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飛鴻98大型商業無人機運輸試航儀式在內蒙古鄂託克前旗舉行。此次飛行中,飛鴻98無人運輸機按預定航線單日完成「寧夏—內蒙古」兩次跨省飛行任務,並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實現平穩降落。這意味著飛鴻98無人機對支線物流場景已經初適應,也初步驗證了飛鴻98無人機系統對部分適航標準的符合性。
飛鴻98最大起飛重量5.25噸,最大任務載荷重量1.5噸,載荷能力居全球商業無人機首位。系統飛行高度可達4500米,巡航速度可達18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500千米,起飛與著陸距離不足200米。這賦予了飛鴻98在貨物運輸、邊遠地區物資投送等方面具的廣闊潛力。
執行這次試航的飛鴻98大型商業無人機是在運5B運輸機平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運5B的生產數量很大,至今仍然活躍在我國各通航領域執行任務,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極高的安全性能,這些優異表現也是促成運5B成為無人機改裝平臺的重要原因。
有人機改裝無人機
優勢多多
將載人飛行器(包括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改裝成無人飛行器是全球各國都一直在深度探索的長期科研課題。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樣改裝的無人飛行器不僅能夠充分挖掘原飛行平臺的性能潛力,更能夠搭載更繁重、多樣的任務設備,大大拓展其任務範圍。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可以執行更危險、複雜的飛行任務。
此外,一些改裝方案還能夠改善飛機的氣動布局,將飛行座艙和飛行人員的載荷對氣動布局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些優勢在戰鬥機改裝平臺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也因此,我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都正在開展將戰鬥機改裝為無人機的項目。
「六爺」化身靶機
中國
2013年,央視軍事頻道曾曝光我國開始使用殲6戰鬥機改裝的無人靶機。
靶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磨刀石」,常見的靶機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活塞螺旋槳航模靶機,另外一種是專門研製的高性能專用靶機。但這兩類靶機都無法完全模擬真正的戰鬥機飛行特性。而將戰鬥機改裝為專用靶機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為飛行員提供最擬真的戰鬥環境。
將退役的部分殲6戰機改裝成靶機,可以有效提高我空軍飛行員的實戰能力。同時,讓成千架退役殲6變廢為寶,成為超聲速無人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積累了大量經驗,為中國研製新一代大型尖端高速無人機打下了基礎,更重要的是為一線作戰部隊提供模擬真實超聲速狀態下的作戰對手。
這款中國製造量最大的戰機 退役之後都去哪裡了?
目前,殲6改裝的無人靶機已經退役,代替它的是更為先進的無人靶機。
教練機「改行」無人攻擊機
俄羅斯
2017年,俄羅斯現代航空技術設計局(SAT)宣布,正在進行將SR-10教練機改裝成AR-10無人機的項目。
SR-10是由俄羅斯SAT-KB公司設計的、可用於基礎訓練和中級訓練的教練機,該機可用於空軍和民航飛行員的訓練,同時也可用於航空運動。
改裝成無人機之後,AR-10將主要被用於空中偵察和打擊任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改裝過程中,SAT將飛機的氣動布局進行了大量改動,首先將飛機位於機腹的進氣道移到了機背,將飛機的單垂直尾翼設計成V型……在改裝之後,AR-10將能更好的執行危險的空中偵察和打擊任務。
固定翼與直升機競相「無人化」
美國
1996年,「鬼怪」F-4戰鬥機開始大量從美軍退役,此後,數以百計的F-4就被改裝為無人靶機,並被命名為QF-4無人靶機,前後改裝的數量達315架之多。將F-4改裝為QF-4的工作主要由BAE承擔,改裝合同已經於2008年到期。
隨著QF-4退出歷史舞臺,將F-16改裝為無人靶機的任務被交到了波音手中。2010年3月,波音公司正式得到美空軍價值6970萬美元的第一階段研製生產合同,負責把6架退役多年、嚴重老化的F-16戰鬥機改裝為無人駕駛靶機。
2013年,美國空軍對由退役的F-16戰機改裝而來的QF-16無人靶機成功進行了首次無人駕駛試飛。2014年,QF-16開始正式交付。
據統計,美空軍最終訂購了126架QF-16無人靶機。QF-16無人靶機的重要用途之一是用來測試美軍在研的作戰裝備戰術性能、鍛鍊飛行員空戰能力……也因此,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加先進的戰鬥機加入無人機靶機的行列。
基於QF-16改裝成功的技術,2017年美國國防部旗下戰略研究(DARPA)公開了一個名為「阿凡達」(Avatar,意譯為「化身」)的項目。
其具體內容與同名科幻電影的概念類似,允許美軍戰機飛行員從遠距離遙控指揮無人戰機群作戰,而這些無人戰機則是由現役的F-16或F-18有人戰機改裝而來。這一項目相當於將QF-16的地面遙控系統搬到載人戰機中,實現戰場上有人機與無人機共同作戰的編隊模式。
有人機與無人機編隊作戰設想圖
而在直升機領域,早在2010年,西科斯基就自籌資金啟動了兩個項目:遙控UH-60項目,即有人/無人駕駛補給運輸直升機(MURAL)項目和完全自主飛行的S-76B項目(SARA)。
其中,S-76B直升機是西科斯基無人飛行系統的初始平臺。在2018年的演示飛行中,西科斯基表示,自2013年以來,其無人機改裝技術已用於改進型S-76B,並累計進行了300小時的自主飛行。
無人駕駛的S-76B進行演示飛行
到2019年6月,西科斯基宣布首次實現了以線控方式試飛UH-60「黑鷹」直升機;而到了2020年6月,西科斯基表示,正在研發能夠完全自主飛行的「黑鷹」直升機,並且正在尋求與美國國防部以及其他夥伴的合作,來促使這一技術進一步成熟。
是時候談談無人駕駛直升機了
與「載人」飛行器同步研發?
未來……
除了中美俄等軍事大國外,諸多國家也正在尋求對自身的空防力量進行「無人化」——11月10日,希臘媒體報導,希臘國防部正在對T-6A進行無人改裝,以期將其作為轟炸機應用於未來戰場上,用於彌補希臘空軍攻擊能力的不足,對抗周邊的空軍強國。
可見,從「有人」變為「無人」的這場變革,不僅僅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更會深切影響未來的戰場態勢,對於這一點,全球各國都已經明確意識到,並且主動迎合。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新型戰機的無人駕駛型號會和有人型號做到同步研發與生產,快速實現最先進戰機的無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