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現在社會的熱門話題,託翁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莉絲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她的父母都吸毒,母親還伴隨有精神分裂和失明,她的家裡通常都是雞飛狗跳。就是在這樣的生活中,莉絲接受著不完整的教育,從八歲起就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即使這樣,莉絲卻仍然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她還是愛著她的父母,想念曾經度過的幸福的生活。
母親因為吸毒被送進醫院後,莉絲因不能正常去上學而被政府送進了收容所。莉絲骯髒的衣著,身上散發的臭味被學校的同學們嫌棄,雖然她總是得到高分,但是學校對她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地方。
收容所收納的都是失去父母或者行為及其叛逆的人,在這裡,莉絲見證了其他孩子們對弱者的毆打,彼此之間的戲弄。
她們悲慘的叫聲都在提醒著莉絲這裡絕對不是一個久居的地方。母親感染愛滋病,父親是個癮君子,爺爺也把她當作垃圾一樣拋棄。
莉絲只能流落街頭,乞討,睡大馬路。可是莉絲仍然對生活還存有一絲希望,她時常去探望她的母親,希望母親的病能夠好起來,希望生活又能回到從前,回到那個沒有毒品的世界。
母親最終死於愛滋病,她被葬在一處免費的墓地,就在母親即將下葬時,莉絲爬上了母親的棺材和她做了最後的告別。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眼裡,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愛你。世界是虛無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你住在我心裡,我卻沒有容身之所。
當生活沒有退路時,莉絲沒有向生活妥協,而是選擇迎難而上。她申請了當地一家私立學校,想要重回校園,這是她唯一的機會。因為之前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所以相對於其他同學來說,她要學習的更多。
自此,她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學校,第一個到校,在地鐵上讀書,甚至在打工時也在背書。因為她要用兩年時間去學習四年的課程,對於一個從小沒有怎麼教育,甚至沒有怎麼上過學的孩子來說,這簡直是奇蹟,而莉絲就是下定決心要實現這樣的奇蹟。
人生路上我們走個會遇見一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人,他們的出現足以改變我們的一生。在這裡,莉絲遇見了她的良師。當學學校準備派年級前十去參觀哈佛大學時,他說「你不是前十名,因為你是第一名」
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莉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站在哈佛大學的校園,看著談笑風生的學生們,她再一次堅定了這就是內心所向。不要因為我們的出生和經歷而去害怕什麼,因為走在哈佛大學校園的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對於莉絲來說,除了學習上,更多的是學費的壓力。通過老師,她知道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計劃。2000年6個學生獲得了全額獎學金,莉絲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參加面試她穿著向姐姐借的衣服,即使她沒有告訴任何兒她一直無家可歸。
夢想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在很多時候我們被生活逼的沒有退路,而我們心中的那一點信念,那一點希望推動我們走出泥沼。儘管我們生活的不體面,我們的家庭不富裕,可是我們應該慶幸我們還有選擇和向前的餘地。
正如莉絲在電影中說到「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比西向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努力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