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魚罐頭是如何成為潮人餐廳的主角
去年倫敦設計節期間,倫敦蘇活區有個小餐廳引起了轟動,這是建築師Amanda Levete 的參展計畫:〝沙丁魚罐頭快閃餐廳〞,這個餐廳只供應35種沙丁魚罐頭所做的餐點,卻引來大排長龍的人潮,以及來自全球的媒體報導:
「完美的設計.誘人的創意.迷人、有趣又好吃,你們應該都去!」(泰晤士報)
「過去在美食圈被視為低俗的沙丁魚罐頭,重新找到一種豪華的方式出現在餐桌。」(赫芬頓郵報,加拿大)
「這餐廳神奇的抹去食物與空間的界線。」(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
雖然這實驗性的快閃店已結束營業,但是這家短期的實驗店已經獲得來自紐約的邀約,今年在紐約某個街頭也可見到這家非常潮的沙丁魚罐頭店
為何沙丁魚罐頭這種非常傳統的罐頭食品,能在美食雲集的倫敦引來許多潮人?
這個答案只能透過自己的體驗來發掘,這個原始創意來自著名的女性建築師Amanda Levete,已經六十歲的Amanda和她所領軍屢獲殊榮的建築和設計工作室事務所AL_A,不像另外一些大牌的女建築師,只重視商業與造型,對於地域文化與社會趨勢一向關懷。
她在葡萄牙裡斯本有個文化中心的建築項目,她考察基地時注意到一家從前賣漁具的小店轉型成為十分受歡迎一家提供錫罐海鮮食品的小餐廳,她更注意到在西班牙、葡萄牙,類似這種錫罐的海鮮食品又重新在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
分析起來這種用橄欖油浸泡海鮮的錫罐食物,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一點也不麻煩,不需要廚房、沒有廚餘、健康,既傳統又當代的罐頭圖案設計。 這些都符合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Amanda像發現新大陸般的說:只要提升這種罐頭低檔次的形象,創造出一種人人都想擁有的欲望,就能在傳統食品上找到創新的潮流。
媒體問她全世界有這麼多的魚罐頭食品,她的選擇標準是?她說:當決定要這麼做時,我向我的朋友圈發出徵集,我們購買樣品試吃,但只要是任何可從超市買到,那種大量生產的罐頭,我們都不要。
他們還找來一種西班牙的啤酒配這些魚罐頭,這是倫敦喝不到的,只因為商標上正好有個美麗的魚圖案。
結束營業前,他們用一個沙丁魚的圖案,作了一款巧克力當成紀念品,可想而知這個產品也是一銷而空。
英文有個詞FAD,一向形容短期引發的某種流行或騷動,這個詞在自媒體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透過事件、展覽、音樂、活動引爆話題造成轟動、影響力,最後形成趨勢,這是所有自媒體營銷專家最著重的課題。
其實FAD的秘訣在於引起那些時尚人士,尤其是引起年輕人的注意。
可是,有新鮮的魚吃,為什麼要吃罐頭?這樣說好像有點矛盾,不少人都是醃製魚類愛好者。
▲ 葡國老人牌罐頭,在國內很容易買到
有人可能覺得醃製食物生來就不太優雅,甚至還有點苦情,感覺吃醃製食物的,都得配合「葛優躺」那種。不過營銷學上有個說法,什麼廣告都比不過你童年的某段回憶(所以才有那麼多廣告試圖到你的童年去上演《盜夢空間》)。
將海鮮製作成罐頭保存這門技術其實歷史悠久,1810 年左右就有了,發明者是法國人尼古拉斯·阿柏特( Nicolas Appert )。阿柏特發明出的這種把海鮮加熱再封存於容器中的做法,解決了當時長期在外徵戰的法國軍隊口糧問題,他因此還獲得拿破崙頒發的 12,000 法郎獎金(查到一位英國網友的估算,1800 年法郎購買力約相當於現在 2.7 美元,所以這筆獎金大約相當於現在 32,400 萬美元,還算不錯了)。
過了幾年,也是來自法國的約瑟夫·科林( Joseph Colin )開創了沙丁魚罐頭,之後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漁民也開始用同樣方法製作鮭魚罐頭,再後來,移民到美國的義大利人又開始製作金槍魚罐頭。現在沙丁魚、金槍魚、鮭魚這幾款依然是我們最經常吃到的海鮮罐頭,在國內不太常見的章魚罐頭和青口罐頭,味道也極其驚豔。
▲ 罐頭橄欖油浸青口
▲ 罐頭沙丁魚
