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個四人,分別是什麼關係?

2021-01-18 於浪讀書

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平樂》讓北宋男子天團好好出了一場風頭,而談及北宋名臣,就絕對越不過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這四位名臣時而親如手足,時而針鋒相對,期間的愛恨情仇,就算拉出來講個一天一夜也不為過。

歐陽修VS王安石,恩師變政敵

要論年紀和身份,歐陽修在四人中可謂是榜首。他生於1007年,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世人因此稱他為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曾當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王安石就是他的門生之一。身為文壇大佬、政界領袖,歐陽修對真正有才華的年輕人是很有好感的,他發現王安石這個人才華橫溢,就樂呵呵地和王安石互贈詩文,完全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超過王安石几個檔次。他賞識王安石,就把他推薦給韓琦,幫王安石在政壇上立穩腳尖。王安石也是個知恩圖報的,所以他最初和歐陽修也有一段「蜜月期」。

但再好的關係碰到變法上也不好整。王安石看到北宋朝廷快要到崩壞的邊緣了,心裡那個著急,恨不得一天上三次書讓皇帝支持他變法。好不容易皇帝願意支持他變法,王安石正春風得意,結果又遭到了守舊派的攻擊。歐陽修身為他亦師亦友的人,在他跟守舊大臣「殊死搏鬥」的時候不僅不幫忙,還對新法頗有微詞,這讓王安石就很不樂意了。

歐陽修晚年對政事的看法偏於保守,雖然心裡也覺得改革是有必要的,但他更傾向於在科舉上改革,所以他不支持王安石變法。他和王安石誰也說服不了誰,政見不同,這關係也就僵住了。

王安石vs司馬光,永遠的相愛相殺

要說王安石和司馬光,那可是北宋朝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只要他倆一同上朝,他們的同事就會拍著腦門唉聲嘆氣,憂心今天到底要爭執多久,還來得及趕回家吃晚飯嗎。如果北宋朝堂像火車上那樣拿個大喇叭喊著「花生、瓜子、方便麵」,說不定中立派的大臣都已經喜滋滋地開始吃瓜了。

其實說起來,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爭執也是因為政見不同。王安石是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是保守派的老大,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北宋其他政治集團的利益,而作為既得利益者,司馬光肯定不能坐視王安石一派動他們的蛋糕,所以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就只能和變法派死磕。

但王安石變法有宋神宗支持,司馬光再頭鐵,也剛不過皇帝。但他本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持之以恆地發揮他身為臺諫「風聞奏事」的功能,堅定不移地對新法進行幹擾,王安石在家裡氣到跳腳,連「流言宗主」這個外號都給司馬光取出來了,也沒能阻止司馬光的挑事之路。後來王安石倒臺,司馬光上位,他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王安石新法,讓王安石十多年的努力都化為泡影。

不過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對死對頭,但兩個人私交還是不錯的。畢竟大家都是同事,也擅長文學,共同話題還是很多的。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倆人,還真就是上朝針鋒相對——今天這裡你我必須躺一個,下朝親如手足——今天我又寫了新詩,你快過來康康。

歐陽修vs蘇軾,感天動地師生情

要說歐陽修和蘇軾的結識啊,還得從一場烏龍事件說起。歐陽修有個徒弟叫曾鞏,這徒弟可了不得,文採斐然。歐陽修去當了科舉的主考官,批卷子的時候發現有個學生答得特別好,歐陽修心想:「這卷子答得這麼好,肯定是我徒弟寫的,評成狀元都合適。但我是他老師,我給他打高分,人家說我徇私舞弊怎麼辦,只能點成第二名了。」歐陽修忍痛給卷子打了低分,結果成績一出來,榜眼是蘇軾,得,批錯人了。

歐陽修心裡過意不去,就一直提攜蘇軾。蘇軾這個人別的不說,人還是挺豁達的,所以他也不計較自己沒中狀元這回事,而且歐陽修是他一直以來的偶像。歐陽修和蘇軾年雖然相差三十歲,但兩人志趣相投,又都是性情中人,最後就成了一對忘年交,兩代文宗相繼完成了北宋詩文的革新,成為了後世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vs王安石vs司馬光,北宋知名牆頭草,在哪都討不了好

