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李阿光,正開車趕回家給女兒過生日,可在經過一條隧道的時候發生了塌方,等他恢復意識後,發現自己已經和車一起被埋在隧道之內。
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災難,卻成了一個秀場。
在費盡心思找到了一處信號較好的地方後,李阿光趕緊撥打了救援電話,那邊詢問的語氣很隨意,接線員還在囉嗦問「您貴姓」等無關緊要的問題。
詢問完後,信號被轉接到了救援電話總部,李阿光只好再次闡述了一遍自己的情況。
等救援隊伍到達現場後,才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大半的山體都都已經垮塌,更無法確認李阿光的具體位置。
這一消息瞬間驚動了媒體,爭相在解救現場進行直播報導。更有媒體把電話打到了李阿光那,完全不顧及被困者心理狀態和現實情況,只是迫切想獲取第一時間的獨家報導。
這一行為被救援隊長發現後,氣的搶過了記者手機,並進行了大聲斥責。
因為手機是李阿光與外界聯繫的唯一方式,對於救援計劃至關重要,而記者的這種行為,只會加速消耗李阿光的手機電量。
隨後,隊長直接詢問李阿光的情況,得知只有兩瓶水和一個生日蛋糕,隊長告訴他要做好長久的準備。
隊長通過施工圖紙了解到,隧道中排風扇都有編號,這對了解李阿光的位置至關重要。
救援隊隨即派出無人機進去探測位置,誰知媒體也放出了眾多的無人機,都想得到第一手新聞,可最終所有的機器都因為電波的幹擾而墜落。
無奈之下,隊長只能駕車和隊員冒險深入探尋。他讓隊員留在車內,自己下車查看,隊員不小心按到了喇叭,真巧被李阿光聽見了,這說明他們相距的位置並不遠。
不過,馬上又發生了2次坍塌,隊長趕緊上車極速駛離隧道,在危機的最後一秒脫險。
慶幸的是,因為這次意外,李阿光發現了因此暴露出來的排風扇下的「3」號標誌。
為此,救援隊確認了主要從上往下挖一條救援通道的方案。
韓國安全部的高官也分別趕到了現場,一行人在現場見到李阿光的妻子後,在百忙之中,還不忘輪番與她擺姿態合影。
時間正在一天天的流逝,到了第14天,李阿光的蛋糕和水已經吃完。隊長告訴他再堅持幾天就可以了,實在不行就只能自產自銷了。
而外面的新聞正在報導,這次的隧道坍塌事件是因為建造商的偷工減料,在韓國到處充斥著這樣的建設工程。
好消息是,李阿光在一根鋼筋上發現了凝結的水珠,救援通道也挖到了頂端,很快就能挖通。
第17天,終於可以挖到隧道內部,營救成功近在眼前。
在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記者卻表示了遺憾,因為在裡面多呆一天就可以打破被困最久的營救記錄了。
可挖通後,眾人卻沒發現李阿光的蹤跡。再次拿到設計圖紙和視頻資料對比後發現,原來無良施工方少安裝了一個排風扇,誤導了大家對位置的判斷,這17天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隧道內的李阿光接到了電話通知,這一消息讓他精神幾近崩潰,當妻子想要安慰他時,手機電量也終於因為電量耗盡關機了。
又過了7天,失去了聯繫加上大雪封山,救援工作變得愈發困難,有很多人開始認為李阿光已經去世了。
此時,上級開會討論是否要繼續救援工作,因為它阻礙了另一段隧道施工,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救援隊員有人因為意外犧牲了,李阿光一家的厄運也由此開始。
女兒在學校被孤立,認為她的父親害了救援隊員;死者的母親更是找到李阿光的妻子,向她身上扔雞蛋;一半以上的國民,請求終止救援任務。
官員也找到李阿光妻子,逼迫她籤一份協議,同意另一段隧道施工,這意味著必須暫停現在的救援工作。
妻子來到電臺向不知死活的丈夫做最後的道別,隧道內的李阿光通過汽車廣播收到信息後,得知自己已經徹底被這個社會所遺棄,可他現在卻什麼也做不了。
救援隊長依然不願放棄最後的希望,他獨自帶著探測儀下去,最後的嘗試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終於,另一段隧道開始第一輪爆破施工,李阿光絕望的用最後的力氣按住車喇叭,在上方的隊長竟然從探測儀中意外的聽到了微弱的聲音。
眾人阻止了第二輪的爆破,救援工作重新開始,又經過了7天後,隊長終於發現了虛弱不堪的李阿光,將他從隧道中帶了出來。
此時,媒體將他們團團圍住,要求李阿光說幾句,可他卻始終閉口不言。
而等待救援的直升機,卻遲遲不啟動,原因竟然是要等坐車趕來的高官。
李阿光叫來了救援隊長,讓他幫忙傳達獲救的第一句話,隊長對著媒體和官員高聲喊道:「都給我滾,你們這些狗崽子們!」
李阿光佩服隊長的勇氣,伸手豎起了大拇指。
故事的最後,電視臺進行了轉播,李阿光豎起的大拇指,卻扭曲成了對大韓民國的謝意。
韓國高官享受著鮮花和掌聲,面對記者時侃侃而談:「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人的生命比地球還要重要的。」
救援隊長本是一個良心擔當,卻因為在最後的那句髒話有損形象,被上級要求寫檢討。
電影《隧道》在2016年上映,它不是一個傳統的災難片,沒有將重心放在被困隧道中如何孤軍奮鬥,也沒有英雄主義,隧道外才是真正的大舞臺,充滿了對韓國高層、媒體、甚至是民意的諷刺。
原著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非常的悽慘,但電影的結局中,導演改成了李阿光被救,成了故事中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這或許就是留給大家的希望和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