製作海鮮罐頭通常需要進行兩次加熱步驟。第一次加熱在封口前進行,主要為了去除海鮮原料的水分;第二次是在封口後進行,主要目的是殺菌。這樣製成的罐頭,無須冷藏也能被長久保存,而且能把營養物質鎖死。
比如沙丁魚罐頭就富含 Omega-3 脂肪酸,那是一種人類身體需要、但必須通過外部攝取的營養物質(大部分魚類罐頭都含這個,金槍魚罐頭是例外)。第二次加熱過程中,魚肉的骨頭也會被軟化,所以能隨著魚肉一起被直接吃掉,而這些骨頭的鈣質含量相比新鮮魚類也是呈指數級增長。還是以罐頭沙丁魚為例,巴掌大的罐頭淨重通常是 120 克,這些魚和骨頭就足以提供成人半天所需的鈣質量。
▲ 「MINERVA」 是一個自 1942 年起生產罐頭魚的葡萄牙品牌,名字「米涅娃」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羅馬名
▲ 「MINERVA」 一款沙丁魚背面標柱的營養成分
美國人的罐頭魚文化,在 1920 年代有點停滯了(沒有具體查證原因,但是罐頭魚經常被用於佐酒,而美國政府於 1917 年頒布了禁酒令,禁酒正是從 1920 年開始實施),罐頭鼻祖法國人似乎也沒有花多少心思搞這個,於是挑起罐頭魚這杆大旗的,事實上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冰島、瑞典等幾個歐洲國家。
不要太小瞧製作罐頭這事。每一個罐頭背後都有我們看不見的廚師躲在背後,他們不僅料理出的美味,而且還讓美味能夠被複製。經過多年發展,罐頭魚完完全全自成一個體系,所以罐頭魚已經很少單獨出場,通常一出場就這種架勢——
▲ 裡斯本當地知名老店 「Conserveira de Lisboa」 裡,主要銷售自己三個自有品牌的產品( TRICANA, MINOR, PRATA DO MAR ),這家有追求的店還花了三年時間,在維持傳統形象的情況下,請設計師將全線產品包裝翻新了一遍…
走進一家西班牙或者葡萄牙有歷史的罐頭魚專賣店,你一定能馬上直觀感受到採購罐頭魚的最大樂趣(即使你本來並不想買,在那些貨架子面前一定也會停下來看一眼):在五顏六色的罐頭堆裡找上 15 分鐘甚至半小時,期間可能還會遇到選擇困難症,最後滿心歡喜地將精挑細選出的幾款抱回家。堪稱一場「視覺與美味的盛宴」。想想火鍋或者吃小龍蝦,讓你爽到的不就是類似的形式感麼。
▲ 「Conserveira de Lisboa」 店內提供禮品包裝服務
罐頭魚文化的內涵發展又發展,近幾年吃罐頭魚甚至還略有點時髦了。不僅在罐頭文化底蘊本來就豐厚的葡萄牙、西班牙被玩復古的年輕人重新賦予活力,在具風向標意義的倫敦、巴黎和紐約,也出現了專門吃罐頭的「罐頭吧」(在澳門剛剛也開了一家,國內其他城市有沒有不太清楚)。那些吃罐頭魚的人兒們不僅一點不苦情,很多還是渾身上下散發著 effortless chic 氣息、你願意坐那盯著他/她看一晚上的那種。
但罐頭魚有一點特別好,可上可下。
當作為前菜出現在那些正式餐館時,罐頭魚被製作成類似西班牙 tapas 的樣貌被端上檯面。沙丁魚或者馬鮫魚被仔細地擺盤過,配合面白、香蔥、檸檬汁,盤子下墊上亞麻餐墊,旁邊再放上一杯白葡萄酒,就是一標準 fine dinning 套路。巴黎某些餐館即使不專門販售罐頭,也會備有罐頭魚菜單(其實魚子醬也是罐頭海鮮製品的一類),這些單子不僅種類繁多,還跟酒單似地講究年份——這款魚是 1992 年、那款是 1998 年的,這樣的罐頭魚價格有時候可以高至 35 美元一份。
▲ 裡斯本頗受歡迎的罐頭吧 「Sol e Pesca」
還有一類罐頭魚吧風格比較街頭,有點居酒屋的意思。同樣以林林總總的罐頭為主題,畫風從穿著休閒西裝的時尚白領,換成手臂上紋身,嘴唇邊掛一大圈鬍子,後腦勺頂著丸子頭的文創工作者形狀。罐頭吧既是當地年輕人周末聚會據點,又不時被慕名而來的遊客光顧。大家迅速點倆啤酒,端著盛有罐頭魚的盤子,站在街角大聲聊天,還必須人擠人。
反正,吃罐頭魚這事註定不是什麼大眾飲食項目。如果可以吃鮮的,為什麼要吃罐頭呢?但我覺得有意義的恰好就在這裡,吃不到鮮的時候,罐頭魚還能給你一點鮮的刺激。在健康有機飲食的大潮流下,吃罐頭魚相比之下就像一種暗黑亞文化:你可能有興趣試試,但又清楚自己不會長期依賴它。
怎麼說呢,像是一種偷歡的感覺?
●
●
●
————————————————————
「悅生活」系浙報傳媒江南遊全媒體中心旗下品牌
發現美好生活、分享美好事物
好吃、好玩、好看、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