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於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藉故生病辭職以迴避曹爽。 次年(公元248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出重病的樣子,因此令曹爽對他更為鬆懈。司馬懿奪取天下,其實和漢,魏晉時期特有的門閥士族政治離不開
士族,也就是掌握有文化輿論的文人家族,在漢,魏晉時期不斷膨脹,到五代十國時期強盛到了掌握了帝國的人才任免,學術輿論,和教育文化資源的大勢力。連皇上面子都不賣,比如李世民嫁女兒的故事,就是大士族認為李世民李家有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統,配不上他們四大族,結果李世民硬是把女兒嫁出過去了;士族有高門望族的排序,但李世民和他的兒子,兒媳李治武則天強行發布官方的高門望族排序打壓士族,並三代皇帝代代發揚了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度,選拔平民人才最後壓制住了士族,從此門閥政治才受到了抑制。
曹操雄才大略,但曹操出身其實是備受質疑的,因為他父親為了前途,認宦官為父,原本姓夏侯,卻改姓為曹。所以曹操是個宦官之後。但曹操憑藉一系列冒險取得了天下人的認同,也取得了荀,陳兩個青徐二州超級大士族的支持。這也是荀彧是文官之首的原因,就算他什麼能力都沒有,在這樣的門閥社會裡,他的身份就已經讓曹操收益匪淺,重要性不可替代了。
但曹操死後,曹丕上位,曹丕自立為帝後為了穩定江山,通過了陳家家族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從而延續著一支持。九品中正制度是推舉制度,官員晉升靠的是上司的推舉,但這些上司是誰呢?——士族,都是士族。所以魏晉時期士族實力巨大膨脹,有一位詩人叫鮑照,郭沫若稱其文採堪比李白,但在士族的壓迫下,也只能寫出「吞聲踟躕不敢言」
司馬家就是大士族,司馬家的崛起,和士族實力的大大膨脹有關。偏偏能壓得住士族的曹丕死的很早,結果士族又獲得了晉升官員的權力,朝唐之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司馬一家作為士族的權利代表,自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給士族帶來了巨大,前所未有的利潤,到了兩晉時期,門閥勢力之強達到了歷史巔峰,這是曹家給不了的。
所以三國水面上的戰爭是三國之間的競爭,但水面之下,三大君主都面臨了軍閥和門閥之間的對抗。對於這個問題,曹操選擇了霸道之路,殺孔融,崔琰,楊修,荀彧,幾乎把大士族敲打了一個遍。而他的兒子曹丕選擇了妥協之路,為了稱帝把人才晉升的主要渠道讓給了士族。劉備入蜀時間不長,當時的蜀國尚未需要激化這一矛盾。後期諸葛亮當權時,選擇了拉攏一部分,打壓一部分的集權之路。重用荊州人,打壓東洲,元叢派(劉備舊部)。蜀國後期政治很特殊,軍權和政權掌握在丞相府,東洲和元叢派人士跟著劉禪的小朝廷看似官職很高,名頭大過荊州派,但實則整體實權遠少於荊州官員。荊州人大量任職於丞相府,職位低但實權在握。元叢派僅有趙雲得到重用。這樣的結構保證了小國蜀國也能堅固,團結的對抗魏國。
而深受門閥士族之害,最慘的就是東吳了。雖然看似孫家是江東人,應該根基深厚才對。但其實孫家發家於江北,本土的江東士族根本不認為他們是自己人,更視其為侵略者,對於門閥士族的桎梏,孫策和曹操一樣選擇了霸道之路,大開殺戒,江東四大士族虞、魏、顧、陸中陸遜的父親就是被孫策殺死的,這血海深仇絕非一時能解。但孫策並沒有曹操的實力,被刺身死。孫權早年選擇對士族妥協。孫權繼位時,局勢岌岌可危,內有士族不滿,外有曹大軍壓境,孫權不得不選擇對士族妥協,結親家優待士族人才等等。孫權中期選擇利用外來人士和提拔低階官員制衡士族。這點看東吳四大都督是最為明顯的,周瑜是能壓得住東吳士族的外來戶,魯肅是和東吳士族交好的外來戶,呂蒙是低階軍人提拔上來的,而陸遜,乾脆就是東吳四大士族的代表人。這也體現了孫權越來越難以壓制東吳士族勢力擴張的尷尬局面。所以孫權晚年,和孫策,曹操一樣選擇了霸道統治。大開殺戒。如果你不知道漢末士族的影響力之大,幾乎很難理解孫權晚年的濫殺無辜,迫害忠良。然而孫權不傻,他怎麼可能無故殺人,難道他不知道這樣不對?但東吳大量的人口,財富,晉升渠道,甚至私兵都掌握在各大士族手裡(東吳的軍隊是私人式的,將軍都有千,萬為單位的私兵,幾乎就是一個個軍閥),如果不壓住士族,孫家江山隨時傾覆,孫權對外面臨蜀魏蠢蠢欲動,內部有山越人,士族實力強勁,幾乎是站在四個雞蛋上面跳舞,其尷尬處境在他晚年感到生命垂危要交付給接班人時,幾乎不得不痛下殺手打壓士族,這樣才能放心的傳位給下一代,這也是他極為反感並廢除了自己那個「仁厚」的太子,因為太子那種妥協士族的道路在東吳孫家的尷尬處境下註定是行不通的,傳位給暴君,孫家還能有江山可坐,傳位給繼續讓權與本土士族的「仁君」,那孫家的滅亡基本是倒計時式的,要不換成士族當東吳皇帝,要不投降曹魏,唯獨沒有繼續維持孫家朝廷的可能性,因為孫家拿不出比曹丕在位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更高的善待士族的條件了...
這就是三國戰爭水面下的隱線——士族奪權的恐怖局面。如果你知道這一層,那麼你就會發現,熬過兩代強力君主之後的司馬懿的上位,和他本身的能力,隱忍當然有關,但本質上已經是歷史的必然,瓜熟蒂落,毫不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