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普遍對於婚姻的評判分數更高,而女性的分數不高,則源於雙方的精神契合度。
(《摩登愛情》劇照。 )
這是你第幾次想到離婚?
聽到這個問題,對方沉默片刻,「無數次,記不清了。」大多數來找到李雋楠的人,都不止一次想過離婚,只是遲遲未做決定。
但結束就能更好嗎?
從事婚姻諮詢五年,李雋楠發現,大多時候,婚姻關係的結束並不是感情真的走向了終點,更多的是缺乏合適的求助渠道,問題難以疏解,最終這段關係只能消耗殆盡。
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來,中國的離婚率呈連續上漲的趨勢。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27.3萬對,離婚登記404.7萬對。這意味著,每100對情侶走向新婚的同時,就有近44對夫妻結束了這段關係。
溝通錯位
趙晴(化名)第一次來就給李雋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橘紅色夾帶著綠色的頭髮,一身鉚釘服飾的裝扮,「有種生人勿近的感覺」。趙晴患上了嚴重的進食障礙,面前的一大盤食物,她只顧著往嘴裡塞,至於口感、份量這些都麻木了,直到身體裡的器官開始反抗,噁心、反胃感上湧,趙晴才會停止進食。只有把自己吃到難受,她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妻子、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諮詢過程中,李雋楠才了解,眼前的女子把自己包裹在故作冷酷的外殼中,其實極度缺乏安全感。青春期的趙晴曾經撞見家人出軌,這樣的痛苦經歷一直伴隨著她成長,不止一次出現過抑鬱的狀況。成家後,當自己的婚姻裡出現小矛盾時,曾經的經歷竄至眼前,爭吵、冷戰,事態走向更壞的境地。「她需要一個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她的老公就是這個系統裡最有力的一環。」幾次諮詢下來,李雋楠向她提議,帶著她的老公一起來做婚姻諮詢。
李雋楠告訴《中國慈善家》,很多人婚姻出現問題,不是不愛對方了,而是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一方把童年的痛苦帶進自己的婚姻中,無形中放大了這些痛苦,這樣的情況在婚姻關係中並不少見。
在李雋楠諮詢室裡坐下來的夫妻,都曾數次嘗試過挽回的方法,但均以無效告終。來者大多是女性,多數人不會一開始就承認自己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只是迫切地想尋找到一份答案:為什麼局面變成這樣?自己又該如何做出改變?
(婚姻課上,李雋楠設置了寫情書環節。參加的夫妻要為彼此寫一封情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當助理教授錢嶽從事婚姻家庭研究多年,他發現,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對婚姻滿意程度的評判標準也在提高,人們不再局限於為了配偶或是家庭犧牲自我,更多的是個人在這段關係中的成長。
男女性別的差異會在諮詢中有明顯體現。婚姻諮詢開始前,李雋楠會給來訪者發放問卷,讓夫妻分別為這段婚姻打分。打分的結果看來,男性普遍對於婚姻的評判分數更高,而女性的分數差則源於雙方的精神契合度。
一對夫妻至今讓李雋楠印象深刻。面對諮詢師拋來的問題,妻子難忍委屈,淚水直流。而被拉來接受諮詢的丈夫則一臉困惑:買了房子,老婆看中的包也會儘可能買來送給她,還不夠幸福嗎?李雋楠分析,「男性更容易用物質來判斷一段關係的價值,另一方對於這段關係的期待並不是這些,長久下來,雙方溝通可能就是錯位的,兩個人就出現了隔閡。」
對於諮詢師而言,要拆解一段婚姻關係中的問題,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配合。諮詢時,李雋楠會先讓雙方「填愛」,通過一些好的回憶讓雙方肯定彼此在這段關係中的付出,這一過程結束再去討論關係中的雷區,她說,「有時候一段婚姻走不下去,單從表面上認知調整是不行的,還要打到內部。」
婚姻教育
沒有完美的婚姻。
李雋楠堅信這一點。她告訴《中國慈善家》,任何一段婚姻都會出現裂縫,需要夫妻雙方的及時修復。但多數人忽略了裂縫的存在,也沒有求助外力的意識,以至於裂縫擴大到難以收拾的局面。
她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來訪者修復這些千奇百怪的裂縫。2007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發布「婚姻家庭諮詢師」作為國家新職業,這是中國婚姻家庭諮詢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職業。兩年後,李雋楠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學習心理學、研究親密關係、和丈夫一同開設婚姻課程。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把問題擺在檯面上,供第三個人拆解。李雋楠發現,即便婚姻諮詢師這一職業已經被國家認可,但在社會上始終沒進入主流視野。她記不清有多少位男士在接到她的電話說了句「騙子」就立刻掛斷。有迫於妻子壓力來上課的男性告訴她,在他過往的印象裡,只有loser(失敗者)才會選擇婚姻諮詢。有人經過反覆溝通也不願意來參加另一半的諮詢。