要說蘇軾啊,那可真是北宋朝堂的一朵奇葩。他前期支持保守黨,誰說要變法他就跟誰急;後期支持變法派,結果人變法派又看不上他這根牆頭草。

能被稱為「宋四家」之一,蘇軾才華是毫無疑問的,他不僅是一代詞人,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美食家。而且蘇軾在政治上也還算有作為,他是歷史治水名人,蘇公提就是他的功績。但蘇軾此生確實一直鬱郁不得志,因為他這人年輕氣盛,自己才初出茅廬,就敢反對宰相王安石的變法,他不被貶誰被貶。

結果後期他又暗諷朝廷讓他這樣優秀的人都只能在窮酸地方鬱郁不得志,還「背叛」守舊派,轉而支持改革派。蘇軾如此作死,惹得龍顏大怒,要不是王安石上書讓皇帝勿忘祖訓不殺言官,恐怕早就下了地府了。

說到底,蘇軾這人就不適合當官,政治勾心鬥角,哪裡是他一個直性子玩得轉的。

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司馬光雖不在其中,但一本《資治通鑑》就已經證明了他的本事。他們四人均是文人,而文人才最懂文人,要不是因為政見不同,想必他們完全會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吧。

相關焦點

  • 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身處同一時代,亦敵亦友的北宋文圈
    比如有人曾說王安石和蘇軾都是歐陽修的學生,其實並不盡然,王安石並非歐陽修的學生,而蘇軾確實是。王安石與歐陽修不過是正常的官場交情,雖然王安石年輕一點,歐陽修年老一點,但是王安石後勁很強,有後來者居上的感覺。
  • 人品風流:王安石與蘇軾的故事
    王安石十六歲時隨父進京述職認識了曾鞏,曾鞏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評價:「翰林歲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然而,王安石十八歲時其父突然病逝於江寧通判任上,王安石在為父守孝期間,決定放棄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據其《憶昨詩》記載,他決心以兩位古代聖賢「契」和「稷」為榜樣,承擔自己的「天下己任」。
  • 蘇軾大罵「司馬牛」,2個月後司馬光病逝,蘇軾親書3篇祭文追悼
    公元1086年,北宋朝堂正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辯,蘇軾和司馬光臉紅脖子粗,怒目對視。登基不久的宋哲宗,最終還是站在了宰相司馬光這邊,氣得蘇軾回家後直呼「司馬牛!司馬牛!」司馬牛,本是孔子的弟子,但蘇軾說的「司馬牛」,卻是在罵司馬光脾氣倔強、有如犟牛。
  • 王安石這首詩美得令人驚豔!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
    宋神宗繼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見王安石,君臣促膝長談,事後被破格提拔,開始改革變法。宋神宗在初期全力支持王安石,只要是反對改革變法的人,全部調離京城,可見在他的心目中,王安石是不二人選,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只是可惜改革變法困難重重,成為了兩人最大的遺憾。王安石的改革變法主要是觸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當時的司馬光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接著蘇軾和歐陽修等人,也反對變法。
  • 拗相公王安石
    從1023年宋仁宗上位,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不過才經過短短62年,剛過一個甲子,距離開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也不過63年,還是一個甲子,出現了多少英雄人物競風流,我簡單介紹一下: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蘇洵、曾鞏。這些人的名字,幾乎是後世所有教科書都無法忽略的人。廬陵歐陽修,仁宗時期曾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今天的副總理。
  • 王安石二度出任宰相,蘇軾直接寫詩怒懟,將王安石嘲諷得體無完膚
    話說王安石和蘇軾二人由於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在朝堂上經常針鋒相對,一度搞得勢同水火,你死我活。為了反對王安石新政,蘇軾幾度上奏宋神宗。冒著生命危險,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連作《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非要把王安石給「懟」下臺來,而王安石也是對蘇軾牢騷滿腹。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王安石罷相。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王安石與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軾的父親荀洵的關係,二人在政壇上處於敵對狀態。然而在「烏臺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軾。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
  • 蘇軾來到舊地,想起恩師歐陽修,不禁賦詩一首,感悟人生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我國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師徒,那便是歐陽修和蘇軾。師傅兩人均是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巨星,文壇中歐陽修作領袖之時,蘇軾還較為年輕,對蘇軾較為欣賞因此對於中榜之後的蘇軾多有照顧。在歐陽修的心中也曾經一度認為,在他之後蘇軾便會成為新的主導。
