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影視來說,只是一個章節,影視對我來說,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李炎淡淡地說。
淡如水是李炎給人的第一感覺,明明名字中帶著兩個火,偏偏從裡到外流淌的水性,讓他這兩把火,成了淡字。男孩的那份熱血,當時以為電影江湖中只有徐克的武俠片能入他的懷,但當年少時的他第一次和父親一起看了《肖申克的救贖》,那時候他不明白一部悶悶的片子為什麼會那麼吸引人,他突然意識到,原來電影的世界不只是刀光劍影的你來我往,還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會震撼著人的心靈。
2004年他先後以執行導演或副導演的角色,參與了《無字碑歌》、《浪擊天涯》、《網球王子》等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並執導了多條廣告。2011年,他擔任總導演,執導自己第一部長篇劇集——《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十年》。2018年,他導演了由李宏毅、潘霜霜主演的《限定24小時》,上線三天即佔據骨朵數據的網劇日播排行榜第4名,佔據Vlinkage網劇日播榜第5位。而其中《東北往事》是他截止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本身的故事比較好,創作的時候幹擾比較少,就一腔熱血,拍馬上陣了。」雖然因為製作成本等原因會有些遺憾,但如今這部作品依舊在豆瓣獲得了8.7分的高評。
或許是因為作家出身,他對文字有著濃濃的喜愛。李炎導演認為好的影視作品的唯一標準是故事好看,好看不是指題材的多麼多麼創新,不是指內涵的多麼多麼豐富,不是指鏡頭的多麼多麼花哨,而是單純意義上影視作品的吸引力,指的是看影視作品時帶來的滿足感!他認為好的影視作品都有著一種能讓人往下看下去的吸引力。這樣的要求,同樣延伸到演員的選擇上。
在選角上,他嚴格要求演員要有「觀眾緣」。這個「觀眾緣」並非是指顏值,而是要求合適。「這個演員要契合這個角色,從裡到外,讓觀眾一眼覺得,這個人物就應該是這個演員演,這樣的觀眾緣才能更好地把觀眾帶入劇情的節奏中。」因此選角初期,他要求自己以及主創團隊要把整部劇的脈絡和架構理清,把劇中人物的形象清晰化,從而更好地選定合適的演員。在現場的實拍中,他更注重用鼓勵啟發的方式去指引演員詮釋角色,「演員大多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他在過著另一個人的生活,責罵反而容易讓他從角色中脫離。」
其實在從事導演工作的同時,李炎保持著每4年作為演員參與一部作品,「我其實沒什麼演戲的欲望,我更喜歡幕後,但只有自己也去演,才能體會什麼是演,演什麼,怎麼演,為什麼演。」 在其他劇組演出時,他多以一種學習者的姿態自居,讓他能夠輕鬆地用以往之外的視角,去審視整個運作,學習導演的拍攝手法,學習演員之間的溝通,從而保持住自己與整個片場的共鳴感。
時光長河引領這股細流逐漸蕩起了自己的波浪,談到對未來的期許,李炎表示,題材有無限可能,但在要求劇本的基礎上,他希望能夠將作品以人為本,「離生活太遠的,不喜歡。」
未來我們將見到李炎導演更多貼近生活、富有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