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寶》是亦舒傳閱度很高的一本小說,即使你沒有看過,那麼也一定聽過那句最經典的臺詞: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
小說太過經典,以至於一次又一次地被拍成電影。
最近郭採潔主演的《喜寶》的播出,引起不少原著黨的詬病,導演把「喜寶」這個頂級撈女的故事改寫成了年輕女孩和老富豪的忘年戀,在此不想吐槽,但是他竟然讓勖家那位最聰明的女子,莫名其妙自殺了,不給一點解釋,這就不得不把原著翻出來,擼一擼了。
勖聰憩,勖先生的大女兒,勖家最聰明、最精明、最有資源的女子,全書一共出場三次。
第一次,喜寶被單純的勖聰慧邀請去家裡玩,在勖家的豪宅裡,她第一次遇見了大姐聰憩。
小說裡是這樣描述的:二十七八歲的少婦,樣子非常精明、端莊、時髦。白色絲襯衫,一串禪香木珠子,金手錶,一條腰頭打褶的黑色皮褲,黑色細跟鞋子。
典型精英人士的打扮,喜寶心裡一驚,勖家人的穿著實在太考究了,相比之下,自己是多麼的寒酸。
單純的聰慧偷偷告訴喜寶,大姐的那條褲子值銀行經理一個月的工資。
第一印象,聰憩有錢,精緻,然後你會發現除了這,她還很眼毒,一針見血。
相比於勖家人對喜寶的讚美,欣賞她能考入劍橋大學,聰憩第一眼便看出了喜寶「撈女」的本質。
她說:女孩子最好的嫁妝是一張名校文憑,千萬別靠它吃飯,否則也還是哭死,帶著它嫁人,夫家不敢欺辱有學歷的媳婦。
喜寶心裡暗想,這個大姐也太厲害了,自己還沒有開口,對方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此,後來喜寶儘量避免和勖家子女接觸,特別是這個大姐。
聰憩第二次出場,是在她女兒的兩歲生日宴上。
她有著兩個非常可愛的女兒,長得像宮廷壁畫上的天使一樣,有著看上去敦厚老實的丈夫方家凱,方家雖然不如娘家富有,卻也不必靠其幫襯。
一家人看上去和和美美,其樂融融,似乎再也沒有比這更完美的家庭了,但是後來聰憩的一句話,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她說: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男孩子,根本不算家庭。
千萬不要以為聰憩只是一個沒文化的富家女,她可曾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堂堂港大文學士居然說出這麼有失水準的話,便是成績極差的妹妹都不能夠理解的。
沒有人知道聰憩為什麼一定要生個男孩,甚至連她見多識廣,富可敵國的爸爸都不明白為什么女兒會這麼古板。
誰也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也沒有人想過她到底經歷了什麼,她應該從來都不會有什麼不如意的。
聰憩第三次出場,便是去看望父親,又拜託喜寶照顧自己的兩個孩子,此時的她得了乳腺癌,獨自去治療,她談到了對死亡的恐懼,還說不管怎樣都想要活著。
就是這樣一位求生欲望強烈的女子,卻在動完手術之後,因接受不了自己殘疾的身體,選擇了服毒自殺。
電影裡沒有交代清楚的,小說裡全都描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有人問小說裡面擁有資源最多的女子是誰,那一定非聰憩莫屬,她有著喜寶沒有的萬貫家財,有著弟弟妹妹沒有的聰明大腦,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天使般的一雙女兒,有著完全可以用來吃飯的文憑。
她什麼都有,卻讓自己走向了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王炸在手,卻自動毀掉一生,她的悲劇不得不讓人感慨和思考:到底是什麼一步一步摧毀了這位極其聰明的女子?
回顧聰憩短短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其實她完全不必走到自殺這一步的,在她三十來年的生命了,曾有過三次活命的機會。
阿勒德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打敗聰憩的根本不是病魔,而是她自己的心魔,她擁有一切,卻唯獨沒有被愛過的童年。
聰憩雖是勖先生的大女兒,卻是他和前妻所生,從小便亡了母親,繼母又只是勖家的生育機器,夫妻之間並沒有多少感情,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暖意。
父親既要打理生意,又有諸多情人需要陪伴,完全沒有時間給她,這個孩子沒有母愛,也不曾享受過父愛,那種對愛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底。
童年缺愛的孩子不容易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她總是在不斷地尋找愛,尋找依靠,即使被不斷傷害,卻也沒辦法逃離。
如果當年勖先生能夠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多花點時間來陪陪自己的孩子,給足她父愛,那麼即使聰憩沒有母親,她也一定會有健全的人格,擁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不至於年紀輕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
過度缺愛的孩子,她一生都在努力填補童年的不幸,一直希望有個人來愛她,於是方家凱出現了。
喜寶是這樣評價方家凱:這種男人還是值得一嫁的——等四十歲再說吧,四十歲之前嫁他,只怕活不過四十,活活地悶死。
聰憩的自殺,方家凱有責任,他表面上溫文爾雅,敦厚老實,背地裡卻包養情人,聰憩不敢告訴父親,又和繼母不親近,所有的事情埋藏在心裡,內心悽苦,卻又極力和方扮演恩愛夫妻,最後活生生把自己憋成了乳腺癌。
方家凱一面說最愛的是聰憩,他永遠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妻子,卻又一個勁地傷害她,不肯和情人分手,他甚至希望聰憩糊塗一點,能夠接受第三者的存在,兩者並立,他簡直就是渣男中的極品。
明知對方渣,聰憩卻愛得卑微,愛得倔強,她卑微到明知道方有情人,卻一心想要給他生兒子,以挽回他的心,她倔強到明知道他不可能放棄外面一切,卻偏偏要得到他的全部的肉體和靈魂。
聰憩有著洞悉世事的精明,卻不明白男人的愛永遠都不是討來的,她一心想要生兒子來討好,可是方家凱並不是想要兒子,他只是山珍海味吃膩了,想換個口味罷了。
聰憩有離婚的資本,她完全不用擔心離婚後會活不下去的,如果當初她不是選擇隱忍,而是就地反擊,果斷地離開渣男,或許也不會憋出癌症來。
遇上渣男並不可怕,飛蛾撲火才可怕。
聰憩最後一次機會,就是她去國外治療癌症的時候。
到這個時候她應該看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相較於愛情而言,其實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她有可愛的女兒等著她回家,她是年邁的老爸心中唯一的安慰,她明明知道活著比死了更重要。
她很怕死,她覺得不管怎麼樣,活都比死了好。
可是鬼門關走過一趟的她偏偏又退縮了,死神都沒有激發她生的鬥志,她看著自己殘缺的身體,擔心方家凱會更加不愛她了,於是選擇了自殺。
聰憩到死都想著方家凱的愛,她永遠活在他給的世界了,她想要他全部的愛,可是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得到對方的愛呢?
聰憩到死都不明白,想要得到別人的愛,必須先學會愛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不能保證愛人能矢志不渝,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任何時候都先愛自己。愛上渣男是不幸,及時止損,最少不會讓我們傷亡摻重。
有句歌詞叫做:沒有一個人非要另一個人才能過一生。親愛的,任何時候都請記住:我們最愛的首先應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是陪伴你一生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