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平樂》讓北宋男子天團好好出了一場風頭,而談及北宋名臣,就絕對越不過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這四位名臣時而親如手足,時而針鋒相對,期間的愛恨情仇,就算拉出來講個一天一夜也不為過。
歐陽修VS王安石,恩師變政敵
要論年紀和身份,歐陽修在四人中可謂是榜首。他生於1007年,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人因此稱他為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曾當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王安石就是他的門生之一。身為文壇大佬、政界領袖,歐陽修對真正有才華的年輕人是很有好感的,他發現王安石這個人才華橫溢,就樂呵呵地和王安石互贈詩文,完全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超過王安石几個檔次。他賞識王安石,就把他推薦給韓琦,幫王安石在政壇上立穩腳尖。王安石也是個知恩圖報的,所以他最初和歐陽修也有一段「蜜月期」。
但再好的關係碰到變法上也不好整。王安石看到北宋朝廷快要到崩壞的邊緣了,心裡那個著急,恨不得一天上三次書讓皇帝支持他變法。好不容易皇帝願意支持他變法,王安石正春風得意,結果又遭到了守舊派的攻擊。歐陽修身為他亦師亦友的人,在他跟守舊大臣「殊死搏鬥」的時候不僅不幫忙,還對新法頗有微詞,這讓王安石就很不樂意了。
歐陽修晚年對政事的看法偏於保守,雖然心裡也覺得改革是有必要的,但他更傾向於在科舉上改革,所以他不支持王安石變法。他和王安石誰也說服不了誰,政見不同,這關係也就僵住了。
王安石vs司馬光,永遠的相愛相殺
要說王安石和司馬光,那可是北宋朝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只要他倆一同上朝,他們的同事就會拍著腦門唉聲嘆氣,憂心今天到底要爭執多久,還來得及趕回家吃晚飯嗎。如果北宋朝堂像火車上那樣拿個大喇叭喊著「花生、瓜子、方便麵」,說不定中立派的大臣都已經喜滋滋地開始吃瓜了。
其實說起來,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爭執也是因為政見不同。王安石是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是保守派的老大,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北宋其他政治集團的利益,而作為既得利益者,司馬光肯定不能坐視王安石一派動他們的蛋糕,所以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就只能和變法派死磕。
但王安石變法有宋神宗支持,司馬光再頭鐵,也剛不過皇帝。但他本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持之以恆地發揮他身為臺諫「風聞奏事」的功能,堅定不移地對新法進行幹擾,王安石在家裡氣到跳腳,連「流言宗主」這個外號都給司馬光取出來了,也沒能阻止司馬光的挑事之路。後來王安石倒臺,司馬光上位,他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王安石新法,讓王安石十多年的努力都化為泡影。
不過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對死對頭,但兩個人私交還是不錯的。畢竟大家都是同事,也擅長文學,共同話題還是很多的。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倆人,還真就是上朝針鋒相對——今天這裡你我必須躺一個,下朝親如手足——今天我又寫了新詩,你快過來康康。
歐陽修vs蘇軾,感天動地師生情
要說歐陽修和蘇軾的結識啊,還得從一場烏龍事件說起。歐陽修有個徒弟叫曾鞏,這徒弟可了不得,文採斐然。歐陽修去當了科舉的主考官,批卷子的時候發現有個學生答得特別好,歐陽修心想:「這卷子答得這麼好,肯定是我徒弟寫的,評成狀元都合適。但我是他老師,我給他打高分,人家說我徇私舞弊怎麼辦,只能點成第二名了。」歐陽修忍痛給卷子打了低分,結果成績一出來,榜眼是蘇軾,得,批錯人了。
歐陽修心裡過意不去,就一直提攜蘇軾。蘇軾這個人別的不說,人還是挺豁達的,所以他也不計較自己沒中狀元這回事,而且歐陽修是他一直以來的偶像。歐陽修和蘇軾年雖然相差三十歲,但兩人志趣相投,又都是性情中人,最後就成了一對忘年交,兩代文宗相繼完成了北宋詩文的革新,成為了後世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vs王安石vs司馬光,北宋知名牆頭草,在哪都討不了好
要說蘇軾啊,那可真是北宋朝堂的一朵奇葩。他前期支持保守黨,誰說要變法他就跟誰急;後期支持變法派,結果人變法派又看不上他這根牆頭草。
能被稱為「宋四家」之一,蘇軾才華是毫無疑問的,他不僅是一代詞人,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美食家。而且蘇軾在政治上也還算有作為,他是歷史治水名人,蘇公提就是他的功績。但蘇軾此生確實一直鬱郁不得志,因為他這人年輕氣盛,自己才初出茅廬,就敢反對宰相王安石的變法,他不被貶誰被貶。
結果後期他又暗諷朝廷讓他這樣優秀的人都只能在窮酸地方鬱郁不得志,還「背叛」守舊派,轉而支持改革派。蘇軾如此作死,惹得龍顏大怒,要不是王安石上書讓皇帝勿忘祖訓不殺言官,恐怕早就下了地府了。
說到底,蘇軾這人就不適合當官,政治勾心鬥角,哪裡是他一個直性子玩得轉的。
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司馬光雖不在其中,但一本《資治通鑑》就已經證明了他的本事。他們四人均是文人,而文人才最懂文人,要不是因為政見不同,想必他們完全會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