回母胎,所以一直生著孩子,卻始終沒有等到辛的到來。作品六號《沙》中,「辛」這個名字沒有出現,但是「辛」的生活習慣已烙印在父親的心裡。

辛也可能看著別人死去。

在作品二號《樹頂》中,父親在雨夜划船離去,再也沒有回來。在作品四號《拿督公》中,妹妹在睡夢中被老虎吃掉,然後日本人來了,殺了好多人。在作品七號《另一邊》中,辛在父母與陌生人的交談中入睡,醒來後父母卻失蹤了。

唯獨剩一篇作品一號《老虎,老虎》,一家四口俱在,辛沒死,也不用看著任何人死去。但作為「雨」八篇的第一篇,《老虎,老虎》的幾乎每一個細節,都預示著後來七篇的故事走向。

劇作家朱天文在《雨》的序言裡總結到,「雨」八篇是黃錦樹思想和血統的「變奏、分岔、斷裂、延續」。他在有限的時空畫幅,在無孔不入的「眼睛」裡,儘可能地鋪展。

精悍的文字迅速挑起情緒,就像熱帶橡膠林裡的暴雨,來得迅猛又熱烈。儘是原始的欲望,儘是裸露的現實,也儘是徒有的高潮。

最後一篇《南方小鎮》,當一切謎底揭開,「歸土,南洋,僑鄉,故鄉」,黃錦樹用一個半島華人的人生軌跡作為後記,最終完結了大雨滂沱中最深處的鄉愁記憶。

黃錦樹的敘事慣用一種「失蹤-搜尋」的模式。《雨》從開篇就是明晃晃地「失蹤-搜尋」,在「你」尋找與「她」失落的情感片段過程中,歷史恰巧翻過一頁,那些以為消失在歷史暗影中的人重新走到陽光底下,依然是回憶與找尋。

就像「雨」作品五號《龍舟》中外公說的話:

「這房子裡發生的事,有的像夢,做的夢,卻像是真的。我也常常弄混淆了。」

黃錦樹的這種創作表達,同時飽含他對自己文化身份的體悟。而「雨」這個符號意象,也就成為了黃錦樹自然的、文化的、心理的「生態圈」。

儘管,記憶裡的童年膠林已不復存在,而「故鄉只在寫作裡」。至少,對於馬華文學出路的努力,能前進一步,便是一步罷。■

參考資料

[馬來]黃錦華.雨.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

明白知識:.

