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播報
最近,香港公布了10類「不健康」碟頭飯、粉面。布丁君定睛一看,大部分都是老廣的最愛,你可能都吃過……
在飲食習慣方面,
廣東與香港非常接近!
香港人喜歡去茶餐廳、快餐廳吃碟頭飯,
鶴山人也是一樣。
▲港式茶餐廳
在這樣的飲食消費習慣下,
兩地飲食有共同的毛病。
那就是「油多鹽多」!
3月20日
廣州市12320衛生熱線負責人蔡文鋒指出:
廣東成年人有不少不好的飲食習慣,
比如:
59%的居民每日烹調油攝入量≥25g;
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過多>6g比例為57%;
「可以說,五六成的廣東人、廣州人是愛油鹽,卻不好動」。
▲粵港兩地居民都吃得很鹹
吃得太鹹,
就會攝入過多的「鈉」。
這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甚至會引發慢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的成年人(16歲或以上)每日應攝取少於2,000毫克鈉,即約5克鹽(約1平茶匙),以每日三餐計算,平均每餐不應攝取多於667毫克鈉(約1/3平茶匙鹽)。
今年3月中旬
香港消委會和食安中心,
測試了10類香港較常見及受歡迎的碟頭粉面飯鈉含量,
樣本足足有100個,
測試結果情況堪憂!
鈉含量都超過每日限量的三分之一。
這說明這10類碟頭飯都有不健康的因素。
這10類碟頭粉面飯是哪些呢?
我們一起來看下,
因為這對老廣也是有借鑑意義的!
▼
這十種碟頭飯上榜了!
按照鈉超標的程度,
我們按照先後順序來排列!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47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450%
(味菜排骨炒麵是「含鈉王」,吃完一碟相當於吞下兩茶匙鹽,媒體稱其為最邪惡食品。)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41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37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35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27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34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31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34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32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31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38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27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32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26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19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24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190%
❖每100克平均含鈉:約230毫克
❖平均每碟佔世衛組織建議每餐攝取667毫克鈉的比率:220%
(香港流行一句話:「豆腐火腩飯,男人的浪漫。」豆腐火腩飯由豆腐加燒肉製成,女生會覺得太油膩,中年男人卻是大愛,但是含鈉量卻沒有想像那樣高。)
如何吃得更健康?
上面所提到的十類「不健康」碟頭飯,
只是起到一個範例的作用。
其實在外吃飯,
多油多鹽真的非常普遍!
廣東人這麼喜歡吃,
對醬油又是如此刻骨的喜愛。
吃的再清淡,
也是枉然。
▲醬油是不少粵菜裡的必備調味品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給出幾條建議,
廣東的吃貨們可以借鑑一下。
這是給吃貨的建議。
▼
❖應減少進食鈉含量高及含有高鹽分配料(例如醃菜、鹹魚、臘腸)的碟頭粉面飯。
❖要求食肆不要或減少在碟頭粉面飯上添加醬汁、豉油;並反映想少鹽/少鹹。
❖點餐時,要求食肆把餸菜與粉面飯分開送上,並在試味後才添加適量的餸汁。
❖留意碟頭粉面飯的分量,如分量超過個人食用分量,可考慮與他人分享。
❖留意營養資料選擇合適的碟頭粉面飯,要選擇較健康的碟頭粉面飯,除留意鈉含量外,亦應留意其他營養資料例如脂肪含量。
這是給餐廳的建議,
實在是太細緻了,
希望廣東的餐廳可以推廣起來!
▼
❖減少使用一些含有高鹽分的食品(例如醃菜、鹹魚、臘腸)或減少其使用分量,儘量以新鮮配料或香草和香料代替。如要使用,可用水衝洗或浸泡醃菜,並調整使用鹽和其他含鹽/鈉的調味料的分量。
❖改良食譜和減少使用鹽和調味料。
❖以獨立容器盛載醬汁、豉油及餸菜,讓消費者按其口味添加調味料和餸汁。若醬汁、豉油必須加到粉面飯上,利用標準量匙添加所需要的標準分量或只在消費者要求時才添加。
❖除提供標準分量的碟頭粉面飯外,可提供較少分量如輕量版的碟頭粉面飯,讓消費者按所需的分量來選擇。
❖在菜單、價目表及其他印刷品上展示所供應的碟頭粉面飯的營養成分資料(尤其是鈉/鹽),讓消費者作出知情的選擇。
所以我們真想吃的清淡,
食客和餐廳,
都要更加重視飲食健康才行!
老細,記得咪放咁多鹽了!
(本文轉載自羊城晚報,來源於廣州參考、健康時報,如有疏漏,請及時聯繫並處理)
該內容由鶴山發布提供,感謝歡迎轉載或摘錄使用並標明出處。
親,你還想知道哪些內容,不妨告訴布丁君,布丁君幫你打聽哦~
鶴山市委市政府官方微門戶
權威信息發布統一出口
鶴山廣播電視臺 運營
長按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