  •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十六歲時隨父進京述職認識了曾鞏,曾鞏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評價:「翰林歲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然而,王安石十八歲時其父突然病逝於江寧通判任上,王安石在為父守孝期間,決定放棄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據其《憶昨詩》記載,他決心以兩位古代聖賢「契」和「稷」為榜樣,承擔自己的「天下己任」。
  • 宋朝僅有9名大臣得到文正諡號,王安石、蘇軾都沒獲得
    獲得「文正」諡號的9位大臣,按照逝世的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李昉、王旦、王曾、範仲淹、司馬光、黃中庸、蔡卞、鄭居中、蔡沈。 李昉是宋朝第一個被追贈「文正」諡號的大臣。
  • 司馬光這首愛情詞寫得纏綿悱惻,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我們從這麼一個小故事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他的智慧,一個小孩遇到了困難臨危不懼,能夠從容地去面對一切,最終把困在缸中的小孩救出,從此人們記住了這個司馬光。而他此後也是大起大落,雖然後來反對王安石變法,兩人的關係一度如同水火,不過他們之間只是君子之爭。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為後世留下了一部經典的著作《資治通鑑》,成為了《史記》之後又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王安石和司馬光本來是朋友,彼此之間甚為緊密。北宋年間,王安石為了更好地推動改革,準備實行新法,這一舉動遭受了司馬光的抵制。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王安石,例舉出了變法中一系列的缺點,希望王安石廢止興新,修復舊法。而王安石則通過回信,將司馬光的所列見解一一辯駁,希望司馬光思路更開闊、見解更深刻一些。
  • 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
    ,歐陽修的作品《蝶戀花》。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在《醉翁亭記》中,他寫明了「醉翁」的來由:「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歐陽修諡號為文忠,世人都喜歡叫他歐陽文忠公。他和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我們熟知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餘7個人分別是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蘇軾與王安石同為"唐宋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當然,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蘇軾比王安石更有才,但王安石卻比蘇軾更懂得為官之道。 畢竟王安石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蘇軾一生則屢次遭遇貶謫,在官場上蘇軾可謂是曲折坎坷。
  • 寫了篇詠梅詞自稱千古第一,王安石蘇軾都不放在眼裡
    宋代湧現出像柳永、晏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晏幾道、秦觀、黃庭堅等這樣大家耳熟能詳的文人墨客。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清照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李清照就像一朵紅花,點綴著大宋文壇上的萬點綠叢之中。李清照不僅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而且被譽為「天下第一才女」。
  • 三曹二陸兩司馬都是誰 古代文學家並稱整理
    司馬相如指漢代詞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二人均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不得不說當時真是人才際會,武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奇才將星,文則有司馬相如、司馬遷這樣的如椽巨筆,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後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班張
  • 範仲淹、包拯、王安石都是北宋名人,他們三人之間有何關係?
    範仲淹、王安石、包拯,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其中,範仲淹和王安石,是大家在學習語文的時候順帶認識的,而包拯是大家在影視劇或話劇中了解的。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三人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即北宋,且三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關係。
  • 醉翁歐陽修
    後來,有人說歐陽修詞「疏雋」的風格引導了蘇軾,「深婉」的風格引導了秦觀,足見他在宋詞發展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雖然,歐陽修才活了六十一歲,然而,無論生前和死後,歐陽修都不愧為一代偉人,不愧為讀者心目中不多的醉翁。他和晏殊、王安石、曾鞏都是江西人的驕傲。在這裡,我為之感動的,是歐陽修的詞。
  • 《春宵》蘇軾
    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