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導演楊德昌去世十周年紀念日,對於整個華語影壇,他可謂是屈指可數稱得上「大師」的導演,可以說,沒有「楊德昌」,就沒有今天的「臺灣電影」。
他不僅獲得過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大獎,同時也是80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導人,他和侯孝賢、吳念真等當時的電影人一起,追求獨立創作,以紀實的風格和更貼近真實的社會現況來描寫普通人,開啟了臺灣電影的新時代。
他的作品從未離開過「臺灣社會」這個大環境,總是給人以深刻的寓意和強烈的社會意識,因此也被稱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楊德昌在電影方面擁有不小的成就,但小時候,他並不是一個好學生,12歲時,在學校夜間部念初一的他成績並不好,跟老師關係也很冷漠,但這段歷史卻為他後來創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提供了不少靈感,此片就取材於他當時所在學校發生的一起真實的「夜校情殺案」,裡面的「小四」就是他自己。
到了大學,他深受西方思潮影響,極力想去臺灣之外的地方看看,於是在1970年去了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攻讀電機工程。
雖然當時楊德昌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電影學習,但因為從小就愛跟著父親去看電影,所以對電影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也使他在碩士畢業後又去了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
1981年,楊德昌終於返回臺北,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雖然此時已經34歲,但他還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電影」才是他的歸宿,人生還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剛回臺北,楊德昌就在餘為彥執導的《1905年的冬天》中擔當編劇、製片助理和演員。
80年代的臺灣正處於電影轉型時期,這也給了他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1982年,他和陶德辰、柯一正、張毅四人合拍了小成本電影《光陰的故事》,本片首次打破了70年代以來臺灣政治宣傳片和瓊瑤愛情片獨佔電影市場的局面,開始關注社會和家庭,因此《光陰的故事》也成為了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起源。
從此,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回國的楊德昌對電影的痴迷一發不可收拾,1983年,他完成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長篇電影《海灘的一天》,該片不僅獲得了當年亞太電影展最佳攝影獎等多項大獎,也為臺灣電影開創了新的電影格局。
回國之後的楊德昌可謂一切都是圍繞著「電影」轉,他也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1985年,他在拍完《青梅竹馬》後,便和本片的女主蔡琴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開始了媒體口中那段「十年無性婚姻」。
但其實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是幸福的,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跟蔡琴的世界觀不同了,這段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但無論生活怎樣,楊德昌對電影的熱情從未停止過,198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並在之後獨立製作了成為他作品經典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片深刻解讀了那個時代的臺灣社會,也解讀了一段殘酷青春,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
本片獲得了國內外多項大獎,更多的人知道了「楊德昌」的名字,也讓更多人了解到「臺灣電影」。
2000年,楊德昌憑電影《一一》拿到了第56屆坎城最佳導演獎等一系列國外大獎。
對於這部電影,他用兩個禮拜就寫出了劇本,但拍出來卻花了兩年,他的第二任妻子彭鎧立也為本片演奏了多首鋼琴曲目。
楊德昌對電影的執著和精益求精,讓臺灣電影走得更遠,甚至能站在世界的舞臺,為臺灣電影找回了尊嚴,可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一一》也沒能在臺灣公映。
拍完《一一》後,楊德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動畫上,他開始籌備自己的動畫電影《追風》,但因為該片投資巨大,最終被投資方叫停,他工作3年,最終只剩下不到20分鐘的短片。
即使這樣,即使有病在身,也沒有使他放棄做動畫的心,他的朋友曾描述道,那時的楊德昌雖然身體已經劇烈疼痛,人處在半昏半醒之間,但他還是在畫。
2007年6月29日下午,楊德昌在美國貝弗利山家中,在妻子的陪伴下安然辭世。
與其說楊德昌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導演,不如說他是一個為自己喜歡的事而執著的人,雖然他的作品並不多,但每一部都是傾盡全力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