原標題:《他的一滴雨水裡,人能走過好幾個輪迴》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黃錦樹,落雨的小鎮,馬來西亞華文文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黃錦樹的《雨》——年少輕狂的一場夢
    雨這一氣象似乎串聯了整部書,黃錦樹先生寫雨之奇妙,翻開他的書,似乎一下子被一雙無形的大手丟進了馬來的雨林中,呼吸之間,儘是泥土與雨水的綿密。八篇雨作品,這篇裡已死的,翻過下一篇又活了。每一章的細節被細細的雕琢,牽動人心的細節又是那麼貼近現實,仿佛上一章死去的人不過是前世的一場夢。故事裡的時間微妙,它不是只會流逝,還會回卷,像漲潮時的浪。
  • 黃錦樹的漢語密碼:在輾轉流離、壓迫和創傷中強化
    我糾葛了很久,是否要對他的作品進行更多的言說。如果說現代社會同時造就了黃金和垃圾,那麼,語言究竟是如榮格所言的能帶來轉化和生機的「黃金內丹」,還是引我們入歧途的「意識的殘餘之物」?無生趣的寫作往往窒息著我們的語言世界。我甚至想,如果我再次遇見黃錦樹,也許我還是不會和他交流,至少不會是那種充滿學理和名詞方式的交流。
  • 黃錦樹《雨》:久旱之後是雨天,仿佛不復有晴
    「傾聽雨聲風聲在他死去多年以後的雨季只有被遺棄在泥土裡的那隻橡膠鞋……」 雨,造就了泥土,父親留下的鞋子,埋在泥土裡,是父親的不幸,也是生活的不幸。人死後,他生前用過的東西還遺棄在泥土裡,讓活人忍受回憶之痛。
  • 黃錦樹:馬華文學那難以歸屬的異鄉漂泊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馬華文學的異鄉漂泊感林培源談到,自己之所以能關注到黃錦樹,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他在廣州的暨南大學讀研時,受到了暨大世界華文研究中心的影響,當時就有同學的碩士論文是在研究黃錦樹;第二個是2017年到2018年的時候,他去杜克大學訪學,當時的教授提到了Sinophone
  • 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
    自2018年起,後浪陸續引入黃錦樹的《雨》和《烏暗暝》兩部作品,引起大陸讀者關注。應《上海書評》之邀,我於2020年2月間與黃錦樹先生做了一次訪談,內容不僅涉及他自己的創作和思考,也關注馬華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及其與「中國性」問題、與方言、與書寫文字的糾纏。
  • 黃錦樹《雨》:雨林中的魔幻與變形
    黃錦樹以創作反抗對歷史的遺忘,尋覓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出路。他的創作參照故鄉的生活經驗,承接以往幾近於失傳的「異史」,以及幻魅的歷史敘事學,用文學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視過去,思索前路。暴雨帶來的洪水有時通向彼岸,他們從死神的指掌間脫離了現世,旋即變為異物投向下個輪迴,不斷循環往復。近期,他的小說《雨》推出簡體中文版。膠林小鎮總是他構思的始原場景。潮溼凝膩的氛圍,簡陋質樸的市井人物,陰鷙悽迷,而且時泛兇機。黃錦樹是憂鬱的,但他「非寫不可」。就像沈從文訴說他的湘西故事……但黃錦樹不是沈從文。
  • 作家黃錦樹:寫作的修補術是一種徒然的招魂
    黃錦樹身上總背負著龐大的異國歷史語境,一整段馬來西亞華人的經歷及寫作作為「歷史的總和」壓在他身上,而在中國大陸,黃錦樹因為精彩的寫作被更單純地接受,讀者為被殘酷歷史裹挾著的人群的獨特的流離與命運而感懷,同時沉迷於他筆下獨特的膠林與南洋季風、溼雨和黃錦樹近於「巫」的充滿想像的,諸如「無邊無際連綿的季風雨,水獺也許會再度化身為鯨」這樣的寫作。
  • 黃錦樹:馬華文學隨時可能消失,而我剛好身在其中
    2017年,以馬來半島膠林生活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雨》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及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18年,這本書被引進中國大陸,並獲得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鯨魚的祖先是魚類上岸演化成哺乳類又重返大海者,它的近親是水獺。」作家朱天文在序言中說黃錦樹的文字是從知識和想像的沃土裡長出來的。黃
  • 每一滴雨水都有價值
    據悉,雨創環保工程有限公司以0.7元/立方米的價格對湖南高新物業有限公司集蓄的4000立方米/年的雨水資源進行收儲,再以3.85元/立方米(低於當地自來水價20%)的價格轉讓給了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這些水將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作業用水,替代優質自來水。這標誌著我國雨水資源等非常規水資源實現生態價值市場化進入了實踐階段,開創了雨水資源集約化利用及生態價值市場化實現的新模式。