但偶有「驚喜」。有男性在接受過諮詢之後發來一段長文字:我們對感情的保養太不及時,就像身體一樣,出現一個個小問題時忍住扛過去了,當問題積累得太多,想自愈時,才發現真的很無力。
(任何一段婚姻都會出現裂縫,需要夫妻雙方的及時修復。)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工作學系主任趙芳團隊曾在離婚人群中開展過調研,近半的人表示,他們需要婚姻諮詢、家庭教育這類與婚姻關係相關的服務。
這是被大眾忽略掉的需求。
李雋楠對此深有感觸。她與丈夫一同籌備的「美滿婚姻課堂」進入到第二期時就遭遇了一次「滑鐵盧」。「美滿婚姻課堂」是英國夫婦尼奇·李和希拉·李夫婦開設的婚姻課程,課程開設的初衷是幫助那些婚姻處在上升期的夫妻。李雋楠和先生參加了兩次婚姻課,她發現,大家在婚姻中遇到的問題大相逕庭,卻又難有具體的指導。他和先生決定把這門課程引入到中國。
最先他們邀請朋友參加,以分享的形式進行,首期效果不錯,兩人決定把範圍擴展至朋友之外的大眾群體。可沒想到,第二期預報名的學員在補交尾款、正式開課前紛紛退課,「大家各有擔心,不相信外人能夠幫助他們理清婚姻關係中的問題。」李雋楠只能退了開課的場地,取消了這次課程。
慘澹的情況直到近兩年才有所好轉,來報名的學員年齡段從70後跨度到90後。李雋楠發現,即便是表面和諧的夫妻也有可能存在著未拆解的難題,像是平靜湖水下的冰塊。
在一次課堂上,李雋楠讓學員們寫下與另一方相處時開心的事情。一位60多歲的女性突然表示胸悶,起身要離開課堂。在交流中,李雋楠得知,這位女士年輕時,先生獨自外出做生意,而她則獨守家中,照顧癱瘓的婆婆以及剛出生的嬰兒。丈夫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她卻開心不起來,日常累積、難以化解的壓力在心裡埋了二十多年,無處釋放。回憶過去,更是讓她痛苦得難以喘息。
李雋楠告訴《中國慈善家》60後、70後在婚姻中表現出來的更多是隱忍,這與80後的「亟待改變」,90後的「樂於嘗試新鮮事物」不同,時間越久湖水下的冰層就會越積越厚。
好聚好散
為什麼維持一段婚姻變得越來越困難?趙芳說,離婚率的攀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不斷提升,婚姻不再拘泥於只是兩個人一起相處的合作模式。」
民政部發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2019年離婚率為 3.4‰,較上年增長 0.2 個千分點。離婚率已經連續15年增長。對比國外,中國的「閃婚」「閃離」的情況更為普遍。
(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不斷提升,婚姻不再拘泥於只是兩個人一起相處的合作模式。)
趙芳從事婚姻家庭研究20多年,她發現,很多人第一次結婚,處理婚姻關係的能力欠缺,也有一部分人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對婚姻的誤解,這些對婚姻關係存在影響的因素是可以經過專業力量的介入、輔導,從而加以改變。但她也提到,國外有較完善的婚姻諮詢服務體系,從婚前輔導到婚姻諮詢,但在國內,這仍然是個新事物。
記者發現,搜尋引擎的頁面上,排名靠前的婚姻諮詢服務就是「小三勸退」「愛情挽回」。「這些(「小三勸退」、「愛情挽回」)並不是婚姻諮詢。」趙芳說,目前國內婚姻諮詢市場魚龍混雜,缺乏統一的監督管理規範,且費用較高,這就導致大眾在婚姻出現問題時,不敢求助外力,甚至會造成二次傷害。
「這個行業一定要有非常嚴格的倫理規範,有專業技術要求。」趙芳說,目前國內提供婚姻諮詢服務的公益組織極少,大眾對於公益組織做諮詢的專業度以及隱私保護始終懷疑。
最新的《民法典》中規定,從2021年1月1日起,在離婚登記程序中增加30天的「冷靜期」。趙芳認為,這或許會讓大家審慎地對待離婚。但離婚冷靜期不能只是一條法律的事情,條文背後是需要有婚姻教育、婚姻諮詢、未成年人撫養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她說,「離婚冷靜期的處理需要專業力量的介入,政府可以提供政府購買服務,讓專業的社會組織和專業的人士提供幫助。」
她帶著團隊主動下社區,「就是要告訴人們,專業的求助渠道就在這裡。」趙芳反覆提醒,還未完全崩盤的婚姻,出現矛盾和衝突需要專業的指導。她發現,一些做過諮詢的夫妻看到婚姻中存在的問題,願意做出調整,兩人的婚姻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如果雙方都看到問題,卻沒有改變相處模式,還是會出現問題。」
諮詢過後,有來訪者還是作出了離婚的決定,李雋楠也會支持。她告訴記者,婚姻走向要去或者要留的時候,通常會有四個選擇,一是克服現在的困難,過更好的生活;二是彼此放下傷害,在這段旅程裡告別;三是不作改變糟糕地在一起;四是糟糕地分開。
在她看來,30天的冷靜期足夠夫妻雙方對自己的婚姻復盤,發生了什麼?還能再有些改變嗎?但如果不做復盤,即便結束這段婚姻,在新的婚姻關係裡仍然有埋下的隱患。
婚姻諮詢師所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在前兩個選擇裡做出決定,避免衝動選擇;不是要揭開傷口,而是把看似痊癒的傷口掀開,處理好殘留的淤血。
要麼好聚,要麼好散。(記者 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