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的時間,循環的經歷,未知的兇手。
真相即將浮出水面,背後的操控者已按耐不住?
跨時空,局中局,誰入了誰的局,誰又成為局中的主角?
6月23號晚張一山和潘粵明主演的諜戰劇《局中人》火熱開播,兩位當紅實力演技派的劇,質量不會差不到哪裡去。其實我並不關注演員本身,更關注劇情的走向。局中局,諜中諜,風鈴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這些懸念設置跟以往的諜戰片都不一樣,有話題,有懸念。雖然進程略慢,但不影響人們追下去的欲望。
無意中看到一本書,是科幻題材的懸疑小說《逆時偵查營》。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書很少,市場上難以找到,屬於稀缺資源;而且很適合拍成電影。
這本書跟《局中人》有很多共同點,就在於「局」的設計上。布一個局,為了進入另一個局,但這都不是真的「局」。其中虛實真假,需要慢慢探索。
平時很少看書,能夠堅持看下去的就是非常好看的小說,特別是懸疑推理,兇殺疑案。這個興趣可能是從小養成的。因為小的時候,經常看鬼片,特別是在晚上看林正英的電影,搞笑又恐怖。《開心鬼捉鬼》這部就非常逗,那時候的電影都是搞笑風格的,也就不覺得恐怖。
第一次看懸疑推理小說還是別人推薦的,是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那時候《白夜行》是全民熱啊,然而我並沒看過,周圍的人都在評論,我就燃起好奇心去買來看。一看就停不下來,熬夜都要看完。後來又看了好幾遍,寫得太好,回味無窮,後勁也大。
以至於後來看同類作品,都會在心裡跟《白夜行》做比較。也是因為看的書少,也就覺得都比不上東野圭吾寫的小說。
一直不太喜歡看國內的小說,比較喜歡國外的小說,國外的小說確實是比中國的寫得好,但中國也不缺好的小說。比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橡皮人》等。
馬爾克斯就有兩部作品非常經典的長篇小說,一部是《百年孤獨》,另一部是《霍亂時期的愛情》,霍亂還拍成了電影。
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加西亞·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最經典的《百年孤獨》深受人們喜愛,至今仍是文學暢銷書。但我卻格外喜歡他的《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故事很短,字數也不多,屬於中篇小說。馬爾克斯在還未成為作家時就一直想寫這樣故事,但他又還不能寫。他曾經坦言,自己會走上文學道路,都是這個故事在驅使。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是馬爾克斯最滿意的作品。馬爾克斯的朋友親身遭遇的時間,一直讓他耿耿於懷。他想寫下來,卻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寫不好,所以他擱置了30年。這期間這個事一直困擾著他,時間在流逝,可是心底的疑惑在增加。他要查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那天的巧合真的是巧合嗎?為什麼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兇殺事件?
他用了30年的時間沉澱感情,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走訪查證,還原當天的事件的全部經過,卻依然查不出自己朋友聖地牙哥犯了什麼罪而慘遭殺害,無法驗證朋友是真的該死還是無辜冤死。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直到最後一秒,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招來殺身之禍。
主審聖地牙哥·薩納爾案件的法官對於整件事也很疑惑,用紅墨水寫下:「給我一個偏見,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偏見、無辜的慌張,妒忌吞噬了理性。真實的案件,沒有真相的罪惡,成就了今天的文學《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前幾天看了一本犯罪推理小說《騎士的獻祭》,是國內著名作家那多的小說,剛出版沒多久。
這本書,從看書名就被深深吸引,到收到書之後,愛不釋手,馬上就抽時間看。拿到書的時候剛好要去出遠門,就放在背包裡打算在高鐵上看。
看了一頁又一頁,越看越精彩,不管是故事情節,懸念的設置,還是文學技巧的運用上,都無可挑剔。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的,讀起來非常真實,但是也寫成了藝術品。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非常驚奇能夠在國內小說看到如何新穎又成熟的推薦小說,讓我更加期待國內的文學作品。
懷著多涉獵的心態,搜羅各種小說。國內國外的,發現《逆時偵查組》很特別啊。反時空營救?時光倒流?關鍵還是科幻的,題材龐大啊。瞬間激發我的興趣,想一睹為快。
等我拿到書時,略微翻了一下,確實比之前所有看過的小說都不一樣。因為從沒有看過哪一本小說是科幻的啊,沒那麼多高科技和超能力。常規的推理小說,是以社會經驗,或者真實事件改編而來。因為推理要求作者的思維必須縝密,邏輯嚴謹,自己挖的坑能填回來,如果撒了一張無比大的網,卻收不緊,那就是耍流氓。
《逆時偵查組》高手過招的刺激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誰又會是最後的贏家。局外人操控一切,局內人在相互搏鬥,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抗爭。殊不知,陰謀早已實施,以為自己堅守陣地,卻早被敵人利用拉攏。
優秀的懸疑小說,大多具有幾個共通點,一是心裡描寫很細膩,二是人物的動作神態塑造其鮮明的性格特點,這樣的性格剛好符合他做這樣的事。二是在於環境細節描寫上,布置合理,也要符合人物心理,在某個場合會有這樣的心理。可以說著這兩者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像洋蔥一樣,層層疊疊,最好形成完美的圓形。
我向來認為一本好的小說,肯定是能吸引人看下去的。一個喜歡懸疑小說的人,興趣就在那裡,卻在打開之後看了幾頁,立馬失去興趣,進入睡眠狀態。這種情況就不是他不喜歡這個類型的作品,而是他的興趣支撐不了他看下去。這就是作者的問題,換言之,是讀者的要求高。