  • 初七人日-雨水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張緒賢作品今日雨水,千絲萬縷的雨水,牽起蒼茫天地,亦牽起世道與人心。可以說,「雨」這個漢字意象裡,生長著五千年不絕的詩情。汪國真在《雨的隨想》裡寫道:「無論什麼樣的故事,一逢下雨便難忘。雨有一種神奇:它能瀰漫成一種情調,浸潤成一種氛圍,鐫刻成一種記憶……」
  • 專訪|馬華作家黃錦樹:寫作是文字的幻術,把豌豆變成大樹
    黃錦樹身上總背負著龐大的異國歷史語境,一整段馬來西亞華人的經歷及寫作作為「歷史的總和」壓在他身上,而在中國大陸,黃錦樹因為精彩的寫作被更單純地接受,讀者為被殘酷歷史裹挾著的人群的獨特的流離與命運而感懷,同時沉迷於他筆下獨特的膠林與南洋季風、溼雨和黃錦樹近於「巫」的充滿想像的,諸如「無邊無際連綿的季風雨,水獺也許會再度化身為鯨」這樣的寫作。
  • 劉奎評《烏暗暝》︱黃錦樹的樹,歷史的藤蔓纏繞
    不過,我也感到有些愕然,「候鳥」這個詞以前倒是在生物課本上見過,後來還讀過臺灣作家陳映真的小說《一綠色之候鳥》,但都當成研究對象,沒有切己感,也沒想過這個詞有一天會用到自己身上。在廈門偶爾能看到本地人逢年過節燒金,在街邊,或在大廈樓道裡,所住小區的物業管理員常提醒大家,燒金桶要放在大樓外面的空地上,以免引起火災。這些景象非但沒有讓人感到自己是候鳥,反倒有種好不容易見到地方風俗民情時的見獵心喜。
  • 馬華文學作家黃錦樹小說集《烏暗暝》:我們都在雨聲中長大
    或許只有經歷過那樣的生活,方才知道雨聲的詩意裡有不堪的沉重。別人眼裡的某種風情,於小鎮青年而言,卻是壓在心頭的負擔,揮之不去。與大雨有關的沉重,黃錦樹不止一次提起。比如這部小說集的同名小說《烏暗暝》裡,同樣寫到了割膠工人在雨季時的暗淡,他們心裡滿是生計的擔憂,沒有欣賞風景的心情。
  • 今日「雨水」,「雨水」象徵著什麼,你知道嗎
    春雨,如煙、如霧、如絲,淅淅瀝瀝的滴在人們的心坎上,滴在農民伯伯花白得頭髮上。他望著田間嫩綠的麥苗,吮吸著春天的甘露,臉上仿佛少了點藏在皺紋裡的滄桑。「雨水」也是詩人們的最愛,自古至今,雨水都是文人筆下時常描寫的意象,它在詩人筆下既能表達「久幹逢甘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式的欣喜,也能表達「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式的憂傷。
  • 同題詩第2期之「24節氣」《雨水》
    >溪流逐漸喧囂喧譁的還有鳥兒所有的聲音裡人類最是熱鬧我熟悉春天每一處的細節春意盎然伸向遠方是天空的眼淚潤物細無聲把人間的塵和悲喜滌蕩如我們藏不住在春天裡的希望如我們身體裡永不停息的鐘擺一直滴嗒嘀嗒如破土的種子發芽的脆響一場雨水,學會了傾倒
  • 雨水為何能給綿羊點穴?
    羊毛和人類的頭髮很像,不乾枯、不分叉的話,那也是極其順滑的,而且表面也會有一層油脂。(此處怎麼沒接一個洗髮水廣告呢?我反思)當羊穿著「毛衣」一動不動的時候,表層的羊毛就會形成一層疏水的「銅牆鐵壁」,可以有效地把雨水阻擋在外。傳統的蒙古包,就是用羊毛製成的羊毛氈搭建而成的,利用了羊毛天然的防水性。
  • 【節氣漫享】雨水|如雨如水,溫柔堅定
    >「多少樓臺煙雨中」裡有蒼茫;「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有春天的傷逝,更有生命的悲憫……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節氣與節氣之間是一種輪迴。有去,就有回;有死,就有生。你看,霜降裡說「草木黃落」,到了雨水則是「草木萌動」。雨水降臨後的人間,山川草木都因「萌動」而吐露風華。白露裡說「鴻雁來」,到了雨水又重申「候雁北」。白露時的大雁飛向南方;雨水時的大雁,則離開南方。二十四節氣的徵候,永遠都離不開花鳥魚蟲,而最得偏愛的卻是雁。
  • ♫ 倉央嘉措——若能在一滴眼淚中閉關
    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告訴我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暗示著多少祭日專供我法外逍遙 走吧走吧 走吧 我用世間所有的路倒退只為今生能遇見你我在前世早已留有餘地我坐在菩提樹下百花美的一錯再錯杜鵑兒聲聲花開花落的聲音讓蜜蜂去翻譯吧
  • 人生,一生一世一輪迴
    很多人都很不解,人類既然都逃脫不了最後的死亡命運,為什麼還要努力的活著,還要不斷地追求著生活的精彩與品質呢?而我個人給出的答案是:一個人今生能夠來到這世間一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也許是上輩子,又或者是幾輩子裡累積修來的福報,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個的阿僧祇劫,才能夠輪迴到了今生所在的這個世間!而且今生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下輩子都還不知道要在六道輪迴裡經歷怎樣的因果輪迴。
  • 為什麼日劇裡的故事,總伴隨著雨水和櫻花?
    其實,在日本的傳統文化裡,也有同樣傳遞著詩意的意象,這便是「風物」。「風物」是風景和物品,而讀懂日本風物,不僅僅是學會欣賞花、蟲、雲、雨,更要能體會風物之中寄託的情緒與文化。很多年輕人喜歡的日劇和日本動漫裡,常常正不經意透露出這種特別的日式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