金庸的小說很多人都喜歡看,沒看過小說也看過電視劇。裡面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性格鮮明和擁有容易分辨的外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麼多的人物,不是以對話推進情節發展的,而是讓情節自然而然發展下去。對話簡潔,簡明扼要,能夠一句話交代的,絕對不用兩句話。
《天龍八部》這部長篇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非常多,情感線眾多,在眾多人物中要寫清楚各種感情糾紛,考驗的是作者在處理人物的能力,和邏輯嚴謹。還要讓每一個人的行為符合本身的性格定義,因為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物,致使他做出這樣一種決定,帶來這樣一種效果。阿朱喜歡喬峰,聰敏善良、品性很好的一個姑娘,可以說是對喬峰一見鍾情。但喬峰並沒有一開始就愛上阿朱,而是在經歷很多事情之後,身邊都沒有可以信任的人,只有阿朱一直不離不棄,去到哪裡都追隨。在這之前喬峰並沒有愛上阿朱,直到後來阿朱一個人在亂石堆等了他幾天幾夜,加上之前的相處,長久累積的情感就在一瞬間凝結起來,他真正愛上阿朱了。從此之後他的心裡眼裡只有阿朱,這也註定了後面喬峰的悲劇結局。
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天龍八部》裡面的人物與情節,它不是為了寫故事也故事,不會為了推進情節發展而刻意轉場。它的一切都很自然,就如水到渠成一般,因為人物的這樣的性格讓他這樣做,自然就延伸出後面的故事情節。
如果一本書需要用對話去推進情節,用對話或者心理描寫體現人物性格,那必定不能給讀者塑造一個性格鮮明,情感飽滿的角色。
以前看書的時候,不管什麼書,只要覺得故事好看(狗血),有懸念的,就會一直追下去,也不管作者的水平到底是怎麼樣的,只為了看那個故事而追下去。這是一種瞎讀書,想要學習寫作的人是不能夠這樣讀書的。一個創作者,不應該只讀那些情愛的作品,全書用對話湊成的,創作者應該拚棄這樣的書。
讀書也是養成的,讀的書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書是好的,哪些書是不好的。在前期我們不能準確判斷,但有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之後,也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更快速地在書中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稍微看一眼就能分辨某些書值不值得讀。
張小貓這本《逆時偵查組》開始時我是很有興趣的,因為「逆時」這兩個字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心裡開始有疑問,是跟時光有關的主題?錯時空逆襲的案件?尖端高科技和逆時能力的對決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應該是一場刺激的心理歷程吧。
「逆時」這個有點意思,但是一天重複五次發生過的事,就像大腦被重置了5次。依照每一次重複的畫面獲取關鍵細微的信息,依據這些消息進行推理偵查案件。一般懸疑類案件,都是根據案發現場獲取的信息,匯總分析,走訪調查,逐一排查取證。取證的過程就是在過濾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哪些無用,哪些要重點關注。
以前的香港電視劇《法證先鋒》就是典型的懸疑推理劇本,建立在現有的資料,和現場有關證物證人逐一排查,再調查以往的歷史資料,人物的過去史。綜合分析、排除、取證,最後分析出事情前因後果,抓獲犯罪者歸案。這部電視劇我非常喜歡看,基本上每年都會重看一遍。
不僅因為演員的演技好,關鍵是劇情真的很好,主要以案件為主,輔以愛情。談情說愛可能佔全劇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是推理與查證,每一個鏡頭不超過5分鐘,節奏相對來說比較快,比現在動不動五六十集的電視劇好太多了。劇情嚴謹,轉場連貫,根本捨不得快進,生怕錯過一絲半點細節。
一部好的作品能讓人學到很多,比如設置懸念,細節處該怎麼處理,布下的局該怎麼嚴密地收尾。怎樣埋下伏筆,突出後面人物的情感變化,在哪裡讓主人公經受劫難,從而看清自己的愛情。
看一部劇並不是看演員的感情戲,作為一個創作者更應該關心編劇如何處理人物之間的矛盾,怎樣轉場才能更好銜接後面的劇情。
好的作品可以沒有很好的文筆,但只要是真情實意,把心中想要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也會是好的作品。但是一部作品只有好的故事,各種奇思妙想,但是文筆支撐不起來,無疑它是失敗的。
首先說一下《逆時偵查組》的序篇,作為懸疑小說的開頭缺乏驚險和懸念,更沒有在一開始就凸顯出偵查的嚴肅感。作為長篇小說,開頭都不能夠吸引人,很難會堅持看下去。再者,會讀書的人都不是從頭看到尾,而是會粗略地翻一下,抓取一些重要的字眼和信息。
我翻看這本書時,基本上看到的全是對話,再細翻,也還是以對話為主。小說和劇本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劇本需要通過對話演出來,小說是文學性更強一些,所以很多細節的東西劇本不需要出現,但是小說需要寫出來。劇本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小說是文字與文字的較量。
一部思維嚴謹的懸疑小說,並不會在文中出現太多打情罵俏的話語,和一些根本不需要出現的解釋話語,這是在湊字數,也會拉低整體的閱讀體驗。
小說的四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嚴格按照這個小說要素寫,不會太差。分析文章和賞析長篇小說也是一樣的。主要看裡面是人物刻畫得怎麼樣,情節符不符合當時環境下人物性格會做出的舉動。四個點,每一個點都不是分開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牽扯的。把握好之間的銜接,也就是注重細節,這樣的作品就經得起推敲。
《逆時偵查組》我覺得做得很不錯的一點就是對X神秘人的把控,至始至終都具有神秘感,和背後操縱者的氣質。
小說巧妙融合科幻元素,深入展現偵查與反偵查、高科技與高智商的生死較量。局中局,案中案,強設定、強邏輯、強結構,有一種剝洋蔥般層層嵌套閱讀體驗。一個身份,潛入一個組織,再用這個組織,獲取情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